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探究

2021-11-11 17:04杨耀文陈诗雨

杨耀文,杨 芳,陈诗雨

(1.安徽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2.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1603)

杨 芳(1971—),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经济社会变迁与信息技术升级使人类迈入互联网时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健全互联网领导和管理体制,坚持依法管网治网,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互联网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扩大并成为大学生发表言论、抒发情感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互联网是新时代公民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作用的重要领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道德建设,有助于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精诚合作、万众一心的思想道德基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能够推进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的时代意义

内涵丰富、意蕴深远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合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求,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对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进行引导与教化,进而有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有利于巩固大学生网络生活中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有着鲜明的历史底蕴,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国一体”的思想,是指一个人对国家和家乡具有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凝聚着集体主义的伦理内涵,在利益关系上强调互利相通、在道义责任上重视荣辱与共。国以家为本是无法忽视的历史文化习俗,理清家与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是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历经数不清的苦难险阻后仍屹立不倒,依然能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与深藏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牢固的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源自精忠报国、奉献担当、和衷共济、与人为善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是绵延数千年的精神血脉在当代的批判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能够凝聚最广泛的民意民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不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能够有效助推大学生于网络生活中树立“国家意识”,促进其对网络空间中家国共同体的认同、维护和热爱,最终形成爱家、爱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在不断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同时,激发大学生自强不息、勤勉务实的奋斗精神,进而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目标,坚定理想信念,将爱国主义从思想层面转化到现实行动层面,积极与互联网上存在的不良思想作斗争,坚决维护互联网空间中的国家荣誉和尊严。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网络空间中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生命力、感召力与凝聚力,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社会责任内涵的理解,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契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议题参与意识,热衷于对网络上的社会热点问题发表自己观点并进行深入的讨论交流,但同时也存在言论情绪化、信息辨识能力不足、易被别有用心的人操纵等特点。正因如此,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底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文明观念显得尤为重要。“自由”是在一定条件下对束缚的解放,充分体现了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之间的辩证关系,能够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强国的动力与信心。“平等”与“公正”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在互联网领域中各种期待的最大公约数,清晰地划定了“言论与行为自由的边界”,可以有效协调网络空间中的人际关系,理应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法治”关注物质利益协调与实现,为建构网络空间道德秩序提供现实性因素,在网络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凭依法治的力量能够能够有效遏制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进一步确证、彰显“自由、平等、公正”的社会价值共识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可以为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提供制度性保障以及具体的行动指南。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面价值引领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网络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其网络文明意识,建构良性的网络交往关系,有助于涵养网络空间道德秩序,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有利于助推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全面发展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国家和社会对民众个体提出的集体期望,也是对网络环境中个人道德修养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爱国”是网络文明的原则和底线,是大学生在互联网领域中一切行动的“金标准”。在参与网络空间的建设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能够有效助推大学生主动向主流价值观念靠拢,进一步巩固强化维护国家形象的信念,防止思想上的堕落滑坡。“敬业”是社会前行的“驱动力”,其深层次内涵在于把职业作为信仰,把事业化为生命的内在要求,为人民工作、为大众谋幸福。以“敬业”引领思想建设,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进而有助于他们在网络文明建设中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摒弃利己主义,主动成为社会主义网络文明的践行者、推动者。“诚信”是“基本点”,是网络信息传播、网络交易、网络交友的大前提,在虚拟空间只有每一个主体都坚持真心实意面对问题、面对顾客、面对网友,才能将我国网络文明水平进一步提升。“友善”是“推进器”,友善可以通过网络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以“友善”引领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有助于大学生从自身做起拒绝网络暴力,辩证看待网络热点问题,从而养成理性、克制、中立的思维习惯,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网络不文明现象及原因分析

互联网信息复杂多元,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精华,也有消极不良的糟粕。大学生群体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最为重要的对象和主体。剖析大学生网络不文明现象及问题成因,有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促进大学生自觉地加入新时代社会主义网络文明建设。

(一)社会舆论正面引导不充分导致大学生网络生活中责任意识淡化

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让自媒体逐渐走上历史舞台,信息传播受众得以前所未有地拓展扩大,但由于审核门槛较低、“把关人”缺位等原因,这些信息在内容质量上往往良莠不齐。“不负责任的言论”充斥网络,进而使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的责任意识有所淡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通过网络在年轻人中广泛传播,使不少大学生对金钱、历史、政治等方面产生错误认识,进而不负责任地发表错误言论。不仅如此,许多不良商贩利用传播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不透明,借助大众媒介广泛传播失真讯息,部分大学生未能以“责任意识”为指导对信息真假做出仔细甄别甚至“助纣为虐”。在意识形态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惯于在网络舆论空间使用符合“西方话语框架”的言语来解释“中国社会问题”,炮制带有西方价值烙印的“网络舆论风暴”,企图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传播力,因此不断通过网络文化向国内大学生灌输偏倚的、片面的、违背真谛的所谓“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观念。面对由自媒体或境外势力引发的负面思潮,主流媒体有时未能积极驳斥、主动战斗,甚至“冷眼相观”,因此不仅无法为大学生树立积极履行网络社会责任感的正面模范,反而使其责任意识更加淡化。

(二)高校教育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大学生网络行为上伦理观念淡薄

从当代大学生成长经历与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来看,他们刚刚度过课业任务繁重、考试压力巨大的高中生活,对网络社会的复杂性没有充分的心理预期。由于大多数是家庭的独生子女、父母的“掌上明珠”,大学生往往想法简单且存在部分“利己主义倾向”,对外界环境不良讯息的抵制能力相对较差并容易被误导。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在个人成长与生活中深受互联网思维的影响,因此单方面的严格说教往往难以改变其固有认知。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高校本应根据受众特点创新教育方式与教育手段以适应大学生心理与思想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规范和引导、不断夯实大学生网络文明的伦理观念基础。然而,近年来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监管教育机制存在部分缺失,因此难以在第一时间教育引导学生删除不当言论、进行官方澄清、抑制源头传播、补齐伦理教育。在网络文明建设方面不少高校重视程度不足,往往使网络文明教育体制机制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视作应试教育的一部分,将课堂教学当作唯一的教学模式,向学生机械地呈现枯燥、僵化的网络文明知识,严重忽视“第二课堂”与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不能充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加上高质量的基础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面对思想态度不够端正的学生,辅导员或思政课教师往往“束手无策”,除单纯的批评教育之外,未能针对问题本身进行指导和解决,甚至进一步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少高校也没有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按照网络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设计合理、积极、正面的评价体系,以致综合考评机制缺位,考核方式单一化、理论化,在此前提下许多学生也选择死记硬背敷衍了事,使得有助于网络文明建设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难以有效落实,严重阻碍预期目标与社会效益的实现。

(三)大学生个人思想道德水平不高导致其网络空间内自律精神不足

相较于高中沉重的课业压力以及高中教师无处不在的管制,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然而,部分学生由于缺乏自我管理经验和清晰的个人规划,未能在大学期间进一步提升道德修养,网络文明意识仍停留在比较稚嫩的阶段。如今多元化的社会思潮遍布网络,其中既有积极正向的一面,也有消极落后的一面。部分大学生一方面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不够成熟、立场不够坚定、眼界不够开阔,另一方面由于存在“猎奇心理”“逆反心理”等,容易在各种思潮的冲击下失去信念,出现网络行为不文明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源自部分大学生网络安全和文明素养不足,对于网络空间和社会责任的认知不健全,以致于在网络生活实践中忽视网络文明的重要性。再者,由于部分大学生存在“攀比心理”“拜金心理”,对物质利益抱持不正确的态度,以致于被消费主义所收编成为“商品拜物教”的一员,轻者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直播与短视频之中,重者甚至因此漠视法律法规,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网络文明实践能力匮乏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网络规范与文明素养的健全完善,少数大学生能够意识到网络文明的重要性,也愿意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又会出现由于自律意识不足导致的网络行为失范。例如,网络游戏本身是为放松娱乐诞生,不少大学生能够清醒地意识到谦虚、克制、谨慎的重要性,也愿意在游戏中保持冷静、克制,然而一旦游戏开始又难免沉迷其中,或与队友爆发冲突最终升级为一场骂战,由此可见大学生网络自律与文明素养仍需要提升。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的路径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网络文明建设有助于巩固、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有效助推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创新、完善网络文明建设体制机制。

(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明奖惩机制

建立健全网络文明奖惩机制有助于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符合网络文明建设的战略规划与发展目标。要加快推进网络信息立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从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造互联网道德伦理体系,引导网络舆论理性回归,不断涵育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

首先,应推进网络不文明行为的惩戒机制建设。要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立法、执法、司法中的指导性地位。网络文明建设和网络信息立法密不可分,没有健全而成熟的网络信息立法,网络上不文明、违法甚至犯罪行为得不到惩治,风朗气清、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就得不到保护。应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网络法律法规建设的匹配程度,进一步强化对网络不文明现象的监管,要与时俱进完善配套措施,坚决抵制网络平台运营者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行为,对“蹭热点”、“骗流量”等夸张甚至歪曲事实、有意传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消息要尽快删除。对典型案例如引发重大舆论关注、情况复杂、态度恶劣、屡教不改者应多方合作、从严调查处理,为网络文明建设构建良好的制度保障。

其次,应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网络文明奖励机制。可以尝试将网络行为纳入大学生和教职工考核与评优指标中。要坚持奖励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助推网络空间走向“繁荣富强”的先进事迹与构造网络环境更加“民主有序”“文明和谐”的典型模范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奖励力度。要支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的校园网络文明监督团队或相关志愿者社团,鼓励对网络信息进行更加严格细致的筛选、甄别。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功能,针对当前重点舆情、时事热点和网络流行文化进行分析和预警,对于虚假的新闻、不当思潮以及可能引发为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的事件进行及时通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互联网空间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二)依托网络平台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依托网络平台打造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培育主阵地,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式,从而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教育效果。

首先,应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意蕴。要重点突出以“正能量”为核心的内容建设,以普及网络道德、涵育网络伦理、提高网络素养、明确网络规范为目标导向,做好网络文化资源整合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判断标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受众分析,制定完善的宣传教育策略,主动开通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积极发掘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资源,果断占领校园网络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地,以生动活泼的内容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效输送。

其次,应不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机制。要创新教学方法、优化师资力量,进行网络文明宣传教育时应减少单方面传话式宣讲,要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其投身于网络文明建设中,坚决杜绝以“耳提面命”的方式进行“填鸭式教学”。要创新优化网络文明建设综合考评机制,进一步拓宽考评范围与内容,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为基本指标,科学合理地对本校网络文明建设成果进行系统调研、评价。要强化考评结果的导向作用,以考评结果为主要依据不断优化教学模式。要通过网络平台打造、传播有干货、有新意、有吸引力的课程,针对思想尚未成熟的入校新生加强网络文明教育培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如以“青年大学习”为示范,使青年大学生有途径、有意愿、有兴趣学习政治理论知识、自觉接受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引导。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大学生网络素养

大学生由于教育经历不够丰富、社会阅历比较匮乏,在知识水平、个人修养、自控能力上存在不足,因此容易被互联网上不良信息所误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判断标准与实践行动指南,有助于提高大学生自律水平与网络综合素养。

首先,大学生应理解网络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网络文明建设是网络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个人网络行为的规范,能够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网络空间具有隐私性,也具有公开性;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也具有现实性。在网络上随意、不文明的言行往往可能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身网络素养从而助推网络文明建设。

其次,大学生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提升自身网络素养。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对个人思想的指引,将自己的网络行为与集体利益有机统一。国家是人民群众最坚实的后盾,也是人民群众最需要维护与热爱的对象,大学生应时刻保持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在网络文明建设卓有成效时不吝惜赞美与掌声,在网络文明建设攻坚克难时积极参与、无私奉献、献言献策。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对个人思想的指引,树立自律意识,把握“自由”的尺度,坚持理性,不断展现当代青年应有的素质和觉悟。在网络发言时秉持“平等”的观念,注意文明礼貌、不卑不亢,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礼仪道德。将“公正”和“法治”作为目标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为营造和谐稳定的网络社会环境贡献力量。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对自己思想的指引,可以通过积极参与网络课程、相关培训、主题班会、征文活动、视频推送等方式拓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自我教育的渠道和模式,进而增加在网络生活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践行,不断提高网络信息选择和甄别能力,主动选择积极的、有用有益的信息,在网络世界里筑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防火墙”,点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路灯”。

四、结语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明建设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助推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明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常抓不懈,以促进社会主义网络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