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文书
(来安县园林绿化景观管理所,安徽 滁州 239200)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为樟科樟属常绿大乔木,为亚热带树种,在我国自然分布在浙江、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安徽、江苏等南部区域也有分布。历来有香樟生长不过长江的说法,但从上世纪末开始,随着城市园林建设步伐的逐步加大,香樟作为一个优良的常绿大乔木,逐渐被城市园林建设者们喜爱,这个树种也逐渐突破自身的生物学极限向长江以北繁衍。目前,香樟被引种栽植到了淮河两岸,已成为江淮之间城市园林绿化中的主要树种之一。但受其自身树种特性影响,加之技术、措施不到位,江淮地区的香樟经常发生冻害、枯死,损失惨重。因此,掌握香樟的生态习性和栽培与管理技术尤为重要。
香樟为常绿乔木,树高可达30 m以上,胸径可达3 m以上,树龄可达千年。树冠广卵形,冠幅庞大,枝、叶及木材均有樟脑气味,树皮黄褐色,有不规则的纵裂。叶互生,卵状椭圆形,花期4~5月,果期8~10月。喜温暖湿润的生长环境,在深厚、肥沃的偏酸性砂壤土中生长良好,不耐干旱,能耐短期水淹。对温度有明显的适应范围,冬季温度在-7℃以上时其生长无不良影响;低于此温度自顶芽、顶稍开始向下会产生冻害,尤其1~2年生小苗耐寒性差;当温度达到-11℃及以下时,持续2 d即发生严重冻害,出现树冠枯死,甚至整株死亡现象。这种不耐寒习性是影响香樟自然分布纬度的主要原因。
江淮地区香樟栽植的最佳窗口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下旬。当年生裸根苗移栽后要立即平茬,带土球的大苗移栽可延长至5月上旬。在这个时间段栽植的苗木当年抽发的新梢可在冬季来临前实现完全木质化,提升抗寒性能;超过此窗口期栽植的苗木由于萌发新梢的时间过短,枝条过嫩,在移植后的第一年冬季,很容易受到冻害,严重的会导致整株死亡。
在江淮地区栽植香樟一般选择本区域内苗圃地培育的苗木,最远不得超过长江以南50 km。附近区域内选择的苗木具有一定的低温适应性,有利于提高移植成活率。必须选择生长健壮、冠幅饱满、无病虫害的良种壮苗进行栽植。
保证苗木成活率的关键是保持树体内水分平衡。因此,香樟的栽植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带土球移植。香樟幼苗起挖土球直径一般控制在胸径的7倍以上,做到土球球体饱满不散,之后用草绳裹紧,以便于运输。
二是做到随起随栽。做到当日起苗、当日运输,次日必须栽植到位,并在运输途中做好覆盖,减少树体水分流失。
三是客土种植。香樟应用于城市绿化时,必须对栽植穴土壤进行更换,坚决杜绝石灰、水泥等碱性物质的存在。此操作可有效避免香樟枝叶黄化、生长不良等。
四是疏冠、灌水。栽植前对香樟树冠进行疏剪,保留骨架、健壮枝组,疏除重叠、过密枝叶,一般疏除量控制在总量的1/3~1/2,可有效降低其水分蒸腾量。栽植后第一次浇水要浇透,让树木根系与周边土壤充分结合,以提高栽植成活率。
新栽树木要及时用草绳或无纺布裹干,高度2 m左右。这样不仅能防止新栽树木主干日灼,还能起到树体保湿、冬季防寒保暖等作用。
第一次浇透水后,根部土壤不需经常浇水,因为此时根系处于破损恢复阶段,吸水性能下降,水多容易造成烂根,浇水以“不干不浇、浇则浇透”为原则。此外,为了满足树体水分的供需平衡,每天1~2次(阴雨天除外)向树干和树冠喷水,连续喷淋至夏季结束,有利于促进树体快速恢复长势、抽发新枝。
江淮地区新栽植香樟第一年冬季的防寒防冻工作尤为重要,这是保障树木移植成活率的关键时期。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移植当年树木不追肥,避免新梢在夏、秋季生长过旺,影响木质化。二是秋季适当控水,促进新梢木质化。三是对根部周边土壤覆盖地膜,增加地温。四是降雪天时及时清理树冠积雪,防止断枝倒伏等。
香樟在江淮地区病虫害发生率低,常见的病虫害主要集中在苗圃幼苗培育期,大树移植病虫害发生较少。
此病多发生在圃地幼苗上,常见于气温高、湿度大的夏季。发病时嫩叶背面主脉附近先出现灰褐色斑点,以后蔓延至整个叶背,并出现一层白粉,严重的在嫩枝和主干上也有白粉。防治方法:一是适当疏苗,清除杂草等,营造幼苗疏风透光生长环境;二是用B e°0.3~0.5的石硫合剂防治,每10 d喷雾1次,连续喷3~4次。
在幼苗新梢生长期容易发生此病。发病时新叶出现不规则块状黑褐色斑块,严重时可从苗尖向根部蔓延,整株变成黑褐色而死亡。防治方法:一旦发现此病,立即拔除并烧毁病苗,之后用0.5%的高锰酸钾或代森锰锌喷雾2~3次,即可防止蔓延。
主要有樟叶蜂、樟梢卷叶蛾、樟巢螟、黄刺蛾等。此类害虫主要以新梢、叶片为食。防治方法:或用90%敌百虫1 000倍液,或用50%马拉松乳剂1 000倍液,或用氯氰菊酯800倍液等广谱性杀虫剂对叶面进行喷杀。
主要是樟天牛,以幼虫在树体内蛀干危害为主。防治方法:人工剪除被害枝并集中烧毁;或由排泄孔注入氯氰菊酯等200~300倍液,将其幼虫直接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