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志》的当代色谱

2021-11-11 10:36张世民
陕西档案 2021年5期
关键词:延安市陕北延安

文/张世民

1997年,是延安市撤地设市的大日子,也是《延安市志》的记述上限。继《延安地区志》(西安出版社,2000)之后,《延安市志》(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2018)把记载周期锁定在1997至2010年,有其历史的原因,也有着鲜明的时代诉求。从延安地区到延安市的历史演变,不光是行政建置的调整变化,更是走向新发展、迎来新机遇的重要标志,构成这一革命老区当代色谱的几大色素,也在这一时期彰显得格外突出。

延安的本土原色是黄色和白色,这个色调是亘古不变的自然基础,却也承载了一切文化因子的天然色素。当萧萧北风、滔滔黄河将黄土颗粒吹入或带离这片土地,这里的鄂尔多斯高原缔造史就开始了;黄河壶口瀑布是世界上唯一的金色大瀑布,黄河乾坤湾是秦晋大峡谷中最密集的蛇曲群,洛川黄土国家地质公园被称为世界黄土高原发展演变的活标本;黄土高原上大宗的农作物——黄澄澄、亮晶晶的小米最具地域上的代表性;这里的居民全都是黄皮肤、黑眼睛,属于典型的蒙古利亚人种。尽管历史上有众多的民族在这里表演过历史壮剧,居民的移徙往来也非常频繁,作为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至宋明等王朝的北方门户,始终具有极端重要的国防战略地位和军事要隘位置,但这里的区域开发史和经济繁荣史,毕竟受到了严重的环境制约,成为历史上发展相对滞后的欠发达区域。从明清时期的《延安府志》到当代的《延安地区志》《延安市志》,这一历史格局是昭然若揭的。与此同时,昔日陕北人钟爱的颜色还有白色,白色的羊皮袄,白色的兜头巾和白色的腰带,以及游牧文化中羊子带来的白色崇拜,如今早已从陕北人民的生活中渐渐退出。尽管羊肉仍然是陕北人的特爱,民间歌舞和鼓乐服饰仍然传承了白色色素,但天南海北的风味聚集于此,瑰丽多彩的时代色彩交相辉映,早已成为当地走向开放的重要标志。

延安的传统基调是人类红色和天然红色的结晶体,这个时代色调的滋育合成,与延安的发展史和革命史息息相关。从《延安地区志》到《延安市志》,有一条源自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到陕北革命老区的红色纽带,迄今将近九十年,蔚成了历史的华章。陕北是中国农民革命的沃土,明清之际成为反抗腐朽政权的重要渊薮,李自成农民大起义成为当时最激荡、最雄势的历史篇章;延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圣地,有一种像山丹丹那样鲜艳的红色根脉贯穿其中,最显著的,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延安、在陕北领导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在此之前,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所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在土地革命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块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领导人民在延安时期创造了伟大的延安精神,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上最具亮色的璀璨一页。而今,延安作为革命老区,走出贫困,摆脱苦难,既意味着时代的变迁,更为延安的当代发展增添了新的亮色。《延安地区志》对红色根脉的记载,主要体现在革命文物和革命根据地等方面,其中所设置的《革命根据地志》,也就集中反映了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历史变迁;而《延安市志》作为地区志的续志,其中的《文化遗产》,存续延安的红色记忆,对于延安走出困境、走向富庶,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记载,又增添了新的元素。当然,作为红色基调,延安的革命颜色中也有大量的天然色素。挂在高原沟壑间的陕北红枣,与过去受到紫外线辐射的姑娘肤色一样,都具有天然的红色色素;随着产业调整和环境变化,野外人工劳作量大为减少,人们的肤色更加靓丽,而簇拥在绿色王国的红枣、红苹果,推动林果业更上层楼。洛川苹果、延川大枣,早已蜚声海内外。

延安的当代风貌是绿色和黑色的,这个绿色生态环境的蔚成,与20世纪末党中央决定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构想密切相关。自从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带队前往延安、榆林地区进行调研,形成《关于陕北地区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的调查报告》后,党中央号召“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北地区”,并提出“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十六字方针,吴起县率先响应,延安市委、市政府全面推动,其成效是举世瞩目的。《延安市志》设置专章,集中反映这一重大变迁。过去延安底色是黄色的,是黄土高原的本色,荒山恶水,一遇山洪则水土流失,一遇干旱则赤地千里,所以当年毁林开荒的后果,也是黄色覆盖一切的过程。近二十多年来,从黄色瘠土变为绿色沃壤,让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延伸达四百公里之遥,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的第一县——吴起县为典型的延安全市退耕还林(草)发挥了至关紧要的作用。《延安地区志》中所记载的尚属黄色基调,而《延安市志》对于绿色变调的系统描绘,包括《林业》编中的《退耕还林》、《畜牧业》编中的《畜禽养殖》和《水利水保》编中的《水土保持》等,更让人有了投身大事变、参与大格局的雀跃心情。这一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源自陕北调查,而更重要的推手,则在于国家的激励政策,让千百年来的散养放牧变为入圈饲养,彻底改变了陕北的生产方式和陕北人民的生存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在陕北黄土高原的色彩转型过程中,赫然彰显无遗。与此同时,延安矿产资源是黑色的,黑色是地下的天然宝藏,更是优质的资源禀赋。早在北宋时期,陕北延州(治今延安)一带属宋夏陕西战场的拉锯区,如何保障驻军粮食、能源和物资供应是当时最基本的攻防诉求。当时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就谈及“石油”问题。他说:“鄜延境内有石油。……颇似淳漆,然(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幄幕皆黑。……此物后必大行于世。”但陕北石油的工业开发,肇始于清末民国。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的资源开发序幕逐步揭开,而真正有规模、有深度的开发,并且造福当地人民、裨益地方富裕的,尚属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有关延安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藏与开发,在两轮志书中均有所记载,而《延安市志》对煤炭工业、石油工业的记载,跨越了政区管辖,更具深度和广度。涉及工业遗产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载,也相当可观。昔日的延安是红色圣地,但也是苍凉荒僻之地;当年斯诺笔下的延安,仍然是农耕环境;上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重回延安,仍然感慨这里过于贫困,感慨对不起陕北人民。当时陕北人民以极大的牺牲精神坚持完成国家公购粮任务,但纳粮一毕,就被迫逃荒要饭。1978年,新华社陕西分社社长冯森龄内刊发表《延安调查》系列文章,从中央到地方掀起轩然大波,由此也开启陕北老区建设和扶贫开发事业的历史闸门。贫困是黑色的,而摆脱贫困所依靠的,仍然是开发黑腰带上的能源资源。从陕北老区建设开始,陕北、陕南和关中旱腰带地区整体脱贫问题,逐渐被提上了全国性重要议事日程。随着灾荒救济到扶贫开发,从八七扶贫到精准脱贫,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包括延安人民在内的陕西各地业已摆脱了绝对贫困,步入了全面小康社会。志书记载:“延安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延安人有钱,成了令全省羡慕和津津乐道的话题。”(《延安市志·概述》)两轮志书的接力记载,于此显得弥足珍贵。

总之看来,延安的未来变化必将是多元的、彩色的,这种复式色调基于不同的色彩交织,基于原始色调的调适变化,具有无限的张力和魅力。延安的红色资源需要呵护,需要坚守,如何延续那些黄土窑洞的生命力,让那些珍贵的红色文物遗产不断焕发其精神魅力,需要文物保护工作者向自然斗争,向时间讨教。延安的革命历史遗产,不能局限于构建人工博物馆,尚需保护这种天然博物馆,由此延续黄土地上的红色革命基调。延安的绿色质地尚觉肤浅,森林覆盖率和植被丰厚度尚有薄弱环节,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两者之间的发展张力仍然是一道艰窘的矛盾命题。传统畜牧业转型为圈舍饲养,不但是生产方式的改变,也将是人们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的改变,一以贯之的陕北信天游很可能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陕北民歌原来承载的红色基因、黄色基因和绿色基因,也有可能成为一种苍凉悲怆的文化标本,丧失其原生态的生机活力。有鉴于此,如何既能壮大绿色生态环境,又能保留原生态的民俗民间文化,在开发黑色地矿资源的同时继续作育传统农牧产业,在多色调、多亮点和多境界的交替演变中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就是当地人们需要不断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延安的发展依靠黑色能源,更要预测能源转换的周期问题,重视资源竭蹶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石油、煤炭和天然气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对于资源采空区的城市功能转换,绝不能等问题爆发后才予以关注。

多彩多姿,蔚成华章。延安的发展,一方面为地方志提供基础的记述素材,不管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文明还是生态文明,其不变的因素和变的因素都值得重视。譬如,从地理角度来看,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延安是自然资源富集地,金色的壶口瀑布震撼国人,属于中华民族的心脏脉搏;延安极具人文资源宝藏,革命圣地的红色名片照耀中国,曾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政治中枢;延安还是中华文明的策源地,以黄帝陵为代表的民族精神凝聚着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愫;延安属于中国北方民俗民间文化的典型代表,以铿锵鼓乐、高亢民歌为代表的原生态黄土文化风情闻名遐迩;对于这些特色亮点的记载水平,也代表着相关志书的编撰水准。

从行业分类而言,从《延安地区志》到《延安市志》,既是行政区域的发展变化,更是国民经济行业的发展演变。在城市化方面,延安市区线性格局已经被块状格局所代替,高原城市的宏大面貌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向;在行业分布上,从过去第一产业占据一半以上的农耕业态到如今的农业产业现代化、能化工业一枝独秀、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基础设施空前投入等等,在探索具有区域特色的发展规律方面做出巨大努力;能源化工强市、绿色产业富民、红色旅游兴业的发展战略和全面打造实力延安、生态延安、和谐延安和魅力延安的奋斗目标,也都令人震撼。就政治角度而言,“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安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光芒,不但不会与时衰减,反而更具穿透力、更具影响力。就社会角度而言,以悲叹哀婉为基调的信天游,向以欢快幸福为基调的秧歌调转换,以教育、卫生和文化落后向全面社会保障和社会发展转型,其所发生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的。就习俗角度而言,建立在耕牧经济基础上的士农工商习俗、婚丧嫁娶习俗、生诞寿老习俗、游艺社交习俗,必将让渡于新的市场经济、城乡互动、内外开放和多元交集等新的环境下的习俗,这种变化也早已植根于波谲云诡的时代变迁过程之中。

另一方面,地方志的科学记载和学术视角,也能为区域发展找寻新的发展路径和突破因子。从《延安地区志》到《延安市志》,名称虽有变化,但内容踵继而成。两轮志书都属于简志,周期虽有不同而篇幅相似,规模相当。根据“事近则易核,时近则加详”的原则,《延安市志》的当代容量和叙事内涵更其可观。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对于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和判断,显得尤为深邃;在顶层架构上,从行政建置到自然环境,从城乡建设到产业分布,从政治体制到文化遗产,从社会风俗到人物著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体现了时代水准,彰明了发展轨迹。就两轮志书的当代色谱而论,前者以红色和黄色为基调,反映了自然地貌和历史演变,后者则在此基础上增之以绿色、黑色等不同色值,进一步揭橥了当代发展的复式色谱和亮点所在。通过这种色谱的辨识和理解,我们也就对于延安的历史格局与现实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可以相信,延安未来发展是多姿多彩的,延安的地方志也将会不断丰富变化。这一规律性的呈现,正体现在时代色谱的蔚成与变化中。

猜你喜欢
延安市陕北延安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换届后,乡镇班子干事状态观察——以延安市96个乡镇班子为例
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延安过大年”——第38届春节系列文化活动之“欢天喜地过大年”摄影作品展成功举办
陕北迪士尼
——碧麟湾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党建地图·陕北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20年
台湾女硕士在陕北乡下写生的那三年
延安市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