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豪
(山西省宏观经济研究院 科研部,山西 太原 030024)
自2012年国家批复山西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山西一直在艰难探索、寻找新的经济增长路径。对于转型中的山西,转型成功与否主要看能否找到一条基于山西特色的现代化工业路径。
改革开放初期,山西制造业在相当长的时期里,规模上优于采矿业。金融危机之后,采矿业超过制造业,成为山西工业的主导产业。总体来说,山西工业规模日趋增长、结构日益优化、地区布局逐步优化、效益明显增加,有力支撑了山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工业发展大致分为3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78—2001年):短缺经济阶段。在上世纪70年代,山西轻工业发展势头强劲,诞生了驰名全国的山西品牌,比如海棠洗衣机、华杰电子表、春笋电视机、芳芳洗涤剂等,经过多年发展,这些品牌逐渐没落,而全国的日用商品日渐丰富,轻工业产品逐渐出现过剩。2001年,山西轻工业增加值占比只有11.2%,与全国相比,低了25.9个百分点。
第二阶段(2002—2012年):无序发展阶段。随着2002年煤炭价格上涨,山西煤炭行业发展进入黄金期。与此同时,由于众多私人煤矿的私挖乱采,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由于长期依赖煤炭行业,山西形成了“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煤炭开采与洗选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一度高达60.9%。
第三阶段(2013年至今):艰难转型阶段。由于山西过多依赖煤炭行业,资金、政策等资源投入沉淀在煤炭、电力行业,新动能培育不足,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新兴产业转型尤为艰难。山西积极推进现代煤化工、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等行业,但是没有明确将哪个行业作为替代煤炭行业的支柱产业。2018年,退出煤炭过剩产能3 090万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
实际上,在1999年左右,山西就意识到对资源过度依赖的负面影响,开始积极探索优化工业结构的路径。通过认真调查和深入研究,山西采取各类措施(见表1),比如收取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等方式,培育新兴产业,优化能源结构,优化工业结构,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
表1 山西工业结构调整历程
经过40多年的发展,山西工业规模稳步增长,结构有所优化,产品质量提升,外贸水平明显提高,与此同时,山西工业存在增速慢于全国、缺乏核心技术、采矿业依然主导工业发展等不足。
1.工业规模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工业总量稳步增长。纵向看,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48.1亿元增至2017年的5 174.1亿元,年均增长9.6%。横向看,山西工业增加值增速慢于全国总体水平1.2个百分点,与河南、江西、湖北、湖南、安徽中部五省相比,分别慢了5.9个、3.4个、2.9个、2.9个、6.3个百分点。
2.工业结构有所优化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法,工业分为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类。选取1985—2016年三类产业的工业增加值(见图1)。
图1 1985—2016年工业结构变化图
可以看出:2008年之前,制造业增加值大于采矿业,但是,2008年之后,采矿业迅速超过制造业,2012年,差距一度扩大到1 981.1亿元,之后差距不断缩小,但依然超过制造业612.7亿元(2016年)(1)没有统计2017年数据,是由于统计年鉴不再提供绝对值数据。
3.工业产品优化升级
山西工业产品从少到多、从低端到中高端,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明显。传统产业主要产品煤炭、钢铁等产量增长数倍甚至几十倍,煤炭产量由1978年的0.9亿吨增至2017年的8.7亿吨,增长7.9倍,产量位居全国第2位;粗钢产量由1978年的120万吨增至2017年的4 429.7万吨,增长35.9倍,产量位居全国第5位。山西鼓励企业不断优化产品结构,通过创新驱动开拓市场。太原钢铁集团重视研发创新,历时5年攻克“笔尖钢”技术,结束了我国圆珠笔纯粹依靠进口的局面。新兴产业主要产品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等从无到有、快速增长。到2019年,太阳能电池、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分别达484.2万千瓦、5.8万辆,同比增长41.2%、31.9%。
4.工业对外贸易结构优化
工业对外贸易呈上升趋势,进出口产品不断升级,出口商品技术含量显著提高。2008年之前,山西出口以煤炭、焦炭等资源型产品为主,进口以铁矿砂为主。随着山西鼓励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出口产品的质量不断提升,“十一五”期间,不锈钢逐步取代焦炭成为山西第一大出口商品,手机、计算机零部件及精密加工组件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支撑山西出口增长的主要产品。截至2017年,手机是山西第一大出口产品,占比达54%;以集成电路为主的机电产品成为最主要的进口产品,占比达59.6%。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基于资源禀赋,积极发展能源产业,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发展质量稳步提升,逐步构建起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涉及行业大类38个、中类151个,分别占全部工业行业大类、中类的95.1%和75.1%。
工业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实现工业化程度的一项关键指标。2001—2016年,山西工业化率(见图2)处于24%~53%之间,2011年后,工业化率逐渐减低,2016年接近30%。2004—2014年高于40%,根据国际上对工业化的定义,这段时间山西处于半工业化阶段。但是,根据另一种理解:采矿业不应算做工业,剔除采矿业后的山西工业化率只有14%~27%,山西处于工业化初期(2)由于统计年鉴不再提供绝对值数据,未统计2017年数据。
图2 2001—2016年山西工业化率
山西工业总体呈现了提质增效,内资企业(尤其是有限责任公司)、大型企业、采矿业(尤其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在工业中占主导地位,虽然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规模较小,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路径不够清晰。
1.从类型看,内资企业占主导
从登记注册类型(图3)看,工业分为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三类。2019年,内资企业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38 843.4亿元、19 704.5亿元、1 038.5亿元,分别占工业企业的93.5%、91.4%、89.2%。内资企业包含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等8种类型。其中,有限责任公司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三项指标占内资企业的65.7%、47.4%、55.0%。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 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等5种类型。其中,合资经营企业(港或澳、台资)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三项指标占港或澳、台商投资企业的89.4%、96.9%、49.7%。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外资企业等5种类型。其中,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三项指标占外商投资企业的54.7%、48.4%、39.7%。
图3 2019年不同类型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占比
2.从规模看,大型企业占主导
从企业规模(表2)看,工业可以分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企业四类。2019年,大型企业数量只占6.2%,但是,资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占到一半以上,尤其是利润总额占比超过60%。
表2 2019年各类规模企业主要指标占比
3.从行业分类看,采矿业占主导
从图4看出:采矿业资产只有48.6%,创造了58.7%的利润总额。其中,仅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到采矿业总资产的96.1%,并且创造了全部工业利润总额的55.1%。制造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虽然超过了采矿业,但利润水平不高,利润总额只占全部工业的34.0%。可见:从某种意义上,对于山西,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可以代表采矿业,山西工业发展还是依赖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图4 2019年不同类行业主要经济指标占比
4.制造业结构艰难优化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分为31个行业。按照各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占比从高到低排列(表3),可以看出:2019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是制造业的两个主要行业,两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均超2 000亿元,营业收入、资产总计、利润总额三项指标分别合计占到45.7%、38.7%、54.0%。营业收入400亿元以上有7个行业,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率最高,达5.47。营业收入500亿元的有5个,除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外,其他4个都是传统行业。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的行业有4个: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等。
表3 2019年制造业内部行业主要指标占比
工业现代化首先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多年来,山西通过技改资金扶持、培育制造业专项冠军等方式,不断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升劳动生产率,鼓励基础研究和创新开发,以工业现代化推动山西整体现代化。
罗斯托(Rostow)《经济成长的阶段》是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著作,重点阐述了现代化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包含了连续的六个阶段(见表4),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导产业有逐步升级的趋势,政府应该根据所处阶段而提供相应服务。借鉴意义在于:山西正处于由“向成熟推进阶段”向“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发展阶段,要尊重工业发展规律,重视教育在工业结构升级中的作用,政府应当加快由全能型政府向学习型、服务型政府转变,为企业提供“六最”营商环境。
表4 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中的阶段分析
点轴理论是西方产业布局的一项理论,其主要观点是随着工业增长点的发展,点与点之间的经济联系越发密切,必然通过铁路、公路等交通线路联系起来,这些线路就成为经济发展的轴,围绕这些轴,企业、人口在轴线两侧集聚,由轴带面,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借鉴意义在于:首先是工业增长点的培育,从城市地区生产总值来看,太原2019年达到4 016亿元,而排名第二的长治只有1 639亿元,但是太原作为省会城市,其龙头带动作用不强。山西要加强省会太原作为经济增长的核心作用,拉动大同、长治、临汾三个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与此同时,鼓励省域副中心城市发挥各自特色,带动市域中心城市发展。
产业集群理论是由麦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创立的,主要用来解释区域竞争力的一种理论。理论主要阐述了在一定区域,相互关联的供应商、协会、同行企业等通过集聚共享专业化生产要素、公共设施等,形成区域规模效应、集聚效应,从而提升区域竞争力。借鉴意义在于:产业集聚不仅可以节约信息成本、运输成本等交易成本,而且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知识创新外溢效应明显,可提升企业学习创新能力。山西应通过科学合理分工,提高集群内企业协作水平,提高生产效率,加快提升晋中液压集群、晋城铸造集群的综合竞争力。
山西应当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基础等因素,遵循各类工业发展规律,按照集群化、生态化、开放化等原则,科学调整工业空间布局,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与山西总体产业结构相协调。
根据现状分析,山西工业的主要行业是:采矿业排第1位的行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其主营业务收入占采矿业的95.2%)、制造业的31个行业中排前两位的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两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均超1 000亿元,占制造业的40.9%)。现将三个重点行业分布反映在空间上,形成山西工业空间布局图(见图5)。
图5 山西工业空间布局图
1.煤炭开采与洗选业
煤炭开采与洗选业是山西工业最主要的行业,除运城外,其他地市都或多或少地依赖这个行业。煤炭开采与洗选业的主要企业是七大煤炭集团,这些企业竞争实力强劲,入围2019年中国企业500强。
2.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
钢铁行业集聚在山西中南部,主要分布在太原、临汾、运城等地,钢铁企业主要有太原钢铁集团、山西建邦集团、山西建龙集团等。由于去产能政策的坚定实施和产品结构的持续优化,钢铁行业供求状况和企业经营有所改善,效益明显增加。钢铁行业是当地工业的主要增长源。2019年,运城市钢铁行业对工业贡献率达70%以上。山西钢铁企业应不懈努力、创新驱动,推动钢铁行业向高端化、终端化、智能化转型。
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在山西,主要是煤炭加工,包括炼焦、煤制品制造、煤制液体燃料生产等)
煤炭加工业聚集在山西中南部,主要分布在吕梁、晋中、临汾等地,主要企业有山西焦煤集团、安泰集团等。焦炭产能、合成氨产能(650万吨)、尿素产能(1 000万吨)、甲醇产能(550万吨)等均居全国前列。潞安集团、晋煤集团分别建成煤制油和甲醇制汽油(MTG)示范装置,促进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4.新兴产业(汽车制造业)
汽车制造业聚集在山西中南部,主要分布在太原、晋中、运城、长治等地,主要以山西吉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吸引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尤其是山西新能源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作为山西唯一有独立资质的汽车企业,为山西汽车业发展奠定了有利条件。
山西工业虽然呈现增长态势,并逐渐摆脱对资源型产品的依赖,但仍然存在制造业分工不平衡、新兴产业点状布局、产业集聚效应不显著、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亟需我们认真剖析,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推进山西工业高质量发展。
1.工业呈现“北弱南强”的现象
从山西工业空间布局现状看,大同、朔州、忻州北部三市没有全省制造业主要的两个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其工业主要是依靠煤炭开采和洗选业。而临汾、运城等南部城市则是山西重要的钢铁、煤炭加工基地,是全省制造业的主要支柱。
2.新兴产业“点状布局”,未能形成燎原之势
新兴产业主要分布在长治、太原两市,比如太原的新能源汽车、长治的紫外LED等。长治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新型建材、有机化工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新兴产业培育升级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但是,其他地市由于种种原因,新兴产业发展态势不太明显。近年来,山西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但整体规模偏小。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4%,其中新能源汽车增长最快,达61.6%。
3.产业集聚效应亟待提高
山西产业集群所生产的产品位于产业链中低端,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于协作,拥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较少。朔州有79家陶瓷企业(占全省的52.6%),135条生产线,日用陶瓷产能25亿件,日用陶瓷产业集聚效应明显,主要分布在怀仁、应县,产能占全国的5%左右。由于缺乏创新能力,企业之间低水平竞争激烈,产品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缺乏品牌观念,日用陶瓷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不强。
4.空间布局的元素——工业企业综合竞争力较弱
从一定程度讲,规模以上工业可以反映出本地区制造综合实力,现选取2019年规模以上企业数、资产、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利润总额平均用工人数等六项指标,与中部其他省份相比(见表5),从中找不足、补短板、强实力。
表5 2019年中部省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关指标比较
通过对比,山西工业企业主要存在5方面不足:(1)大企业少。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仅占其他五省中企业数最少省份江西的36.8%,占企业数最多省份河南的24.6%。(2)收入水平低。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不到河南的一半,仅有42.6%。(3)营业成本最高。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营业成本(利润总额/资产总计)为3.6亿元,是中部六省中最高的,最低的是安徽,仅有1.8亿元。(4)资产盈利水平低。用每份资产赚取利润来衡量资产盈利水平,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盈利水平只有2.8%,与最高省份江西盈利水平8.7%有很大差距。(5)吸纳就业的水平低。山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平均用工人数仅为河南的38.2%。
本部分以铝工业为案例,分析如何优化铝工业在山西的空间布局。
1.山西铝工业布局现状
山西拥有较丰富的铝土矿资源,基于资源优势发展铝工业,在运城、吕梁、太原、朔州、阳泉等5市布局了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企业(见表6),吕梁是山西氧化铝的重要生产地,运城是山西电解铝的重要生产地,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氧化铝-原铝-铝深加工”的产业链。2019年,山西氧化铝、电解铝产量分别为1 996.26万吨、78.9万吨,分别占全国的27.6%、2.2%,铝材产量占全国比重不足2%。大多铝产品是初级产品,因缺乏核心研发制造技术,无法制造航空航天铝材、高铁车体材料等高性能合金材料。
表6 2019年山西铝工业分布情况
2.基于综合指数模型——优化铝工业布局
通过选取产业规模、综合效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指标,通过加权平均,得出铝工业在我省最适合发展的区域。
首先,进行指标选择(见表7)。影响铝工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产业现有的集聚现状、创新能力(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区域经济基础(工业基础)、开放环境(利用外资水平)等。
表7 衡量铝工业的指标体系
其次,根据不同指标的重要程度赋予一定的权重,最终计算得出各区域铝工业发展指数(见表8)。
表8 各区域铝工业发展指数
最后,依据铝工业发展指数得出结论:吕梁是山西发展铝工业的最佳区域。吕梁在发展电解铝的同时,应当通过技术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做大做强铝材加工,向生产专业化、产品定制化、企业集聚化发展。
围绕“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通过分析山西工业发展历程和现状,基于对山西工业空间布局的分析,提出构建山西现代化工业体系的总体思路:进一步明确山西工业升级转型方向,科学调整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推进工业节约循环化发展,到2035年,初步构建起以研发创新强劲、产业结构合理、节能排放环保、质量效益良好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推动工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主导产业是现代工业体系的核心,是明确山西工业转型升级方向的重要环节。在《山西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山西要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现代煤化工等九大产业。通过梳理产业发展趋势,分析产业现状,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节能环保产业应当作为山西未来二十年的主导产业。
1.优化空间布局[1]
为实现山西工业现代化目标,基于产业发展现状、主要行业布局等因素,提出“三区、三轴、三带”的空间优化设想。一是分类施策,打造北部、中部、南部等“三大区域”,分别围绕现代煤化工、节能环保、钢铁行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二是围绕“三轴”打造“三带”:①依托G5国道,以“小店-交城-文水-汾阳-孝义”为轴线,打造太原盆地发展带;②依托G208国道,以“小店—太谷—沁县—长治”为轴线,打造上党盆地发展带;③依托G75国道,以“临汾-襄汾-侯马-闻喜-运城”为轴线,打造临汾、运城盆地发展带。依托现有工业园区,谋划综合性产业集群,从而优化工业空间布局(见图6)。
图6 山西工业空间布局优化设想
一是增强北部,由于北部3市的制造业实力较弱,山西需紧抓国家布局煤制油气的机遇,精心谋划、积极争取在忻州布局40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在大同、朔州均布局40亿方/年煤制天然气项目。
二是培育中部,发挥太原作为省会的龙头带动作用,长治培育新兴产业的强盛势头,逐步由“点”沿108廊带、国道208线呈“线状”发展,带动太原盆地、上党盆地的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提升南部,关于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主要是钢铁),建议临汾、运城的钢铁企业探索钢铁行业新型合作模式,不断提升就地转化率,延长产业链[2],提升价值链,实现集群化发展,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对于炼焦行业,建议在提升生产技术、减少对环境影响的前提下,逐步减少、弹性调整产量,最终产量应当是:最少为山西钢铁企业所需焦炭量,最多不应超过山西钢铁企业所需焦炭量的三倍。
2.形成转型发展的增长极
将太原打造成山西最具集聚效应、扩散效应的增长极。一是打破行政区划,把榆次、太谷划入太原,太原的人口将达到600多万人,初步具备了经济稳步发展的人口基础。二是创新驱动、产业突出。唯有创新,才有出路。围绕节能环保产业,治理环境“旧账”的同时,推行清洁化生产,循环化发展。三是发挥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市的发展,基于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错位”发展、协同发展[3]。
3.培育协同合作的产业集群
培育协同创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一是协同发展各类集聚区[4]。山西提出打造10个左右的工业产业集聚区和20个左右的服务业集聚区。建议围绕培育具备竞争力的综合性产业集群,将两者结合起来打造,比如将一两个工业产业集聚区(尧都区钢铁聚集区)和一个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侯马物流园区)有机联系起来进行培育,成为一个区域性的、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聚区。二是打造重点集聚区。比如晋城的铸造集聚区,晋城从事铸造生产的企业上百家,铸造生产能力250万吨,年产铸造产品182万吨,形成了球墨铸铁管、柔性铸铁排水管、市政类铸件铸管等主导产品。
4.基于区域特点分类发展工业园区
山西省级工业园区在支撑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但是仍存在产业类型过多、单位土地产出较少、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等问题。提升工业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应当从以下三方面做起:一是聚焦主业[5],各类园区应当依据技术水平、人才集聚等,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聚焦主业,久久为功,切实提升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二是协同发展,地理位置相近的园区之间要形成互补格局,努力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三是打造“标杆”,作为全省最大的园区——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应当加强顶层设计,在合理确定三大片区功能定位的基础上,重点布局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从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