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盖尔斯:《美国世界文学:导引》

2021-11-11 12:51黄曦灵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1年1期

保罗·盖尔斯(Paul Giles)是跨国文学,尤其是英美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专家,著有《跨大西洋起义:英国文化与1730——1860年美国文学的形成 》(

Transatlantic Insurrections:British Culture 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1730–1860

),《大西洋共和国:英国文学中的美国传统》(

Atlantic Republic:The American Tradition in English Literature

),《美国文学的全球地图重绘》(

The Global Remapping of American Literature

)等专著。本文介绍的《美国世界文学:导引》(以下简称《导引》)是保罗·盖尔斯对于美国文学疆域划分的又一次大胆尝试。本书从“世界文学”理论视角出发分析整个美国文学史,涵盖从早期到后现代主义时期的美国文学,是一本把美国置于世界范围内剖析美国文学的书,既适合美国文学的初学者,也适合对“世界文学”领域有兴趣的学者。

一、内容简介

本书总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 章“美国世界文学”,主要介绍美国文学在学术界的发展历史和世界文学理论的演变过程。自约翰·温斯罗普以“山巅之城”修饰美国这块土地开始,美国例外论和民族文学研究就占据美国文学研究的中心,但美国文学学术界一直有两种立场,一种认为美国文学应视为属于国家独有的文学,另一种则认为应该把美国文学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探讨美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然后,本章介绍了“世界文学”理论的历史进程,总结了世界文学理论与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关系。众多学者如亨利·詹姆斯、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等人对世界文学是否能真正做到包罗万象存在疑库切等人对世界文学是否能真正做到包罗万象存在疑虑。对此,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美国世界文学虽算不上一种逆喻(oxymoron),但它隐含了相互竞争与市场矛盾的力量,所以永远不会有一个稳定的定义。”

第二部分包括本书的第2 到第5 章,在世界文学理论视角下,分析了美国文学从早期到后现代时期的作家作品,旨在从和以往不同的学术视角重读美国文学经典作家作品和重新发现美国边缘化作家作品的价值,指出美国文学研究应避免单一的民族主义与美国例外论,提出未来从世界文学理论研究美国文学的方向与方法,给美国文学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在第2 章“世界早期美国文学”中,作者打破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作为美国历史开端的定式思维,以日记、书信等证据追溯作者的国籍与民族,颠覆“美国人自我中的清教徒起源”(The Puritan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Self)的传统思想,尝试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重构早期美国文学。近年来由于爱国主义与民族情绪高涨,早期美国文学研究视角单一。这不仅限制了对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潘恩(Thomas Paine)的研究广度,还忽视了乔尔·巴洛(Joel Barlow)这样以全球视角书写美国的作家。

第3 章以马修森(F.O.Matthiessen)著《美国文艺复兴》(

American Renaissance

)为开端,分析了民族主义视角研究出现的原因,并指出只从民族主义视角研究此时期文学作品的弊端。同时,作者在面对当时在美国达到鼎盛的反奴隶运动时,没有把奴隶制看成是美国的本土问题,而是把它看成了遍布全球的现象,把世界各地和美国的反奴隶制运动结合起来,研究其在美国文学中的反映,重读美国该时期的哥特文学、纪实文学和个人传记。

作者在第4 章中把美国现代主义文学作品放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语境中,认为“大战”(The Great War)是孕育美国现代主义文学的温床。这时期的作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全人类的命运,反战和探讨人类与机器的伦理关系成为该时期小说、诗歌两大共同主题。对于美国人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他们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欧洲大陆,美国作家开始认识到美国不是世界的中心。美国作家对美国与世界关系的重新思考,从美国诗歌中的空间美学矛盾表现出来。

在第5 章中,作者细数了全球化趋势出现与发展的几个动因,并归纳了全球化语境下美国作家写作的特点:1)回看过去;2)利用与经典文学互文的手法。同时,作者以牙买加·琴凯德(Jamaica Kincaid)和托尼·莫里森为例,讨论后殖民主义作品中心理上的时空错乱(disorientation)。最后,以对亚裔作家汤婷婷作品中美国与亚洲关系的再定位(reorientation)作为结尾。

二、特点与评价

(一)从世界视角审视美国经典文学

世界文学作为近年来在全球化语境下被重提的一个热点理论,其本身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与世界文学理论相关的书籍,多是以论文集的形式出现,且针对作品和文本的分析比较少,很少有学者从世界文学角度梳理一个国家不同时代的经典文学。《导引》以美国文学史为脉络,把美国文学分为早期、浪漫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时期与后现代主义时期四个时间段进行梳理,讨论美国从印第安时期到全球化时期与世界的关系的变化,研究美国文学在历史的进程中与世界文学的融合与背离。

(二)平衡主流作家与边缘化作家

对于前人研究较多的作家作品,盖尔斯另辟蹊径,以敏锐的目光洞察研究短板,多角度分析短板出现的原因,并站在全球的时空维度去重新发现这些作品的研究价值。例如,作者发现,如今对美国现代主义经典读本《了不起的盖茨比》的解读停留在“强调在美国社会中传统的通向成功之路”,忽视了小说中的爱尔兰式天主教的维度(Irish Catholic dimension)。实际上,《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文本明显“循着国际现代主义的经典与全球性轨迹,”“其叙述与更广阔的时间视域相联系。”此外,作者还留心挖掘边缘性作家。激进的经典论者认为:“传统的‘经典’绝大多数出自那些已经过世的、欧洲的、男性的、白人作家之手。”在本书中,盖尔斯选取了大量族裔作家与女性作家,进一步扩大了美国文学的疆域,对打破西方学术界长期存在的欧洲中心论颇有裨益。

(三)多种分析方法结合

在分析文本时,作者不拘泥于一种分析方法,而是合理地结合多种阅读方法分析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例如,第3 章中谈到弗雷德里克·道格拉斯的三本自传时,作者从宏观的历史背景——废奴运动切入,融合道格拉斯三次访欧的个人经历,从道格拉斯早期类比传统作家爱默生的“自立”(self-reliance)到后期戏仿奴隶主演讲的修辞变化,探究道格拉斯对于废奴运动态度的转变,证明道格拉斯废奴思想的转变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影响。中国比较文学学者张隆溪认为,目前文学的研究需要“丰富的具体文本为例证”,“更需要具体文本的实例来阐明和论证文学与文化的可比性,达到不同传统的沟通与契合。”作者对艾米丽·狄金森(Emily Dickinson)的《知更鸟是我旋律的标准》和《静寂的–火山的–人生》进行文本分析,发现狄金森诗歌中常出现与她所处工业时代格格不入的地震、火山、海洋等自然现象,认为她的作品“引起了美国意识上彻底的置换。”此外,作者分析了狄金森诗歌中运用的传统文学技巧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主题之间的冲突,探索狄金森的想象空间如何影射美国与世界的关系,从而跳出把狄金森看成是“本地作家”(home-grown author)的框架,把狄金森放到世界范围研究。

三、启发与思考

《导引》让我们看到,美国文学作品与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紧密相连,与世界各国文学作品相互影响,用相似的手法、技巧、修辞书写经久不衰的主题,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世界文学赋予我们一个广阔的批评和研究视野,它使得我们在研究本国 / 民族的文学现象时能够自觉地将其与他国 / 民族的文学相比较。”《导引》从美国本地的历史出发,重构美国与世界的关系,打破空间的界限,从世界文学视角研究美国文学,对如何界定国别文学为世界文学具有启发性,对很多美国作品的分析也为世界视角下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方法。

本书在从世界文学视角探讨美国的文学经典具有启发性,但其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书虽然网罗美国文学史的经典作家与边缘化作家,但所选作品都是“英语文学”,没有把目光放到美国的非英语书写的文学上,可见,“想突破国际比较文学界实际上存在的‘英语中心主义’的霸权地位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对美国非英语文学的忽视,也导致了本书极少谈论到美国的翻译作品。此外,作者很少从跨东西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结 语

“世界文学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个问题。”对于世界文学该如何定义、界定及研究仍然是学术界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导引》是一本具有全面性、前瞻性和启发性的美国世界文学史。作者以新颖的角度,把美国文学放在了广阔的世界中,跨国别、跨学科地重读了美国的经典文学,在挖掘边缘化作家方面做出了贡献,呼吁学术界以更广的空间视角研究美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