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路径探索

2021-11-11 16:08:37杨志华

杨志华,高 旭

(1.安徽理工大学 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2.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成语作为古代汉语词汇中经过千百年沉淀,口口相传并反复使用而形成的固定语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瑰宝。《淮南子》根植于中国成语典故之城,是淮南地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力的文化代表之一,其收录的逾千条成语在全国范围内耳熟能详,很有影响力。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利用和传承好成语典故文化对丰富高校文化育人资源,培育文化育人特色品牌,提升文化育人实效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以“创新成语典故文化,提升文化育人实效”为宗旨,依托高校人力人才资源优势和淮南成语典故文化资源,制定成语典故文化传承长期发展规划,深入挖掘成语典故文化资源,重新评估成语典故文化历史地位和资源价值,大力开展成语典故文化研究,认真凝练成语典故思想内涵,重点加强成语典故文化品牌塑造,开展成语典故文化研学活动,加强成语典故文化设施建设,打造一批成语典故文化旅游路线和文化产品等,探索把成语典故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突出的校园文化个性和独特的文化育人模式,推动《淮南子》成语典故的传承与创新。

一、《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建设目标

《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创新项目作为高校实施文化育人的实践载体,需要高校加强顶层设计,制定系统性建设规划和具体性实施措施并将其纳入到学校全局工作中统筹考虑,需要着重加强项目的育人效果,总结凝练建设经验。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努力形成以《淮南子》为主体的成语典故挖掘、整理和研究的可观成果并产生较大影响力;提升学校利用成语典故文化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地方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加强对淮南成语典故的转化与应用,扩大淮南成语典故在全国的影响力,最终建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样板。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成语典故典籍整理的工作,加强《淮南子》学术研究,形成系统完善的《淮南子》成语典故资料编纂成果。第二,通过培育成语典故文化新业态,推动传统文化与新技术融合,产生一批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文化艺术作品。第三,通过举办校内外研习交流和体验活动,让师生在互动中自觉接受文化熏陶,树立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和价值观。第四,通过打造多元文化融合样式,将成语典故文化融入到课题、课程、课堂,通过“读、讲、演、拍”等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成语典故里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以此塑造学生优秀品格。第五,通过创新传承和推广方式,推动成语典故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与地域文化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实现成语典故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资源优势

诞生于淮南地区的成语典故是历代淮河两岸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前人留给淮南人民的珍贵文化财富,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代表淮河文化的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古楚文化与淮河文化相融合的典型特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淮南属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担负着文化传承创新和思想价值引领的重要责任,需要借用《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以文化人,以文塑品,让《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浸润大学校园。

(一)文化资源优势

淮南作为中国成语典故重要的文化源地,为成语典故文化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地理资源。在这方文化沃土中孕育了数量庞大的成语,“有源自《淮南子》的成语349条,源于‘淮南国’的成语29条,源于八公山的成语22条,成语主词条共合计400条,与主词条为同义或字序不同的有666条,累计逾千条以上。”从中可知《淮南子》中有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是中国成语海洋中的华彩贝珠,更使得淮南成为了中华成语大家庭里的一位别具地域特色的重要成员。

(二)群众基础优势

对于成语文化的运用,淮南市域内形成了一定基础上的成语典故文化普及。淮南“三街六巷七十二拐子”中无论是有形的或是无形的成语典故都广为流传,每一条大街小巷都记载了数不清的故事。成语典故的应用在城市景观中也随处可见,如淮南王刘安雕塑、“后羿射日”浮雕、“嫦娥奔月”地雕、“二十四节气”立柱等。在民间,《淮南子》中伯乐相马、卧薪尝胆、西门豹治邺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创作题材的各种文艺产品;淮南豆腐宴中也有许多菜品是以成语命名制作的。淮南属地高校内楼宇、桥梁、道路、景点名称多处出于《淮南子》。《淮南子》中的成语典故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口耳相传,早已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一个鲜活的载体历久弥新,可以说基本形成了“是淮南人,个个能说成语典故;到淮南者,处处听闻成语典故”的良好氛围。

(三)研究队伍优势

安徽省及淮南市较早成立了《淮南子》研究会、国学研究会、淮河文化研究中心,部分高校建立了楚淮文化研究中心、《淮南子》与道家道教研究所、淮南成语典故研究院等研究机构;举办了《淮南子》学术研讨会、“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成立了鸿烈学社、历史文化协会等文化类社团,开展了以《淮南子》为题材的文化艺术创作活动。一批学术文化界人士创作出众多相关作品如《淮南子成语赏析》《语出淮南子》《淮南子故事》《文化寿州丛书——成语500条》《淮南子名句集》等著作。这些专门从事成语典故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创新的活动,为成语典故文化传播提供人才支撑,为全面开展成语典故文化研究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三、《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创新模式构建应遵循的原则

(一)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原则

《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创新建设项目是一项需要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密切协作,加大传统媒体和网络新媒体的宣传力度,营造积极向上舆论氛围的系统工程。在发掘和整理成语典故文化方面,“要坚持以《淮南子》精髓为核心,以八公山典故为重点,以历史故事为主题的连续性和整体性研究成果;”在推广和实施方面,要提早制定《<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创新行动计划》和《<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推广实施方案》;在构建传承与创新模式方面,把成语典故文化同淮夷文化、蔡楚文化、汉代文化、淮河文化、煤矿文化、寿州窑文化、豆腐文化、紫金石文化等淮南地域文化元素结合起来,形成具有鲜明安徽特色、淮南特点的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推广模式;在开发成语典故休闲与体验之旅时,应将发源于一山(八公山)、一城(寿州古城)、一书(淮南子)的成语典故有机地融为一体。

只有通过系统开发《淮南子》成语典故这一资源,才能丰富文化育人新载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才有利于将基地打造成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底蕴的文化符号,打造成为全国特色的文化育人新名片。

(二)坚持思想性和教育性相统一

成语的出处和典故与发生地有着密切相关的故事,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其所反映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往往反映着某种精神,受到鼓舞,引人深思。有很强的思想性,蕴含深刻的哲理,需要深入挖掘《淮南子》成语文化精神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价值,将《淮南子》成语文化成为涵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载体,成为培育大学生学习进取的动力,成为创建大学生和谐校园的支撑,成为提升大学生新时代精神的武器。

在《淮南子》成语典故中,有不少清正廉洁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廉洁思想,发挥着鞭策、警示、教育作用,如“时苗留犊”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寿春令时苗的廉洁故事,“优孟衣冠”记载了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的清廉故事;也有防止自相惊扰等包含劝诫思想的内容,如由淝水之战而产生的“八公山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将这些承载清正廉洁能量的、宝贵的本土成语典故文化育人资源,作为开展廉洁教育的现实教材,组织师生学习,从成语典故文化中汲取清廉养分,引导师生养成公正廉洁、慎重自律、为民服务的优良品质。

(三)坚持概念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项目提出了“成语典故+”的概念,如成语典故+课堂、成语典故+管理、成语典故+思政、成语典故+教材、成语典故+社团、成语典故+网络等,将学校的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第二课堂、后勤服务等方面融入到《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中,统一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和具体的建设目标中,让同学们在实实在在的参与中感受到成语典故文化的独特魅力。

同时,还要坚持创新特色模式,加大舆论宣传引导。依托《淮南子》成语典故特色文化元素,探索创建特色文化育人新模式,把成语典故文化与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社区文化建设、乡村振兴战略、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结合起来,打造成语典故特色校园、文化社区。利用自媒体、融媒体等现代新技术、新手段加大对成语典故文化的宣传力度,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把成语典故文化的学习融入日常生活中,争做有文化、有品味、有气度、有境界的综合性人才。

四、《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创新工作要求淮南属地相关高校(如安徽理工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将此放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落实高校文化育人的高度进行战略思考,纳入到学校整体文化建设规划中,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以发掘和利用成语典故资源为重点,促进成语典故文化与高校文化育人相融合、与高校文化传承任务相融合,从而实现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深度融合。通过若干年的建设,将该项目打造成全国特色、安徽独有、淮南特征的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创新基地,形成全校乃至全市师生认识度高、参与度强、获得感足的良好氛围。

(一)丰富课堂形式,打造成语典故文化育人“大课堂”

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专题讲座等方式,坚持“五位一体”统筹推进。一是举办专题讲座:依托高校教育资源,聘请相关领域研究专家开办《淮南子》成语文化专题讲座,带领学生重温《淮南子》中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背后的故事。二是建设精品课程:坚持以学生文化需求为导向,打造有情感、有温度、有质量、有吸引力的成语典故精品课程;同时,将成语典故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结合教学环节渗透成语典故文化;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开发在线课程,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立体化课程体系。三是设置现场教学:在成语典故文化遗址进行现场教学,将成语典故中的人物和事件编排成鲜活生动并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小故事,由此突出教学主题,帮助他们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成语典故。四是开展情景模拟:顺应青年学生喜欢置换场景、模拟角色、幻想穿越等特点,创设《淮南子》成书时所反映的西汉文化场景,进行汉服展示,编排以“汉”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目。五是强化互动教学:深入挖掘《淮南子》成语典故中的文化、情感和艺术元素,结合学生特点精心设计有趣且参与性强的游戏、比赛等活动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二)加强传播平台建设,打造成语典故文化育人“金平台”

一是建立社团联盟:依托传统文化类社团,成立《淮南子》研究专业社团,整合国学类的校级社团,建立社团联盟,共同推动《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的传播。二是建立四级管理模式:通过项目对接联盟,联盟对接社团,社团对接班级、班级对接社区或中小学校等四级建设结构,实行层层管理,有序推进,实现成语典故文化教育的全覆盖。三是开展系列活动:依托校级社团《淮南子》成语典故创意大赛、《淮南子》成语文化知识竞赛、《淮南子》文化古迹考察等特色活动,进行《淮南子》成语题材的剧本、短视频、摄影和广告文案的编写、拍摄与创作,提高文化育人方式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根据《淮南子》成语典故中的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背景,设计富有思想性和知识性的户外活动,走进自然园林、遗址遗存,培养参与者的团队精神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建立《淮南子》文化宣讲营,开辟常态化宣传的新模式;通过微信公众号语音平台开辟“每日一句《淮南子》成语故事”夜话栏目,定期为师生送上《淮南子》文化晚餐。这些《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播平台,会像强大的磁场一样吸引着青年,从而构筑其精神家园。

(三)制作创意产品,打造成语典故文化育人“广渠道”

高校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充分挖掘成语典故的内涵及寓意,设立专门的大师工作室,聘请专家、精英以及民间人士,发挥相关人才的引领作用,开展以成语典故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支持成语典故文化与旅游相互融合,开启独具魅力的淮南成语典故文化休闲与体验之旅。建成汇聚相关人才的“鸿烈学堂”等工作坊,开发以《淮南子》成语典故为核心的系列书籍、戏剧、电视、电影、动画等文艺精品;谋划经典成语故事、体验场馆、旅游产品等文化产业项目;打造集技艺传习、文化产品展示、特色旅游等多种文化元素相融合的文化名片。总之,通过听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形态,在体验、参与、互动中推动成语典故文化传播,提高文化育人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四)开展科学研究,打造成语典故文化育人“硬势力”

一是开展专题研究:围绕《淮南子》成语的来源与出处、成语典故的开发保护和利用,开展《淮南子》成语的神话寓言思想、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等传统文化思想,《淮南子》语法的应用、修辞的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二是丰富研究形式:鼓励教师参与《淮南子》成语典故典籍整理和编纂;联合广播、电视等传统平台录制《〈淮南子〉成语典故三十讲》等文化节目;校报和学报开设《淮南子》文化专版、专栏,吸引师生踊跃投稿;通过征文、政策奖励、文化扶持创作等方式,形成一批学术著作。三是加强学术团队交流:高校积极引导师生加入淮南成语典故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积极参与成语典故文化保护传承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加强安徽省《淮南子》研究会等相关学术团体的交流,推动成语典故文化的传播。四是开展课题征集:项目通过凝聚研究队伍,建立团队,把建设任务分成若干个选题,开展征集,并给予资金支持,通过项目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项目。开展这些教育研究和教学活动时,“要注重纵横交错、多向驱动、全面覆盖,通过深入开展一些质量提升重点项目计划,建立一套完整的育人机制和工作体系,”为传播《淮南子》文化提供理论基础和人才资源。

(五)推进展示交流,打造成语典故文化育人“亮名片”

淮南成语典故浩如烟海,卷帙浩繁,需要大量的展示、普及推广工作,要不断创新宣传推介和普及手段,丰富展示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及各种媒体资源,对成语典故文化资源进行宽领域、多角度、高频率的展示交流。建设辐射带动以及交流展示平台,通过高校校际交流、中小学对口帮扶、乡村社区普及等形式,开展“成语文化进校园”“成语文化走基层”,举办开展成语典故研习班,建立成语典故文化教学基地和社区推广中心等。通过以上措施,不断拓展《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交流平台,不断扩大《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的覆盖面和受益面,打造学校文化传承的闪亮名片,提升学校文化育人的影响力。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利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开展文化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因此,要从《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资源优势出发,积极探索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与运用、社会需要与校园实际相结合,综合运用以上措施,才能真正发挥项目在《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的巨大作用,才能将淮南属地相关高校打造成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基地、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与推广特色单位,从而提升学校文化育人品牌,使成语典故文化成为丰富文化育人新载体,满足学生文化供给的新手段;成为构建文化育人新模式,拓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新方式;成为打造淮南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