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文学侨易学的视角与尝试*

2021-11-11 18:27同济大学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1年3期

叶 隽 同济大学

曾艳兵教授首度撰文谈及侨易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生安锋教授亦以跨文化诗学相期许,王希腾博士则延展到了比较诗学的命题,但真的要想深入文学研究的内部,开掘侨易学的方法论意义,则必须建立在进一步的理论思考和实证研究基础之上。对于前者,我提出文学侨易学的观念,希望能研究文学世界里的观念侨易现象,但就理论发覆本身来说,还需要进一步的细致论述。当然,作为一种相对更偏重方法论的建构,其研究实践层面更需要较为广泛的实践。

这次专题的三篇文章,在不同层面对此主题进行了探讨和尝试。李川的《“观象”“系词”与“神道设教”—文学侨易学视域下的〈焦氏易林〉之占验与文学问题》贯彻了他一贯的思路,即借助中国传统文化而为侨易学提供思想资源,所谓“重新激活传统经典本是该理论的固有之意,以复古为开新之道”。《易经》本就是侨易学的重要思想资源,而将与《易经》密切相关的《焦氏易林》作为考察对象,既可以“借新论以释旧典”,同时也“阐古章而证今义”,具有相互阐发的理论意涵,所以作者认为:“从以古照今的侨易观点来看,以回溯性的侨易方法重新审视《易林》的占验体系在当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董琳璐此前就提出过“侨易路线”的概念,并通过实证研究在具体的核心词层面丰富了侨易学的理论建构。这次的论文《穿越文学中的侨易现象—兼论文学侨易学的必要性》也在理论层面提出了进一步的思考,即文学侨易学作为一种文学理论的意义何在?作者借助作为特殊文学类型的穿越文学,从中发掘出“逆时空侨易现象”,并结合具体文本《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提出“时间迁变—物质位移—精神质变”的时空错序侨易现象,并凸显其对研究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关系的作用,是很富有发现精神的一个尝试。

陈安蓉的《侨易学视角看萨克斯诗剧〈以利〉背后的思想迁变》则在实证层面讨论文本、作家的侨易过程。虽然聚焦的是德国获得诺奖女作家萨克斯的一部具体诗剧,但观照的则是文本所体现的作家观念的变化,即既考察作家的侨易经历,更突显这种自身侨动—变易过程在作品中的体现。通过诗剧中“神秘主义叙事-浪漫主义手法”结合的分析,强调在文化交易的过程中完成其作为民族诗人定位的“犹太女诗人”形象,颇能体现“以小见大”“逐层升高”的侨易学意涵。

任何理论的成功建构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不仅需要构建者有向往诗哲的气象和构想,也需要同行者有持守匠人的精神与踏实工作。面对如此奔腾喧嚣的全球潮流和内在的学术资本主义,作为学人的唯一立场,就只能是坚守书斋,稳步前行。陈寅恪先生谓“吾侪所学关天意”,或许只是一种最是文人不自由的自我安慰,但也未尝不可给后来者提供一种必要的精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