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瑜,方 錄
(1.皖江工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2.电子科技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传统舆情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衍生出新的形态——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舆情,反映人们对某一公共时间所表达的认知、态度、情感和倾向性,具有虚拟化、快捷化、多元化、匿名性、互动性等特点。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重要类别,但又不同于传统舆情,主要表现在其与网络产生极大关联甚至可认为其整个生命周期都依赖于网络,并具有传播迅速等特点,因此与传统舆情相比更难于预警、应对、引导和解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舆情尤为关注,提出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传播科学知识、提升大学生个人素质的主场地,要重视网络舆情在高校中的发生、传播机制,发挥好网络舆情的积极引导作用。高校辅导员作为思政队伍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平常生活、学习以及网络交流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当前高校学生基本与中国互联网发展同步,拥有移动互联网设备、具备上网条件和技能,是互联网主要用户。高校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养成和知识储备关键期,较容易受到网络舆情影响。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中与学生关系密切、抓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的教师群体,合理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学术界对此主题也进行了系列探究,有学者认为,目前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应对中主要存在“窄”“慢”“低”“单”等问题,提出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时应遵循三条基本原则,给出了三条对策。还有学者对高校辅导员在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舆情工作进行了分析,指出辅导员在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中存在重要性认识不够、采集技术落后等问题,并就此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李家智等介绍了辅导员在网络舆情中的角色;孙巍在网络舆情视域下对高校辅导员的执网能力进行了探讨;李海云通过科学计量学的方法,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和舆情引导研究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
高校网络舆情产生于网络、发展于网络、演化于网络以及消弭于网络。自媒体时代到来,网络空间充斥多种平台、工具以及应用软件等,这些平台、工具和应用软件在扩散网络信息的同时,也为网络舆情的生存、发展以及演化提供了土壤。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且以“4G”网络为主,部分大学生甚至已经被“5G”网络覆盖,微信、微博、QQ、抖音等社交软件有着短、快和传播及时等特点,能够迅速传播信息,成为传递与交流各种信息主要渠道,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前的大学生多是“00后”,他们往往使用较高端智能手机通过微博、微信、QQ 等社交软件传递与交流各种信息,简短、快速、及时的特点能够极大地满足“00后”大学生的需要,“00 后”大学生群体通过这些媒介平台能够及时与外界沟通,并且能够通过观看这些媒介平台上的推送信息,及时掌握世界与社会发展的热点动态并发表观点,甚至能够引发大的社会性讨论,因而互联网时代的即时通信网络应用工具逐渐成为新兴的高校网络舆情场地,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主要事发地。
从我国高校受教育的主体来看,当前的在校学生主体为“00后”的一代,这一代大学生基本上与中国社会进入互联网的时代同时成长,“00后”大学生自出生就嵌入互联网的烙印,加之当前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的迅速推进,“00后”大学生身上的网络印记与手机移动网络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些“00后”在校大学生群体多数是独生子女,追求个性是其性格使然,“00后”大学生乐于在微信、微博、QQ 空间以及抖音等平台发表言论、发布视频来阐释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而互联网时代网络的便捷性使得“00后”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在网络上发表新观点。“00后”大学生虽有一定的专业理论与知识素养,但是该群体心理素养与理性思维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他们在现有的知识框架下,还难以辨别网络上的各种信息,极有可能受从众心理的干扰,出现跟风式的网络舆论转载与评价。
网络舆情并非凭空发生,而是以一定的现实社会事件为基础。大多高校网络舆情的导火索可能与学生切身利益相关,处理稍有不慎高校网络舆情就可能出现:学生们通过“微博”平台、“微信”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不同意见汇集到一起,在短时间内持续互动、互相影响,便会引发舆情。当前网络舆情主体参与十分广泛,借助互联网传播,有着网络舆情的一般特点。但是高校网络舆情不仅线上传播迅速,而且线下传播也很快。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遇到事情有强烈的表达愿望。他们对待某件事的看法千差万别,导致网络舆情的发展较为迅速。且高校拥有上万在校学生已经成为常见现象,具备网络舆情传播的条件,并且学生群体之间沟通联系较为紧密,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不同的思想和认识相互碰撞,更容易推动舆情的传播与发展。高校网络舆情涉及的内容并不复杂,需要探讨的问题不深,所以在高校网络舆情发生后,学校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有效的应对办法,对舆情进行合理引导。
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存在模式落后、意识薄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概括来说是老方法应对新问题、底线思维坚持不够、机制未与时俱进,以及辅导员自身素质和能力存在一定局限、辅导员队伍单薄等方面的问题,共同导致高校辅导员网络舆情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1.辅导员应对舆情信息筛选和把关能力亟待提升
社会舆情会不断涌现新问题,相关矛盾也有可能不断激化,“00后”大学生对于社会网络舆情事件关注度高,爱国情怀日益高涨,但又极易受到不好的网络舆情事件的影响,难免会对某些热点事件发表不成熟看法,通过网络表达对于当前热点事情的个人观点。而目前高校辅导员主观上在处理网络舆情信息问题时,难以对舆情信息进行有效控制,从而未能发挥网络舆情中的“引导者”角色功能。客观上,高校缺乏严格有效的网络约束制度,导致“00后”大学生在注册、发布信息的过程中,不受任何限制与约束。在“00后”大学生发布错误、消极的信息后,也没有及时加以处理,导致其认为在网络生活中可以无所约束、畅所欲言,极易出现言语过激的情况,甚至导致网络舆情危机产生。
2.高校辅导员自身事务繁多导致与学生沟通不畅
高校辅导员通常负责学生工作,繁杂的学生事务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辅导员对网络舆情的关注,导致高校辅导员在引导、管理、应对网络舆情时分身乏术。高校网络舆情发生、传播、发展、消弭整个过程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要有效引导高校网络舆情,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和舆情发展规律。然而在现实中,一位辅导员常常面对数百名学生,难以与每位学生深入细致沟通,也就无法了解学生当前心理。由于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高校学生与辅导员沟通交流较少,一旦发生舆情,部分学生可能无法准确、及时和辅导员进行沟通交流。
3.高校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方法上针对性措施欠缺
传统的引导、管理、应对舆情的方法对于传统条件下或者互联网技术刚起步阶段是有效的,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各种聊天软件和直播平台,传播模式更是基于人手一机的自媒体,信息流的爆发不仅降低了大众获取信息的信噪比,更容易滋生不同程度的谣言。可以说,信息传播速度之快、话题数量之大、更新变化之迅速,对辅导员引导网络舆情产生了极大挑战,如果仅通过禁言、删帖、回避、甚至拖延等方式来解决网络舆情,对引起舆情事件的解释、厘清以及后续工作相对来说不专业,管理和引导方式缺乏针对性。因此,仅仅依靠辅导员一方无法发挥出理想作用。
1.做好网络舆情信息加工者角色
信息加工就是对初始信息进行有效的筛选、漂洗和过滤等系列过程。信息加工是辅导员开始真正履行舆情管理职责的起点。在舆论把关行为的选择上,应该摈弃传统的抑制方式,转而采取舆情疏导方式。疏通是可以允许信息流动的,辅导员需要对舆论信息加工,做好舆情的引导,对符合新时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有积极作用的舆情信息给予积极推送和传播,对传播错误思想、观点和价值观的应给以否定,与“00后”大学生积极沟通限制负面舆情信息蔓延扩散。辅导员通过对信息加工,进而提升“00后”大学生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塑造网络生态环境,引导大学生传播积极向上的信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拓宽辅导员应对网络舆情渠道
由于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遵循一定客观规律,因此可以专门对辅导员开展相关方面知识培训,使辅导员了解、掌握网络舆情的发生机制、传播规律,帮助辅导员了解各阶段应该采取何种措施,以便辅导员在面对舆情时可以较为客观准确作出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样为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便利与条件,“00后”大学生对网络舆情信息难以甄别,这要求辅导员积极融入“00后”大学生网络空间和网络社区中,善于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和直播平台,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把握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还可以发挥学生干部、党员的作用,通过学生干部、党员了解大多数学生的状态。辅导员要熟练运用微博、微信、微视频以及各种学生喜欢的应用工具客户端,通过“三微一端”的运用成为“00后”大学生的粉丝,做到无障碍沟通,及时搜集掌握全面而准确的信息,以便及时了解网络舆情发生的原因以及学生的心理。
3.多方协同应对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有效管理、精准防控以及合理引导等需要“硬件”和“软件”防护。“硬件”是基础,“硬件”是加强对网络舆情监测软、硬件设备的建设。“软件”是关键,“软件”是辅导员对网络舆情的及时发现和及时管理、教育引导。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数量有限,所以“软件”还是最主要的手段。网络舆情出现时,辅导员往往是单枪匹马,冲在工作的第一线,加之部分辅导员对专业的网络舆情缺乏应对技巧和处理能力,往往造成舆情处理的时机和效果受到较大影响。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便在面临网络舆情时高校辅导员不会分身乏术。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体制机制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发力,明确各方的角色与作用,织牢引导网,织密管理网。
高校网络舆情是当前网络舆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引导、管理和应对高校网络舆情对于建立健全合理的网络舆情引导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必须加强信息分析机制、完善舆情预警机制、健全舆情引导机制,提高辅导员能力、拓宽师生沟通渠道、加强不同主体间的协同,以合理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推动高校网络舆情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