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欣雨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的长篇代表作,是近代文学中必读的经典书目,被誉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有趣和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因其鞭辟入里的讽刺而被称为“新儒林外史”。然而在幽默的面具之下,《围城》揭露了几乎所有人都会面临的人生难题:“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围城”象征着一个个无法逃脱的人生困境。方鸿渐听从家中安排,漠不关心地与周小姐订婚,他们的婚姻因周小姐的早亡画上句号。鸿渐自以为逃过一劫,可在回国的船上又被鲍小姐哄骗。逃脱了殷勤的苏文纨,与唐晓芙的恋爱又被毁灭在萌芽之中,最后不得不与没有感情的孙柔嘉结婚。遭遇失败的婚姻后,方鸿渐又一次打算“出逃”……围城当前,方鸿渐的人生法则永远是“逃”。可他“逃”出城后怎样?不过是陷入另一个泥潭,便又开始期望城内的生活,然后便又是逃,他的人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欲望是产生这一切的重要原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方鸿渐时刻为自己的利益着想,甚至不惜伪造博士学位骗人,随后产生蝴蝶效应,使他接二连三地面临困境。小到一个电话,大到一份职业,方鸿渐优柔寡断,总是错失重要机会。他就像那只“落伍的老钟”,对人生的一切选择总是慢半拍,方鸿渐的性格悲剧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从《围城》中不难看出西方存在主义的影子。钱钟书先生曾前往法国留学,对法国文化有极深的认识与理解,所以他很有可能对曾在法国流行的存在主义哲学有极为深入的见解。此外,《围城》创作于1944年的上海,日本的侵略严重导致了上海经济的衰退,一时间物价飞涨,社会凋敝。在此期间,揭露真实生活的苦难会为作家们带来麻烦。艺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这样的现实环境能为钱钟书先生进行文学创作营造氛围,唤起特定的心理感受。因此,他很有可能借鉴“以人为中心”的存在主义哲学进行创作。
“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也是《围城》人物的悲剧宿命。方鸿渐本人便充满荒诞色彩:明知是场骗局,却仍要造假学位证书;明明不爱苏文纨,却又莫名其妙在月色下吻了她……从社会学系转向哲学系,再从哲学系转向中文系,去欧洲后既不钞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方鸿渐从不明确自己的价值与目标,因此他的人生、爱情、理想仿佛都是一场虚无。萨特讲:“人生而自由。”但特定时代与性格悲剧却造成了方鸿渐的“自由选择悖论”。要么是不得自由选择,比如那场被父母包办的婚姻;要么是自由选择之后没有结果的苍白无力,比如对唐晓芙的爱而不得。自始至终,方鸿渐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存在感,他渴望被委以重任,受到关注,可连最亲密的朋友都评价他“你不讨厌,可毫无用处”。
《围城》在揭示荒诞痛苦的同时也提出希望。如果《围城》描写方鸿渐与一直钟情的唐晓芙结婚,最后落得分手的结局,那便与“围城”的含义更为相符,因为他原本期待的婚姻却落得一地鸡毛。可事实上,方鸿渐的婚姻悲剧是因为他选择了没有感情的孙柔嘉,这本就不属于他的期待。这提供出一种想象的空间:如果方鸿渐如愿迎娶唐晓芙,书中的悲剧是否不再发生?《围城》使人看到了虚无,但同时也看到了希望的可能。这体现出一种更深层次的人道主义情怀:希望是人生存的必需品,《围城》并未将人存在与选择的价值视作虚无,生活仍然值得热爱。
正如钱钟书先生在序言中所说:“《围城》写的是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可见方鸿渐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的处境。《围城》所要揭露的是那个虚无荒诞的社会,其实从书中虚构的“三闾大学”便能对当时的学术环境管窥一二。昆虫学出身的校长重利轻义、言而无信;教授之间派别林立,互不来往。前有李梅亭倒卖西药猥琐的发财梦,后有韩学愈谎话连篇丑恶的离间计,人人都在角逐自己的利益。一个个利己主义者相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也变得虚伪涣散。钱钟书先生对这些人毫不吝惜自己辛辣的讽刺,读罢令人拍案叫绝,但这是笑中带泪。同样是造假学历,尚存一份善心与诚实的方鸿渐四处不受人待见,撒谎成精的韩学愈却是混得风生水起。其中不难看出钱钟书先生对人性的思考。正如鲁迅刻画阿Q,塞万提斯刻画堂·吉诃德,犀利的讽刺之下都蕴含着作者人情练达、洞察世事的热心肠。他们关注作为人的人,使文学发挥了本真的作用——审视人性与审视人。作为文学作品,《围城》体现了一种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它的意义绝不是让人们一笑了之,而是使人自省。尽管社会背景不同,但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方鸿渐:因欲望而不断迷失。《围城》从负面的角度为我们揭示真理:既然围城矗立,那不如适时收起欲望,立足当下生活。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重温《围城》能让我们避免方鸿渐式的悲剧。《围城》的意义充分体现了文学作为人学的人道主义情怀。因此,《围城》在文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经典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它不仅适用于一个时代,还能令后世的读者生发共鸣。“围城”困境仍然存在于每一个人的人生体验,但我们能从方鸿渐的人生经历中审视自己,时刻不忘“知足常乐”,同时也要积极寻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既然“围城”矗立,拼命“逃”出城后又能怎样?不过是城外城里,无尽的循环。不如城内人欣赏车水马龙,城外人醉心山水花鸟,如此方能安然吟出一句“此身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