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语境下的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刍议

2021-11-11 20:19傅守祥魏丽娜
中国文艺评论 2021年4期

傅守祥 魏丽娜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因此,文艺可谓时代的镜子和精神风向标,能够全面深入地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也不可低估。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然要有中国气象,文艺应该反映、折射、表现这种新时代的新气象。伴随中国走向世界的文艺,应该会产生一批与之相匹配的伟大作品与作家,能够深刻表现时代的火热与喧嚣、人性的复杂与深邃、心灵的迷茫与参悟;这些作品与作家应该既充满文化自信又饱含文化自觉,既强调文化自强又不忘文明互鉴,既在启蒙中自立又在批判中继承。唯有这样博大精深、开放包容的文化,才足以彰显我们国家在新时代的软实力和精神气质。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文艺创作与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即“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直面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方向,我们需要回望文艺与时代相伴相生、相生相长的来路并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激发文艺的创造活力,以富有时代感的艺术方式讲述大时代里的各类故事,以经典流传的艺术手法塑造各类鲜活形象,以更加专业化的文化生产回报社会的宽容和消费者的期待,以高品质影视作品特有的精气神彰显理想之美、人性之美,滋养、陶冶和丰盈民众的内心,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守正创新: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与正心正念育正典

毋庸讳言,随着中国经济在市场化道路上的不断开拓与进步,文艺生产不可避免地汇入市场化大潮的起伏跌宕,有不少文艺作品以市场效益为导向,忽略了本身必须承载的社会效益,在市场化引领文化艺术变得更热闹更富活力的同时,一些从业者误读政策、扭曲市场以及片面理解文艺的属性,因谋财趋利而追求感官刺激、畸形趣味,迎合低俗粗俗的市场需求,将文艺作品应当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抛之脑后。一些文化乱象滋生蔓延,甚至出现了丑闻越多身价越高等怪现象,文艺作品中“小三”“畸恋”司空见惯,对革命历史、经典名著胡编乱改也不少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明确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针对性很强,既有助于扭转文艺界现存的不良风气、为文艺的创作生产和批评营造美丽清新的氛围与导向,更有利于提升全民族的文艺审美品质。

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步入新发展阶段的当代文艺特别是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尚有不少提升空间。最近,电视剧领域发生了两件相关联的事情。一是由张云龙、高伟光主演,以“亮剑3”为噱头的抗日题材电视剧《雷霆战将》开播不久就因“脱离历史情节”而被勒令下架。虽然,它与前期电视剧佳作《亮剑》同源,借时代经典之威、自带“热搜”“头条”之势,但这部剧却没有改编、创作、演绎出经典之作的精气神,口碑跌入谷底;虽投入了大成本,组织了强大的演员阵容,宣传造势中更打出“以李云龙主要原型王近山将军等英雄故事为模板,全新创作的青春版战争史诗力作”,却把那段艰难的历史当成某些拙劣的“现实”给想偏、做歪、演砸了——基本上用浮夸代替幽默、用“雷人”行为代替艺术细节,既缺少对那段血与火历史的敬畏与了解,又缺少对观众智商与审美能力的尊重。该剧出现的那些无知的造作与“很不专业”的扭捏,激起观众的广泛不满与质疑,因此,被紧急追加“监管”——停播。

第二件事情与此完全相反,由王伟执导,李易峰、金晨、王泷正、牛骏峰领衔主演,几乎同步开播的年代战争剧《隐秘而伟大》因“主创有情怀,人物有灵魂,制作有品相,打破了一般年代剧的舒适感,在大时代背景下给了小人物信仰成长的空间,是‘小正大’(小人物、正能量、大背景)的全新现实主义年代剧,分寸把握得很好,从而能够在一众电视剧中脱颖而出”,人气与口碑不断攀升。该剧涉及原生家庭、职场霸凌、代沟等话题,是一部集合动作、悬疑、爱情等多线的少年成长剧,其真实人生的烟火气赋予剧中人鲜活的生命力,也给了观众零距离的真实感。该剧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动荡的大时代,却聚焦于大上海的一条弄堂、一个家庭、一位小人物,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温馨的家庭氛围、邻里间充满烟火气的相处感觉以及隐身其间的那些照亮梦想的“平凡”英雄。

这两部电视剧播出后在观众口碑方面的下上“易位”,突出说明我国电视剧创作生产上的良莠不齐,也说明日渐成熟的观众及其判断决定了电视剧的前途。电视剧目前仍是我国拥有观众人数最多的文艺样式,也是产业化程度最高的文化领域之一;作为广大民众精神、文化消费的“主餐”与“家常菜”,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大民众配合防疫而裹足居家,大屏小屏齐追剧日益常见,电视剧实际观看时长和收视率稳步提升,它明显具有陪伴大众、温暖人心的潜能,提升电视剧品质的任务更显急迫。借助《雷霆战将》停播这个“现象级”的“烂番茄”,其实可以进一步讨论近些年电视剧主创/生产方面出现的经常性“拉胯”的原因以及提升的路径。由于种种原因,譬如电视剧制播上的监管漏洞、烂炒明星及其片酬的无上限、资本的无序涌入与变相逃税洗钱等因素的干扰,以抗日神剧为代表的电视剧生产确实暴露出主创与表演方面的严重缺陷,特别是二次咀嚼式的“流水线”创作泛滥,导致垃圾剧几度成灾。

从近些年来国家层面的政策引领来看,守正创新故事、深化精品内容与优化市场环境、提高治理效能,是建成文化强国语境下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电视剧的创作与生产已经从追求“高速度”发展向追求“高质量”发展转变,即当下的电视剧市场不再以量取胜,转而从品质出发。这种连锁性的叠加变化,既源于市场本身的发展又基于电视剧产品兼具文化属性与商品属性的“双性博弈”。搞清楚这种背景,人们就会明白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必须兼顾其文化—社会属性与市场—商业属性,“两条腿走路”决定了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在创作、生产方面将具有更深含义和更广范畴,譬如在制作上必将呈现类型多元、现象接踵、创新不断的势态,在内容上必将注重更为合乎情理、合乎历史、合乎科学的故事逻辑、生活细节、个性人物,以及富有活力、传递共识、启迪思考的审美价值等。

实际上,文艺产品的双重属性,决定其受众/消费者需要的不止是简单的迎合与关注,更需要价值上的细腻引导和审美上的不断提升。电视剧创作与生产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电视剧精品创作要“三观”端正,在艺术真实基础上要有一个好的“故事内核”,要尊重艺术规律,给创作者宽松的创作空间和有利的创作条件,要在艺术上和技术上追求高标准,在细节和表演上追求真实丰富。简言之,如何对标对表新发展阶段的电视剧高质量发展,对电视剧从业者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时代命题。在这其中,随着行业标准和观众审美不断提高,电视剧创作者如何用心、用情、用功抒写时代并讲好中国故事,如何跨越创作壁垒并创新突破等,都成为业界特别是创作者亟待解决和不断思考的现实问题。

二、内容为王:中国故事艺术化与主创能力高端化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中国文艺的创作、生产与批评都必须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从现代传播学的角度看,“内容为王”的核心逻辑是:优质优价、优稿优酬,好故事就有经典性、好产品定有好市场,其他因素都是次要的、非决定性的,它不相信经典性与经典化有尖锐冲突,更不相信脱离了经典性的经典化。与“内容为王”对应,所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流量至上”原则,其实就是为了争夺用户甚至是单纯提高浏览量而一味迎合甚至是恶意“吸睛”。殊不知,缺失了是非判断与价值看护的“唯流量论”是十分有害和危险的。在行业自律与外部监管等合力引导下,那些曾经依靠雷人标题、极端情绪和异常观点吸引眼球而带来“流量”的媒体产品与文化产品,正越来越多地朝着“真实的故事、理性的观点、专业化/高端化的内容生产”方向回归。

在“内容为王”的时代,优质内容的“破域”传播能力愈发凸显,文化消费者对内容的要求也从“短平快”转向“高精尖”、从粗线条转向“专业与高端”,精神产品的内涵标准与技术标准也在不断提升。这种良性的社会发展与文化生长氛围,特别是飞速发展的内容生态体系,势必会从文化内部推动电视剧主创者们持续成长,在精耕内容领域的同时,主创者输出多元优质的艺术内容,释放内容力量与时代动能,使电视剧真正起到温暖人心、价值引领和中国故事艺术化传播等重要作用。

从艺术生产的实践层面说,建成文化强国语境下的电视剧高质量发展要具有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时间观念,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视野围绕“中国特色”做足文章,在生产细节上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具体来说,一是抓自身,所谓“打铁尚需自身硬”,从编剧、导演、演员、摄制等人员的“自我修养”上下功夫,从内部从制作方自己身上找原因、找差距,既要懂得民间疾苦又能理解世情百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在电视剧创作生产方面自以为是地讨好、媚俗甚至是财大气粗地违背“美学的历史的”基本规律,终究是蒙混不过去的。二是优化外部环境,以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的精神,原则性与灵活性高度统一地把握电视剧的审读尺度;以“四个意识”强化服务型监管与治理,严密防范“劣币驱逐良币”“资本操纵舆论”等非法非正常事件的发生,不断夯实文艺的社会事业属性、大力增强文艺引领时代风气的功能。

建成文化强国语境下的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目标是形成真正的“中国特色” “中国气派”与“世界品质”,因此在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中必须要练好内功、强调内容为王。具体来说,首先,充分发掘和活学活用中外古今的优秀经典,将一切文艺经典从文化资源“盘活”为文化资产,不断将自己本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吸收、转化,学会从历代经典里寻找生命经验和人性素材,将数不尽的各类文艺经典不断翻检、不断化用,在文化自信中挖掘历史、文化的精华,既要虔诚地“入乎其内”又能超越性地“出乎其外”,力争将五千年文明经典融入电视剧主创人员的血液,善于将经典的艺术精髓熔铸于现时代的艺术表达,将中华美学的优秀传统与精气神灌注于电视剧作品的创作与制作中去,既要有其“形”又能有其“神”,既能经得起当代人的批评与指摘,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以此来确立新时代电视剧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思想品格。其次,深入总结当代电视剧创作的艺术经验与电视剧生产的技术经验并提炼出相应的“时代经典”,不断提升新发展阶段电视剧在创作与生产方面的质量与品质。世纪之交以来,我国电视剧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优秀剧目在数量上不断积累,在质量上也取得靓丽的成绩。回顾并总结最近的30年,中国电视剧涌现出《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亮剑》《闯关东》《父母爱情》《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北平无战事》《大宅门》《琅琊榜》《雍正王朝》《大明宫词》《天道》《围城》《走向共和》《舌尖上的中国1-2》等内容精彩、制作精良的类型剧/专题片,既有高收视也赢得了好口碑。特别是以《大宅门》《人间正道是沧桑》为代表的当代电视剧经典,不仅很好地平衡了电视剧制作中的创新与“化用”,而且以其精湛的剧本创作、精彩的荧幕表演和精准的文化复现,成为中国电视艺术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佳作,也为中国电视剧的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借鉴。随着新世纪中国经济的长足进步,电视剧生产领域更呈现出井喷态势,每年的制作量大得惊人,但是,从长远看,电视剧制作的平均水平却不高。如何跳出低质量循环的怪圈成为当务之急。文化强国语境下的电视剧高质量发展,既需要沉下心来,好好打磨剧本,把故事讲好讲出彩;又需要制作团队特别是演员好好推敲、提升演技,让自己走出“本色化”“类型化”的窄路进入真正的表演艺术大路,而不是挤眉弄眼、装傻充愣或情色迷离。譬如,近期播出的主旋律电视剧《山海情》,摆脱了此类“扶贫”主题剧两种常见的“以苦煽情”和“以喜避实”创作取向,以一种正剧的艺术样态深入细腻地讲述了一段西海固人自己的“内生”故事,让农民成为主体与观众的生活经验相互激活,造就了主题剧中可贵的别样风景。从根本上讲,该剧的成功既源于深入生活又源于丰富可感的细节呈现,其剧情环境体现出强大的“细节控”;同时,演员们全情投入而细腻入微的表演,更使剧中的角色形象饱满、入眼入心。

再次,切实提高对“编剧”环节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比重,从源头提升影视创作品质。鲁迅先生说,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现下的国家共识是,建设精神家园,离不开文艺。因此,文艺工作者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诗意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卓越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作为大众文艺的主要形式,电视剧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觑;而作为电视剧创作源头的编剧,特别是上档次、有品位的编剧(人)确实缺口很大,而编剧水准还连带到电视剧的生产定位问题。电视剧要遵循影视创作生产的艺术规律和技术要求,在细节上精心打磨,在剧本上下真功夫,在具体“专业”领域中真正建立起有效的自我认知、情感认知、社会认知和文化认知;只有切实提升内容上的融合创新能力、优化电视剧作品的审美供给,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和新要求。譬如,近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剧《装台》改编自著名作家陈彦的同名小说,“编剧马晓勇真正吃透了原著的精髓,把小说消化了、揉碎了,用一堆闪耀着小说现实主义精灵的丰厚的生活元素,按照电视连续剧独特的艺术规律,实现了从小说审美思维到电视剧视听审美思维的转化,从而使荧屏上现实生活氛围的营造,都达到了当今电视剧现实主义创作的一流水准”。

深入生活并提炼生活始终是电视剧精品产出的基础。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与真实人生,大多是琐细无奈、繁劳辛苦甚至是严酷悲哀的,即便是人们恋恋不舍的“诗意栖居”也基本上是九分烟火一分诗意,绝非某些肤浅的影视剧作品中所宣扬的富贵随意、浪漫潇洒或恣意妄为。近年来,霸道总裁、大御姐、一夜成名/暴富与手撕鬼子、步枪打下飞机、裤裆藏手雷等迷梦、奇幻、不谙世事与常理的儿戏,让人啼笑皆非。在今天,如何以“艺术真实”的方式表现人生、再现生活进而抓住大多数人的情感共鸣,在展现时代风潮画卷、民众生命历程的同时,精准把握复杂的现实生活及其深层矛盾,以审美的方式呈现人性的厚度和情感的温度,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提炼出具有时代说服力的主题,真正体现时代脉搏的跳动,是创作者始终要面对的课题。理性审视《雷霆战将》下架的原因,“编剧”环节的不被重视与投入不足,编剧(人)相关专业水准的欠缺,肯定都是帮凶;同时,吸取《雷霆战将》失败的教训,在今后创作中需要警惕对历史话题的过度开发、把握好“随俗”与“时髦”的分寸,既精准聚焦特定时代风气又避免艺术失真,反对“为创新而创新”。

人们常说,文艺既要源于生活又要高于生活。文艺创作要贴得生活更近更密,又要想得更细更深,才能走得更高更远。电视剧《雷霆战将》的失败,以及近期播出而遭诟病的《大秦赋》,在根本上是因为它们脱离时代、戏说历史。现实生活与民族历史永远是丰富、驳杂、深广的,时代总会以特定的旋律汇聚成主潮;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人们的情感也在变,时代永远是真正的艺术创作无穷无尽的源头。只有深入探究、精准提炼、把握主流,找到艺术化的表述方式,才能真正表现出新时代生活的典型性,创作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精品力作,在荧屏上留下典型形象的同时,传达并引领新时代的新思想,这尤其考验电视艺术工作者的社会担当和艺术功力。电视剧《隐秘而伟大》以及《装台》《山海情》等的成功,从根本上说都是源于它们深入生活、还原历史的极其认真而严肃的现实主义精神。好的艺术对生活的提炼与对时代的思考永远是无止境的,只要秉承“戏比天大”的“较真儿”精神,中国荧屏总能有希望和惊喜。

三、培根铸魂:高质量发展的多重博弈与监管治理的细节规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曾指出,“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做好新时代电视剧创作的守正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工作,推动电视剧在新时代焕发新气象、实现新作为,最终目的在于培根铸魂。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的大变局,而久久未散的新冠肺炎疫情又增加了大变局的变量,为全球不同政治体制和社会修复机制带来一次强大的压力测试。尽管欧美国家国力强大,但在面对疫情严峻考验之时,他们应对失当、推诿扯皮,最早遭受冲击的中国却能在极短时间内推出扎实有效、措施得当的应急方案,成功控制了疫情散播并以配套的复工复产减轻、化解疫情带来的危机。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的各行各业全力抗疫,聚焦全面抗疫和脱贫攻坚主题的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可见,中国电视剧的高质量发展绝不是在一个纯粹的真空环境中运行的,相反,它所处的国内外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相当复杂,文艺行业内部环境相当艰难。简言之,当代电视剧创作生产的高质量发展正处在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因素相互叠加、博弈加剧的阶段。有鉴于此,新时代电视剧创作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互联网思维和融合发展观念,再造电视剧制作、宣发、购销、播出体系和流程,实现优秀作品传播最大化、效益最大化。其次,要把忧患意识和防范风险意识一以贯之,杜绝浮躁之风侵蚀电视剧的健康肌体。再次,要坚持国际视野,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推动中国电视剧更多更快地走出去。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大转型中,互联网变革的洪流又让人们惴惴不安,广大民众都在寻找精神依托,很多固化的思想桎梏都在等待打破,人们需要填充营养和价值,广大民众迫切需要一些能给国人做正确价值导向的文化“名人”与文艺“偶像”。遗憾的是,这样的“名人”与“偶像”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从经济学有关市场供给与消费的关系来看,“互联网+”带来了文化消费方式的超低门槛和文化消费流量的巨增,而当今社会可供学习、模仿、交流甚至消费的真正有实力、有内涵、有操守的文化名家和行业榜样远远不够,这才使很多“流量”明星、“乖丑”艺人、“奇怪”网红甚至“雷人”专家得以“错位填充”。后面几类人被民众误以为是与信息、知识、技艺、科学、思想、艺术等相关的、时代稀缺的“生产要素”了,遗憾的是,广大民众的美好愿望和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实在是南辕北辙。巨大的社会需求特别是对文化产品的高品质要求,一时难以满足,从一定程度上也促成了此类“错位填充”。另外,传统产业的衰退,又让热钱加速流动到文化、互联网等虚拟产业,即使现在各种选秀节目层出不穷,但娱乐工厂生产和批发“明星”的速度还是远远慢于热钱的涌入速度,在这种失去平衡的供求关系下,必然会产生“明星”及其相关产业的泡沫化与低劣化。

影响电视剧创作生产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除了上面所说的演艺名星、文化偶像之名不副实,以及相关文化产业的泡沫化与低劣化,还有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自媒体等带给民众的一种“发言”与“表达”上的幻觉,或者说是一种舆论民主假象。互联网在快速发展,资本对文化、媒体、艺术甚至娱乐的渗透以及操纵都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对文艺作品内容的专业批评性审读、对“失德”艺人的行为监控、对资本的各种形式的操纵的监管等,不但不应该减少,反而应该加强,以杜绝影视文艺创作、生产与传播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甚至“资本乱国”等危险。2020年底,在长沙举行的2020中国新媒体大会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指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无论什么样的媒体,无论是主流媒体还是商业平台,无论网上还是网下,无论大屏还是小屏,在导向上都是一个标准,没有法外之地、舆论飞地,坚决防范资本操纵舆论的风险。相比国际环境,奠基于改革开放与国家政策扶持等多重红利上的中国互联网巨头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但是,他们目前只惦记着赚“快钱”,与小商小贩争利,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忘记了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创造未来的无限可能这个“根本”,亟需有人及时“叫醒”他们。

走好中国特色电视剧创作生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不能忽视其行业内部、文艺生态变化的每一细节。最近几年,中国电视剧行业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变革,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转折点,电视剧行业出现了题材多元化以及内容细分化的趋势,涌现出了很多品质良好,且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荧幕佳作。但是,国产电视剧行业仍然处于“虚假饱和”的状态,影视剧制作企业数量快速增长,行业竞争激烈;加之新媒体的冲击,导致了观众严重分流,电视台也不能仅仅依靠提高播出量从而带来更高的收益。因此,国产电视剧行业必须转变思路,寻求电视剧的品质突破,形成整合营销链条,吸引观众,并且打破观众对于国产剧的刻板印象,在美剧、韩剧、日剧盛行的今天,形成自有的竞争优势。

走好电视剧创作生产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在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市场环境与社会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视剧更要注重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的提升。千万不要忘记,弘扬时代精神,传播先进文化,始终是电视剧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要义。因此,我们既要强调精准扶持,又要做好规范性服务,特别是与电视剧创作、生产、播出全流程管理和高质量发展相关的重要问题。从政策层面上说,要不断加强电视剧剧本扶持和创作规划,完善电视剧播出结构,规范制作成本比例、明星演员片酬、收视率管理和使用等问题。广电机构及行业组织则应不断探索建立科学规划引导机制,加大对市场的监督管理,为市场有序经营、运行划出清晰的“红线”和“底线”。

从主创者个人或群体来说,创新是电视剧艺术的生命。应该从意识和行动上笃信和捍卫原创精神,用具有创新价值的作品说话,用扎实的原创说话,要积极探索类型融合的表达路径。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任何题材都不例外。无论是新剧《雷霆战将》《隐秘而伟大》《跨过鸭绿江》《觉醒年代》,还是前些年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潜伏》《亮剑》《北平无战事》,任何革命历史题材剧都是当下观众回望历史的窗口,关乎世道人心、关乎一个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维护与培育;那些脱离历史真实、价值观扭曲的“雷剧”,令人厌恶和忧心。我们要坚持以人民满意为重要标准,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应、市场认可统一起来,健全电视剧作品评价机制。当前,有的电视剧首播不久就引发观众反感和社会批评,究其原因,还是跟风盲从的浮躁、浮夸思想在作祟。各级广电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加强题材备案、剧本抽查和审查把关等系列管理举措,坚决反对胡编乱造、浮夸奢华,坚决反对架空生活、解构历史、虚无英雄,坚决反对创作游戏化、过度娱乐化。同时,对于那些公然违反法律,有“吸毒”“嫖娼”“弃养”等道德败坏行为的“劣迹艺人”参与制作的电影、电视节目、网络剧、微电影等要暂停播出或坚决“封杀”。简言之,新时代电视剧主创人员应该遵从“艺行大道”的公理,既要从优秀的审美传统中汲取营养颇具灵性地“化用”,又要扣准表层视觉呈现和深层文化结构的契合点,不断探索如何更好地表现电视剧的大众智慧,创造更多令人钦佩的“代表中国”品质和水准的电视剧产品。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作品,我们期待各方合力,从平凡中发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深刻提炼生活、生动表达生活,最终创作播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杆性作品,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电视剧繁荣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