陈晓红蔡宗朝
(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广州 510925)
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2019)显示,“毕业生就业地区中,在广东省就业的占已就业毕业生的94.82%,粤港澳大湾区成毕业生就业地区首选且呈现逐年上升态势”[1]。相应地对高职毕业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广东“十四五”规划纲要就指出,改革开放再出发迈上新高度,建设人才高地,打造、创新人才强省,持续深化粤港澳合作,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需要大量专业技能过硬、英语等基础能力出色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毕业生是人力资源市场最优质的就业群体,其就业的充分程度、就业质量优劣,不仅关乎大学生的前途还深刻影响着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部署[2]。高职教育占高等教育比重颇大,每年会有大量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走向职场。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为帮助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广州高职院校公共英语的教学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以适应当下就业市场的需求。
近年来,关于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已有一些。如杨勤认为高职英语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所具备的语言交际能力[3],潘宏友认为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教学目标模糊与实际要求错位、教学模式传统、双师型教师欠缺和教材实用性不强的问题[4],宋梅梅则认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职业化、实践化的教学内容,向以职业为导向、以实践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转变[5]。这些研究有助于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性质的重新认知,并为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教学提供了思路。但对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仍有进一步探索的必要。本研究主要是在问卷调查基础上,针对广州市部分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构建就业能力模型,进行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并提出公共英语课程改革的若干路径。
为了解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现状,我们首先对广州市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从学生的视角探讨存在的问题。问卷调查对象为广州市从化区5所高职院校(其中公办2所、民办3所)的二年级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50份,有效问卷525份,问卷有效率达95.45%。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良好。同时,为了保证调查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还对部分师生、学校、企业进行深入访谈。调查发现,当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高职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普遍存在知行不一致的现象。调查显示,大部分同学虽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但对英语学习并不感兴趣。在“英语的重要程度”选项上,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同学占比分别为“19.8%”和“75%”,均值得分为“3.14”;在“英语学习对培养你的职业能力重要程度”选项上,选择“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同学占比分别为“8.8%”和“47.4%”,均值得分为“2.54”。可见高职院校多数同学还是肯定英语的重要性及英语学习对提升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他们却仍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在“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程度上”,选择“很不感兴趣”和“不感兴趣”的同学占比分别为“19%”和“37.3%”,得分均值为“2.39”。
造成学生“知行脱节”的原因与他们对当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等不满密不可分。在“对英语课程设置满意程度”选项上,选择“很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同学占比分别为“25.9%”和“37.9%”,均值得分为“2.19”。可见,学生对于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设置满意度不高。对学生的进一步访谈发现,学生希望在教材的选择上更贴近自己所需专业,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多创设与专业相关的情境,采取任务型启发式教学。
表1数据显示,在“英语老师在教学中结合专业创设各种工作情境进行教学的情况”选项上,选择“没有过”和“很少”的同学占比分别为“14.5%”和“46.9%”,均值得分为“2.33”;在“英语老师授课通常采用的方法”选项上,选择“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授教学法”的同学占比最多为“58.3%”;在“英语老师在教学中是否会传授一些自主学习的方法”选项上,选择“未教过”“很少”的同学占比共为“70.1%”。在访谈中,公共英语教师A说:“我确实觉得公共英语课程如果只讲教材上的英语理论知识,完全不涉及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话,同学们没什么学习兴趣,课堂乏味,但如果把英语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话,对老师就是比较大的挑战,比如我教的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他们的专业知识我根本不懂。”公共英语教师E说:“我们都很清楚高职生的生源质量,大部分同学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律性差,英语基础薄弱,难以独立自觉地完成课内课外实践作业,所以有时候真的很难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互动,就老师自己唱独角戏了,课下也较少布置探究式的作业任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创设教学情境的比例较低,英语教学与专业课的学习结合不够紧密。授课方式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讲授教学法占比较大,教学方法较为传统。另外,教师忽视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得到充分挖掘。2019年1月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彰显高职教育存在教师教学观念陈旧、知识结构单一、专业知识匮乏和教学方法传统的短板,亟需补齐。否则,无法做到对学生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高职生难以拥有职业岗位上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表1 教情调查各题项的人数分布情况、均值和标准差(N=525)
表2数据显示,在题项“对英语老师运用的考评成绩方式满意程度”上,选择“很不满意”“不太满意”的同学占比分别为“15.4%”“39.4%”,得分均值为“2.37”;在题项“英语成绩考评方式”上,选择“教师主导的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的同学占比为“59.2%”;在题项“对英语课程设置满意程度”上,选择很“不满意”“不太满意”的同学占比分别为“25.9%”“37.9%”,得分均值为“2.19”。在访谈中,公共英语教师H说:“我们的公共英语考核方式有些死板,比如固定的题型固定的考试内容考核不同专业的学生,考试方式也基本上是统一的纸质试卷,我想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学生进行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考试,可是教学科研部门不同意啊,因为有统一要求。”在访谈中,教学科研部工作人员B说:“不是不放权给老师去采取自由灵活的考试方式,是我们要把规范的试卷留底以备检查。”由此可知,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考核方式主要为教师主导的过程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在考核主题和方式上不够多元与灵活,学生对教师给出的考评成绩方式不太满意,课程设置的满意度不高。因此,需要创新课程考核方式,既要重视学生英语四六级、A/B级考证与期末考试,更要注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教材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目前市面上凸显“职业、专业技术”特征的教材还很少,需要加大与行业企业联合开发适用性教材的力度。
表2 考评调查各题项的人数分布情况、均值和标准差(N=525)
调查显示, 在题项“您对我校学生在工作中,对英语的应用是否满意?”上,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同学占比分别为“5%”“10%”,选择“不满意”“一般”的同学占比分别为“50%”“35%”;在题项“在英语能力方面,您更看重应聘者哪方面能力,请按重要程度排序”上,调查结果显示排序依次是:实际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在对用人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其中员工B说:“刚从学校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不理想,本以为他们是大学生,照着英文的指南操作简单的机器没有问题,可是不然,他们在操作时有困难,难以顺利完成任务。”员工E说:“随着我们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也会销往国外,有一次需要与一个外国人电话沟通有关产品事项,我请一位高职学校来的实习生帮忙沟通,结果他也直摇头。”从问卷调查及访谈情况来看,大多数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不满意,不能满足职业的实际需求,实际工作岗位上真正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在学校并未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正如公共英语老师A说:“我上课时大多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结构来讲的,针对不同专业、不同班级的同学授课内容基本一致,教了三个专业的学生,我哪里懂得那么多的专业知识啊!上课讲的英语专业理论知识多些。”
“公共英语”是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本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在职场环境下运用英语的基本能力,特别是在实际工作岗位上真正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及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在问卷调查与访谈的基础上,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优化调整(见表3)。
表3 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1.回归基础课程定位,成就非专业能力。公共英语在高职课程体系结构中作为公共基础课,是学生获取非专业能力重要载体之一,尤其是在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和外向型经济占比较大的粤港澳大湾区,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当中的基础能力要求较高,通过公共英语课程的学习将语言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进行日常会话和基本的涉外交流活动,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翻译英文材料、能看懂说明书、能草拟一般的英文函电等,较为熟练地将英语这种语言工具服务专业领域业务活动。
2.承上启下,提升就业能力。公共英语课程既强调语言学习的实用性又注重专业的相关性,通过大一两个学期的系统学习,一定程度上弥补和加强中学阶段基础的不足和技能的不熟练,也为大二时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准备,提高解决专业领域英语应用的能力,更好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3.注重人文素养,树立人格魅力。公共英语教学不仅仅传授学生岗位所需的英语能力,更注重在语言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就业所需的各种非技术性的人文素质的塑造,通过教学设计,营造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学习能力,激发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4.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增强国际视野。通过语言学习了解英美文化、社会和经济概况,拓宽人生视野,坚定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借鉴国外技术和管理,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
“就业能力是学生毕业之前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获取的能够实现职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的本领,是一系列的技能、理解力和个性特质的组合,这种组合就构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模型。模型构建方法包括调查统计法、经验总结法和因子分析法等”[6]。“基于胜任力的就业能力模型由纵维度要素和横维度要素组成,纵维度要素包括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是用人单位首要考虑的。横维度要素主要指诚信、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等通用能力[7]”(见图1)。
图1 就业能力模型
对于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尚无统一的标准,一般从专业能力与基础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考察,借鉴近年来广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编制的做法,通过对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就业能力需求分析,构建的核心就业能力指标体系包括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基础能力和思想品德四大类16项具体指标构成(见图2),着力打造“一好三高”(思想道德好、综合素质高、实践技能高、专业学识高)人才培养特色,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技能突出,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8]。
图2 核心就业能力体系图
本研究针对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英语学习对培养你的职业能力重要程度、英语老师授课通常采用的方法、对英语老师运用的考评成绩方式满意程度、对英语课程设置满意程度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就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见表4),经检验得知,对英语课程学习的兴趣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就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80,P=0.000<0.05);英语学习对培养你的职业能力重要程度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就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614,P=0.000<0.05);英语老师授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就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83,P=0.000<0.05);对英语老师运用的考评成绩方式满意程度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就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363,P=0.000<0.05);对英语课程设置满意程度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就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r=0.433,P=0.000<0.05)。在题项“英语学习对培养你的职业能力重要程度”上,选择比较重要和非常重要的共占56.2%。在题项“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就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上,选择比较有影响与非常有影响的分别为63.4%、18.1%。这说明学生认识到了英语学习对培养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就业能力的重要影响。同时,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课程设置情况、英语老师采用的授课方法、考评方式对就业能力影响较大。
表4 各变量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就业能力的影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引导与培养。广东省自2017年实施分类考试招生以来,高职生源质量下滑是不争的事实,“文化基础差、自我约束力弱、综合素质偏低和缺乏团队合作意识与集体观念”[9]。注重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培养兴趣与爱好、加强情商教育、逆商教育和情绪管理,让他们拥有自信、自立、自强的心理素质和不畏挑战与克服困难的勇气及毅力,充分挖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学会期待与欣赏他们的潜在价值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
培养学习兴趣是学会学习的内生动力,要克服自卑感和去除学习无用论。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勤奋是学习成才的基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学会自我培养与自我控制,还要坚持学以致用,实践是学会学习的归宿。针对高职生群体的特殊性,公共英语教学应从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标准、职业导向的课程模块和选择匹配的教材着手,让学生爱学习会学习。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是乐教的基础,提升自身素质、勤于反省自己是善教的关键。推进“三教”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切入点。教法是改革的路径,首先,要实现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转变,明确课程及每次课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其次,要结合专业创设各种工作情境,实施任务型教学法进行教学。最后,提高信息化素养与应用能力,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介辅助、开展教学,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优化授课效果,打造生动课堂。
高职教学及其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在未来的职场中实现就业、再就业。高职教育与普通高校的最大区别就是高职教育更强调培养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用传统方式进行的期末考评很难体现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因此,相应的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就同样需要随之发生改变,可以进行职业化、以证促学、多元化等考核评价方式的尝试,建立科学的、体现职业能力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满足高职学生毕业后在职业岗位中具有竞争力的要求。同时,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为教师搭建科研平台,提供下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
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体,是“三教”改革的关键[10],加强以就业为导向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学校是为用人单位培养人才的地方,与用人单位有着共同的利益诉求,深化产教融合,推进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培育新时代职业新人。高职院校存在教师来源单一、缺乏从用人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条件和机制,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和与企业管理人才相互兼职制度落实不力等阻碍教师发展。用人单位要有为学校培养教师就是为自己培养人才的格局与担当,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培养不出高水平的人才,应该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教师赴企业学习实践,还可以共建产业学院、校中厂等合作模式,创新培训方式,做优特色项目。同时,实施以就业能力为标准的多元化评价,增加行业对学生就业综合素质评价,加强对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考评。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增强劳动者持续就业能力是关键。为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需要构建更加有效的就业能力提升机制。职场的成功既要埋头苦干(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也要仰望星空(品质与综合能力)。高职公共英语是一门公共基础理论课程,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基础性地位和工具性作用。粤港澳大湾区是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地,每年有超过八成的毕业生选择在此就业,调查发现湾区内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有着较高要求与期待,而公共英语教学则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目标不明确,教师教学观念尚未根本转变、教学方式方法较为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缺乏职业性的问题。文章剖析了公共英语之于就业能力的作用机理,提出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