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廷玉,王 顺,王兴明,金 德,盛鹏飞
(安徽理工大学 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列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基础地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用最严格的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包括绿色发展在内的新理念,提出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剖析了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作出重要部署。党和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新高度。
大学生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潜在人群和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力量,其生态文明素养水平关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顺利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对当下高校育人项目、载体、资源的整合,是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重要抓手。如何从“三全育人”视角出发,充分利用“主阵地”和“主渠道”,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课堂,完善生态文明教学体系,提升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时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社会和自然形态。生态文明教育是以培养促进“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型生态人为目标,实施面向社会全体公民生态意识、生态伦理、生态审美和生态行为培养的教育实践活动,生态文明素养是“生态文明”与“素养”的有机结合,是人在对待自然环境的态度、倾向所表现出来的由内到外所养成的一种生态修养的总和,是生态文明意识与生态文明行为的综合体现,是“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的有机统一,包括生态思想、生态行为、生态消费和生态政策,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是以高校教师和管理者为主体,大学生为客体,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认知、培养生态文明情感、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提升生态文明能力的教育实践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生态环境建设一直贯穿党的方针政策,从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均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的直接体现。面对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优美的生态环境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中的重要内容,建设美丽中国,需要深刻领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秉承“两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大学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主力军,对其进行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对美丽中国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石,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政治伦理、道德规范,通过组织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受教育者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生态文明教育中涵盖了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道德、生态文明法制等基本内容,将其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高校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渠道,生态文明教育亦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范围;另一方面,将生态文明素养内容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德,遵守生态文明法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大学生是我国主要的人才资源,大学肩负着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起着把握正确政治方向的关键作用。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础,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着眼国内,更是放眼全球,是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深入贯彻,也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重点方向。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包括道德教育和生态文明行为塑造,是新时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尚在探索阶段,从国家到学校均开展了广泛的实践,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多名学者针对生态文明素养培养开展了不同角度的调查实证研究,表明:目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存在着普遍自我感觉良好,整体的生态文明素养不高、社会生态环境较弱、相关生态文明法律机制不健全、大学生生态文明践行能力不足、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渠道单一,生态文明习惯尚未养成等现状,究其根源,主要原因如下:
人才培养方案是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其中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是学科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所要达到的要求,目前在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中,并未明确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目标要求,尚未构建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目标体系,也未形成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支撑课程体系,导致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效果不可衡量且不可持续,无法获得足够重视。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政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生态文明作为重要内容,并未系统列入思政课程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中;生态素养培育在日常思政教育主阵地中呈现空间碎片化,缺乏专门针对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校园文化、网络、管理、服务、课程、科研、实践等育人体系,同时生态文明素养教育呈现时间不连续性,尚未贯穿“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网络课堂”,形成全过程育人体系。
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主体不仅包括课程教师,而且涵盖高校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融“教、育、管、服”为一体,这就要求所有培育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态文明专业知识,能够“以身作则”的行为示范,但是目前高校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实施者仅为思政课程教师和部分的课程思政教师,非生态环境类专业教师包括教辅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等并不能很好地理解生态文明的真正内涵,也无法正确阐明生态文明建设对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的教育只是口头教育,没有运用到实际的行动中,也就无法达到全员育人效果。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协同性、连续性、实践性的特点,既要与国家、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步伐保持一致,又要符合高校的教学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因此,从“三全育人”角度出发,围绕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道德、行为、法制培养,从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目标体系引领、“主渠道+主阵地+全过程”一体化育人、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队伍建设三个方面,探索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路径。
不同的高校办学定位不同,不同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将生态文明素养落到实处的前提是构建生态文明培育目标体系,以课程体系为主,综合考虑学校办学定位、发展历史、校园环境、学科专业特色、行业与地方发展、管理机制与制度体系等来统筹规划,这里着重讨论可量化的课程体系目标。根据课程体系中的四大教学模块: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含第二课堂),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结合,构建涵盖理论与实践、贯穿大学全过程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目标。在目标设置上:通识教育中侧重树立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授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培养生态文明法律意识和素养,包括“两山理论”、建设美丽中国、绿色发展理念、我国生态环境法律体系等;学科基础与专业教育侧重从课程思政角度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各自然科学、专业课程的实践相结合,发掘专业课程中的生态文明要素,帮助学生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的国内外动态,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生态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教育(含第二课堂)模块侧重在不同专业实践中,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法制意识、深刻理解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密切联系,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学会综合考虑专业、社会、生态、人文等多因素,解决各学科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资助育人及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生态文明素养培育载体,构建主渠道+主阵地、贯穿入学至毕业全过程的生态文明素养“一体化”培育体系。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和第一课堂,其余为主阵地和第二课堂。主渠道传授生态文明系统理论知识,将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列入课程教学大纲,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权重,融入课程考核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内容,是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保障;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功能,依据不同课程特点深入挖掘生态文明素养培育元素,使得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有学科专业特点,接地气。主渠道存在单向灌输和生硬指令等弊端,主阵地和第二课堂兼具知识传递和行为体验功能,是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主战场,可以弥补第一课堂空洞说教的缺陷,其内容更加丰富,涵盖了大学生生活、学习、创新创业的方方面面。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成立生态类社团、组织生态文明类实践活动等方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和纽带作用。利用新兴媒体如微信、QQ、短视频等新媒体载体,充分发挥其生动形象、信息化语言等契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的传播方式,将抽象的生态文明理念、知识、法制等深入人心。通过社会实践规范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行为,引导大学生将生态文明理念、知识灵活运用,成为行动自觉。在大学校园,构建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生态文明素养育人环境,全方位、全过程培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将生态文明教育化盐于水,达到润物无声的培育效果。
生态文明素养是集理论、知识、道德、法制、行为为一体的个人品质的反映,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的培育除了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还包括其在大学中的所有活动的引导,鉴于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的系统性,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养的实施者不仅仅局限于教师,而是包括了辅导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在内的大学工作全员,这就要求大学要做好生态校园的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校园硬件和软件建设之中,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文化熏陶环境;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生态文明教师队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通过多样化的培训学习,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生态意识、社会责任意识。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需要全员参与。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对其进行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通过构建生态文明素养培育目标体系引领、“主渠道+主阵地+全过程”一体化育人、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队伍建设保障的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培育模式,帮助大学生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道德,践行尊崇自然、遵循规律、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关乎美丽中国建设,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