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云霞
(山西工程职业学院 公共教学部,山西 太原 030009)
人口老龄化是21世纪以来社会发展中世界性的重大事件,到2050年将是人口老龄化迅猛发展时间,养老问题已然成为了社会重点关注的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如何缓解“银发浪潮”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冲击,使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是当前老龄化工作面对的一个新课题。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数据,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达2.64亿人,占总人口的18.70%,比2010年上升了5.44个百分点。近些年,特别是2013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文)至今,全国各地新增了大量养老服务机构,今年3月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养老机构3.8万个,各类养老床位823.8万张。尽管养老服务供给侧不断优化增长,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快速发展,机构养老床位持续增加,医养结合更加紧密,但这远没有满足各类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目前,我国存在着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独立生活的自我养老、公办和民办的机构养老和居家社区养老四种模式。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会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1]是我国发展养老服务的总方向。国办发〔2016〕91号文中提出:“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充分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补齐短板,将养老资源向居家社区服务倾斜,向农村倾斜,向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倾斜”(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6〕91号文。。建立适于我国家庭养老和社会机构养老之间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符合我国的发展要求,社区养老不同于家庭养老,也不是社会机构养老,是由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2],而养老服务的供给是否能够有效匹配用户的真实有效需求?或者说政策落实和养老服务供给是否行之有效?如何在微观的市场终端,将国家养老政策有效落地?这些问题将成为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成为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创新的重要前提。
本研究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利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得出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的因素,并进行主体意愿因素分析,提出更加符合现代城市社区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可行性建议。对于今后政府有关部门进一步优化完善养老政策及养老服务企业优化服务设计和市场营销方案,可能都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章采样范围是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的六个社区,样本总量508人。通过问卷调查,采集了508位老年人的相关数据和资料,主要从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和养老意愿两个方面为切入点,分别选择了性别、年龄范围、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康状况、月收入、子女个数、老年人对子女照顾满意度、老年人照顾子女情况、老年人目前养老生活满意度、对社区养老政策的了解情况、老年人喜欢的养老方式、老年人日常喜欢的生活方式、社区有关机构是否提供相应的养老服务(如:上门护理、康复治疗、陪同看病、法律援助等)和老年人是否需要相应的养老服务等作为问卷内容。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对比分析,深入探索和分析城市社区养老模式的多样性选择,将“依靠子女”作为基项,分别将“老年人自理生活”与“依靠子女”、“入住机构”与“依靠子女”作比较,得出单变量分析与多变量分析结果,并综合分析选择结果及其逻辑,最后得出老年人选择不同养老模式的原因和倾向性。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运用统计软件录入调查结果后,将变量进行了如下处理:
1.子女数目拆分成三个变量:儿子数目、女儿数目和子女数目。
2.喜欢的生活方式中,将三个选项拆分成三个独立变量,即院落聊天、公园活动和社区老年活动。
3.“子女陪护情况(多选)”“平时照顾子女情况(多选)”“本社区内有关机构是否提供养老服务”和“是否需要相应的养老服务”,由于选项太多,采用先赋值计算总分,再按分值均衡划分等级。
4.养老方式选择中,不同类别的养老机构人数较少,合并为一类“养老机构”。
5.将各指标进行量化处理。性别:男赋值0,女赋值1;年龄:60~70赋值0,70~80赋值1,80以上赋值2;婚姻状况:已婚赋值0,离婚未婚丧偶都赋值1;教育程度:小学以下赋值0,初中赋值1,高中及以上赋值2;健康状况:较差和一般赋值0,较好赋值1,良好赋值2;收入:2 000元以下赋值0,2 000~3 000赋值1,3 000以上赋值2;儿子数目:无赋值0,1个的赋值1,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赋值2;女儿数目:无赋值0,1个的赋值1,两个及两个以上的赋值2;子女总数:无和1个的赋值0,两个的赋值1,3个及3个以上的赋值2;子女照顾满意度:不满意和不太满意的赋值0,比较满意赋值1,非常满意赋值2;养老生活满意度:不满意、不太满意和说不清的赋值0,比较满意赋值1,非常满意的赋值2;社区养老了解情况:不清楚和知道但不了解的赋值0,了解一些赋值1,很了解赋值2;院落聊天:无赋值0,是赋值1;公园活动:无赋值0,是赋值1。社区老年活动:无赋值0,是赋值1;子女陪护情况:无赋值0,打电话、谈心聊天、买东西和给钱赋值1,经常看望、做家务、陪看病和护理的赋值2;照顾子女情况:无赋值0,打电话、谈心聊天、买东西和给钱赋值1,带孩子、做家务、接送上学、看望赋值2。社区提供养老服务:上门护理、康复医疗等12项均赋值1;老人是否需要提供养老服务:陪同看病、上门做家务等12项均赋值1。
6.四个计总分的多选题分别是子女陪护情况、照顾子女情况、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和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得分均为0~12分,根据总分进行分级, 各等级人数尽量均衡,子女陪护情况分为3个等级,各级赋值为0、1、2;照顾子女情况、社区提供养老服务和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均分为4个等级,各级赋值为0、1、2、3。
7.养老方式的选择是多选题,各种养老方式选择的组合人数分别是:只选择依靠子女养老的有117人,只选择独立生活的有255人,只选择入住机构的有54人,选择依靠子女养老和独立生活的有38人,选择依靠子女养老和入住机构的有20人,选择独立生活和入住机构的有4人,三种养老方式都选择的有15人。
由于养老方式的选择中依靠子女、独立生活和入住机构这三类养老的变量是无序多分类变量,且不具有排它性,所以用对数线性模型做回归分析是可取的[3],但养老方式中每个类别不互斥,所以不能直接应用logistic回归,但类似于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以依靠子女为基项,分别将独立生活与依靠子女、入住机构与依靠子女作比较。
当α>0,认为较依靠子女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独立生活,当α<0,认为较独立生活老年人更愿意与子女一起生活。
当β>0,认为较依靠子女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入住机构,当β<0,认为较入住机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依靠子女。
又样本数较大,因此使用R语言包nnet中的函数multinom进行分析,得出单变量分析结果(表1)。
表1 单变量分析
续表1
以P=0.1为界值,P<0.1时该变量才可能影响老年人养老方式的选择,P>0.1时该变量与养老方式选择无关。从单变量分析(表1)的结果可见,养老生活满意度、社区养老了解程度、子女陪护、照顾子女、养老服务需求、院落聊天和公园活动这些因素会影响老年人选择独立生活还是与子女一起生活。而社区养老服务、院落聊天影响老年人选择与子女一起生活还是入住机构,并由此可以得出:
1.对现在生活状况不太满意的老年人,与子女一起生活相比较更愿意独立生活;而对现在生活状况非常满意的,由于其活动方式的多样化,故与养老方式的选择关系不大。
2.对社区养老不是特别了解的老年人,与子女一起生活相比较更愿意独立生活;子女陪护不多的老年人期望能与子女一起生活。
3.照顾子女多,为子女付出多的老年人,则选择与子女一起生活。
4.对养老服务需求多,独立生活比较困难的老年人更想得到子女的照顾,所以更愿意依靠子女养老。
5.对社区养老服务了解深入的老年人与依靠子女养老相比较更愿意选择入住机构。
6.院落聊天多的老年人,互相攀谈会影响养老方式的选择,他们更愿意依靠子女养老。
7.喜欢公园活动的老年人,由于身体很好,更愿意独立生活。
将单变量分析中相关的变量都纳入多变量模型,经过变量筛选后得出多变量分析结果(表2)。
表2 多变量分析
从多变量分析结果(表2)来看:
1.对现在生活不满意和比较满意、对社区养老有些了解、照顾子女家庭多、院落聊天这些因素对老年人养老选择方式的影响是很大的。
2.对现有老年生活不满意的和对社区养老情况了解不深入的老年人更愿意选择独立生活。
3.照顾子女很多的老年人,既想帮助子女,又想和子女一起生活享受天伦之乐。
4.院落聊天多的老年人,相比较入住机构和依靠子女而言,更愿意选择依靠子女养老。
这些与单变量分析得出的结论一致,进一步验证了养老方式选择相关的因素。
通过对太原市迎泽区社区老年人选择养老模式的需求分析与研究发现:
1.养老生活满意度、社区养老了解情况、子女陪护、照顾子女、养老服务需求、院落聊天和公园活动这些因素会影响老年人选择独立生活还是与子女一起生活。
2.社区养老服务、院落聊天影响老年人选择独立生活还是入住机构。
3.多数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更愿意依靠子女,而对入住机构养老的认可度不高。说明大多数老年人更加需要精神陪伴等方面的需求,影响老年人选择养老方式主要是对生活多年熟悉的环境的情结、经济条件和与家庭成员的情感等因素。
4.老年人普遍对社区养老的概念模糊,认为社区就是给老百姓办事的地方,养老是自家的事,似乎跟社区没有太多关系。对于社区养老这种新兴养老模式,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近几年积极推动,但大多数老年人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目前社区养老的宣传力度还不够,社区养老的服务设计和营销推广都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实际情况来看,依靠子女的家庭养老功能正在削弱,独立生活的自我养老缺乏安全性,使老年人独居的风险增高,机构养老又无法满足老年人所需的情感需求。一些专家学者指出,社区养老是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介于老年人家庭照顾和老年人机构照顾之间的老年人照顾方式[5], 社区养老服务应当发展预防性功能的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6],社区养老能够使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满足其更高层次的需求,提高老年生活满意度[7]。因此,本文从老年人需求的角度出发,分析影响老年人选择什么样的养老模式的主客观因素,为政府提出养老服务供给侧的建议,以满足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和生活上的照料,真正实现“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养”。
首先,在社区建立嵌入式小微养老机构,并通过有效的方式辐射到居家上门服务,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模式的地缘优势和情感优势,把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慰藉融入其中,实现养老“不离家、不离亲、不离开熟悉的环境”,既满足老年人对生活环境和家的眷恋,又给予老年人亲情温暖和心理慰藉,使传统的家庭养老和新型的社会养老之间互补,有效满足老年人需求。
其次,转变人们对于家庭养老模式的“依赖观念”。中国人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影响至今,养儿防老、故土难离这些思想意识层面的因素根深蒂固,要加强宣传力度,提出“为老”服务理念,强化“老有所为”思想,鼓励和引导老年人走出家门、迈向广场、步入社区与其他老年人共享社区养老的精神慰藉功能,在社区建立多样化的老年娱乐队伍、服务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吸引老年人加入到社会服务当中,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在社区的大家庭当中“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首先,加强政府有关政策的转化力度。充分利用社区闲置资源,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落地,提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将养老服务扶持经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政策倾斜,减免基础建设装修费、房屋使用租金和水电气暖等各种税费,使第三方养老运营机构获得生存和发展空间,集中精力提升服务质量;同时,加大对各年龄段老年人给予养老补贴,在政府支付端采取多种形式刺激老年人参与社区养老形式,对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精神慰藉、失能失智护理形成有效需求,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支付意愿的不足。
其次,加大对养老服务人才的支持力度和培训力度。转变服务理念,消除对专业养老护理员“伺候人”“低人一等”的陈旧观念,为养老服务人员提供公共形象方面的舆论宣传,给予政策性的培训支持,维护专业养老护理员的合法权益和职业尊严。鼓励高等院校设立养老专业,建立社会培养养老服务人员机制,吸引和鼓励有关专业毕业生和社会人员进入养老服务机构工作,建立专业养老护理员职业等级制度,加大对养老培训机构的财政补贴,着力打造有层次、有分工、有重点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