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成语典故传承与创造性转化研究

2021-11-11 16:08:37斌,陆

胡 斌,陆 耿

(淮南师范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成语典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蕴含的人生哲理、生活启迪、警示教育等意义而被传承。《淮南子》成语典故,语出《淮南子》,因原著能“理天地,接人事、备帝王之道”(淮南子·要略)而赋予成语典故诸多文化内涵与生活实践指导意义。当前,《淮南子》成语典故的研究、转化与传播起步晚、研究少、成果质量亟待提高,同时,成语典故有效转化与传播的方式、途径、可操作措施也缺失严重。故,本文欲利用传播学理论,从传播主体、渠道、受众、效果等方面分析解读《淮南子》成语典故的研究、转化和传播方式,以实现《淮南子》成语故事的有效传承,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参考。

一、《淮南子》成语典故研究及传承

(一)《淮南子》成语典故研究

学界对《淮南子》成语典故的研究,早期零星分布在《淮南子》研究、神话故事研究中,专门摘录《淮南子》中的成语典故进行研究主要是在2010年后,代表性学术论文主要有三篇:一是刘文明的硕士论文《<淮南子>成语研究》(2013年),主要通过查证、分类、阐述与分析《淮南子》成语,挖掘《淮南子》成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思想,呈现其语法作用与修辞功能的运用规律;二是应克荣教授的学术论文《<淮南子>成语论略》(2019年),主要研究《淮南子》成语的文化内涵;三是张胜的硕士论文《淮南市挖掘与利用成语典故资源研究》(2020年),梳理了淮南市对成语典故的应用情况,并提出成语典故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但主要措施阐述较略。三篇文章中,刘文明的资料较为丰富,对《淮南子》成语的分类、查证较为细致,但在传统文化思想方面欠缺学理层面的阐述分析。

此外,关于《淮南子》成语典故有两部词典性质的图书出版:一是淮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的《语出<淮南子>》(黄山书社,2015),主要内容为源自《淮南子》的349条成语,词条以笔画为顺序排列,每个词条又按照释义、出处、示例、浅析顺序编排;二是付为贵著的《寿县成语典故》(安徽大学出版社, 2019),所辑成语典故500余条,约三分之二出自《淮南子》,按照注音、释义、引证、感情色彩编排,词条相对简单。

(二)《淮南子》成语典故传承

《淮南子》是一部子书,它“上承《吕氏春秋》、下启《春秋繁露》”,历经建国前的以考据为主的传承研究,其“研究重心渐移至义理阐释,涉及《淮南子》中的哲学、法律、军事、美学等诸多方面”,“从时间上看,《淮南子》的研究传承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淮南子》成语典故的传承零星散布于《淮南子》的哲学、美学、文学、神话故事等研究成果中。上世纪80年代,陈广忠《淮南子故事选编》中就包含《淮南子》中的一些成语典故,如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塞翁失马等成语故事,这可看作是《淮南子》成语典故大众传承的开始;2008年金妤女士《淮南子故事:英汉对照》(安徽人民出版社)与2013年李长惠、杨小强漫画图书《汉娃漫游淮南子》(安徽人民出版社)中都包括一些《淮南子》成语故事与成语典故。而集中研究《淮南子》成语典故传承的文本是上文所述的两本词典性质的图书:《语出<淮南子>》和《寿县成语典故》。

《淮南子》成语典故372条,“对照先秦文化经典中的成语,从数量上看,《淮南子》成语超过先秦诸子的多数著作;从质量上看,《淮南子》中的许多成语流传广泛,大家耳熟能详,并活跃于今天的语言实践中,有些还进入了中华民族的语汇系统中”。但从《淮南子》成语典故的学术研究和普及来看,都还不充分。从微观层面而言,缺少对成语典故的内容、演变、运用的研究;从宏观层面而言,缺少对成语典故传承创新、开发利用的整体性研究。可见,《淮南子》成语典故的传承创新、创造性转化的研究空间还很大。

二、《淮南子》成语典故传承分析

在进行《淮南子》成语典故传承分析前,我们应先理解传承与传播的关系。传播是外来词,本义是communication,拉斯韦尔认为其有三个功能:“守望环境,协调社会各部分以回应环境,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其中“社会遗产代代相传”即为传承,传承为传播的功能之一。另外,就符号或信息交流传播而言,传播与传承都具有信息接受、改造和传递的功用,这点上它们又是相通的。因此,《淮南子》成语典故的现代传承行为状况可以用现代传播学理论进行解读。 “描述传播行为的便利方式必须回答以下5个问题: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说、取得什么效果”,即所谓的“5W”模式。明确这5个W,更有利于成语典故的有效传承。

(一)传承主体与对象:身份双重,意识不强

从传播的主体和对象看,“家庭和学校里的教育者传递社会遗产”,是传播的主体和对象。《淮南子》成语典故是一种社会文化遗产,家庭和教育者理应也是传播主体;从传承的对象看,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成语典故的继承者。概括的说,社会成员既是文化信息的传播者,也是它的继承者。所以,成语典故的传承主体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传承对象为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每个人既可以是传承“主体”,也可以是传承“对象”,从而具有双重身份。

文化传播过程中,作为传播主体和对象的个人具有双重身份,应该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与转化。但现实情况是,《淮南子》及其成语典故的学习、传承与转化范围小,主体意识薄弱。究其原因,首先是《淮南子》原著文本晦涩难懂,“今天的读者阅读《淮南子》元典,难免有艰深苦涩之感”,其参与主体主要是从事学术的少数研究者。这就限制了传播主体的范围,不利于成语典故的学习与传承。其次,日常生活中,很多《淮南子》成语典故并不常用。《淮南子》成语典故是传统文化遗产,372个成语典故常用的不超过一半,除少数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在当地流传外,其它的很少有人涉猎。

《淮南子》原文晦涩难懂,其中的很多成语故事并不常用,这就限制了传播范围,削弱了主体学习成语典故的意识,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转化。普及《淮南子》文本,扩大传播主体范围,是解决之道。加大学校宣传教育力度、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实现《淮南子》成语典故有效传承的重要举措。当然,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和社会引导的作用。

(二)传承内容与渠道:渠道多样,形式和内容单一

成语典故本身即为传承内容。传统社会中,成语典故的传承在两个层面进行:一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口头传承层面,主要是以故事形式流传的“典故”和部分通俗易懂的“成语”;二是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中的传承,主要是以“引用”的形式被“引经据典”使用的“典故”。现代社会中,《淮南子》及其成语故事作为“引用”的传承方式已大大减少,逐渐转变为其它途径和方式,如大众媒介与教育的方式。《淮南子故事选编》、漫画《汉娃漫游淮南子》、《语出<淮南子>》、《寿县成语典故》等图书正在承担着《淮南子》及其成语典故内容的传承功用,只是这些以纸质媒介形式传承的形式和内容在数字媒体时代略显单一。

新时期,《淮南子》成语典故传承要与新媒体紧密融合,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自媒体、融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和贴吧等新兴的媒体平台,采用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元媒介,扩大传承渠道和范围,提升《淮南子》及其成语典故传承的效率。

(三)传承效果:效果不显,动机不强

成语典故是否得到有效传承要看其传承效果,即受众是否广泛熟知及使用它们。成语典故在学者们对《淮南子》的研读中虽然代代传承,但关于《淮南子》思想、文学、哲学、美学等的众多研究在丰富成语典故内容的同时,也凸显出《淮南子》成语典故研究的明显不足。在大众传承中,有针对青少年受众群体的国学图书《淮南子》,但其中成语典故内容不明显。2015年后出版的《语出<淮南子>》、《寿县成语典故》,是突出宣传《淮南子》成语典故内容的两部图书,但因出版发行较晚,被学生及大众使用和接受的程度还有待考察。影响传承效果的因素很多,“就社会群体而言,对有效传播构成最严重威胁的因素有权力、财富和尊敬等价值观”。对于大众而言,图书是学者所著,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可信度高,因而更容易得到接受。因此,图书传播成语典故是一种较有效的方式。如何打破单一图书类型传承方式,从传播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适应数字媒体传播渠道,扩大宣传范围,是《淮南子》成语典故实现有效传承急需解决的问题。

以前,成语典故在民间之所以能够得到传承是因为其能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文人墨客读书作文的素材,是因能“被需要”而被传承,因为“在信念、态度的形成与修正过程中,动机性因素总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个人需求获得满足与否的经验中,人们获得了基本的喜好和厌恶。在个体的早期发展中,通过家长的直接奖励,个人价值观、理想,以及各种具体态度、信念在代际间传递”。当前,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休闲内容与“谈资”被大量的网络信息充斥,写诗作赋也不再是读书人的必修功课,大家学习成语典故的动机也自然大大降低。但在成语故事不被社会大众需要时,政府、学校应该积极承担《淮南子》成语典故的研读、转化与传承工作,引导社会大众产生对传统文化的需要感。

三、《淮南子》成语典故有效传承的路径——创造性转化

《淮南子》是以儒道两家思想为主的“杂家”,是当时思想的大集结,对当今哲学、法律、军事、文学、美学等诸多方面产生着积极影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的成语典故,蕴涵在丰富的神话故事和历史典故中,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贵资料,亟需转化与传承。

创造性转化是《淮南子》成语典故有效传承的路径之一。“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以,按照时代特点对《淮南子》成语典故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就是让大众通过不自觉接受和自觉学习两种方式了解、学习《淮南子》成语典故,实现用现代表达形式有效传承《淮南子》内容的目的。

(一)通过《淮南子》基础研究,挖掘成语典故内涵

《淮南子》成书于西汉,包含天文地理、政治哲学等多方面内容,原文语言晦涩难懂,有三百多个成语蕴含其中。传承《淮南子》成语典故,首先要做好文本的梳理与研究。成语典故从原著中摘录,应用“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对适于协调现代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思想精华、道德基因等给以新阐释”,先对其归类,再进行语义释别、研究与传播。成语典故“大多都是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经典语词, 具有生动凝练的特点”,且已约定俗成,我们不能更改其“四字、五字、六字”等固有形式,否者,就不是成语典故了,故,对其进行新阐释就只能体现在内容的挖掘及现代意义的借鉴上。《淮南子》成语典故有些并非常用,很多人并不能理解其内涵及来源,所以,我们要做好基础工作,重点阐释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成语典故,然后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赋予其现代借鉴意义。

(二)通过“城市景观”表达,让《淮南子》成语典故成为大众“注意讯息”

“注意讯息”一词,来源于实现传播效果模式的说服论。信息传播效果有效,首先要让受众“注意讯息”,然后对“适应”与否估价,对机会估价,最后再决定是否采取行动。《淮南子》成语典故要实现有效传播,自然要大众注意到成语典故这一“讯息”。而用城市景观表达成语典故讯息,更容易引起大众对《淮南子》成语典故的注意、学习,并影响他们在《淮南子》成语典故文化传承中的行为,利于大众形成学习传统文化的习惯与氛围,实现《淮南子》成语典故的有效传播。

建设《淮南子》成语典故的城市景观,需要政府统筹安排。邯郸市的成语典故传承是一个成功案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有大量成语典故集中展现的综合景区,也有各个成语典故以个体景观形式散布于城市广场、公园、城市出入口、遗址遗迹及街头游园等地”。这样,城市景观很好地传播了成语典故。

近年来,淮南市也在积极谋划成语典故的传承与创新,如八公山旅游景区成语典故雕塑建设、淮南剪纸等文化项目中的成语典故展示等。但整体表现单薄,缺乏系统性:八公山旅游景区仅做了“后羿射日”“一叶知秋”“嫦娥奔月”等少数雕塑,剪纸艺术中的成语典故展示也较零散。因此,《淮南子》成语典故的开发应用,还处于数量少、内容散、形式浅的阶段。

淮南市应通过“城市景观”形式,塑造其“成语典故之城”品牌形象。具体来说,应设计“成语典故之城”的logo、吉祥物、城市标志色彩等视觉识别符号系统,把成语典故内容运用在城市公园建设、街道美化等城市景观设计中,让成语典故形象化、符号化,浸融于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通过设计“文创产品”,让大众乐于接受《淮南子》成语典故

有研究者提出“典籍的‘两创’可从文化价值观、话语载体、交流方式、呈现手段等方面展开”,给我们提供了思路。但从传播者角度来看,只有受众乐意接受,传播内容才能更好地被接受、被传承。《淮南子》成语典故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出发点应是“受众需求”,也就是大众乐于接受。成语典故在传统社会中代代传承,是因其生存环境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它既是普通大众交流的话题,也是士大夫写诗作赋的内容,是大家日常所“需要”的。当成语典故非社会必须时,其吸引力会降低,“受众的形成常常基于个体需求、兴趣和品位的相似性,其中有许多都反映出社会或心理根源。最典型的‘需求’是获得信息、休闲、陪伴、娱乐或‘逃避’”。从这个层面而言,我们要让成语典故成为受众的“需求”,才易为大众所接受,成语典故类的文创产品就是当下大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成语典故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赋能于生活必需品,这样,它们既满足了大众的基本物质需求,又因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了获得信息、休闲、陪伴、娱乐的“需求”而被大众乐于接受。成语典故赋能于文创产品,成为大众所喜欢的陪伴,因“被需要”而被大众接受并传承。所以,基于“信息、休闲、陪伴、品位、兴趣”的需要,《淮南子》成语典故应该进行旅游和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从而实现其有效转化。“需求不是对某一物品的需求而是对差异的‘需求’(对社会意义的欲望),因此,需求总不会被满足,需求总是会变化”。基于此,《淮南子》成语典故的文化创意产品具有可持续开发特性,而赋能于其上的《淮南子》思想及其成语典故内容也自然会被大众逐渐接受,并在社会中得到持续传承。

科技是文化资源转化的支撑力量。在成语典故的创造性转化中要“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强化科技支撑”。在数字技术下,受众的文化需求及接受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数字化、平台化、体验化等特征明显,“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互动消费”发展迅速。以技术为支撑,可以实现成语典故“一元多用”,即一个成语典故符号可以制作出不同的文化产品,促进成语典故以新的形式、新的载体呈现。

(四)通过“多方参与”的模式,扩大《淮南子》成语典故传承范围

成语典故的创造性转化离不开创意型人才,将创意转化为文创产品并投入市场和社会,更离不开企业的运作和资本市场。对于中小城市而言,创意人才不足是企业一直存在的问题。作为文化创意人才的集聚地,高校应该成为城市的“创意中心”。因为在“创意城市”中,拥有大型学术研究的大学占有很大的优势,具备对成语典故创意设计的能力。政府应建立多方联动机制,鼓励高校和社会创意人才对成语典故进行创意设计,联合企业通过合作或版权转让的形式对创意设计进行产品转化、生产、运作,形成产业化,扩大成语典故的有效传承和转化范围。

参与体验是当下很多城市非遗传承的重要方式。邯郸就“探索了一条成语典故文化的‘体验式’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之路”,创立了“回车巷”品牌。体验式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同样适用《淮南子》成语典故的传承。应积极研究、学习其他城市非遗传承过程中参与式体验方式的有益做法,结合本地实际,精选大众常用成语典故,开发适合本地非遗传承的文创产品设计项目,扩大大众参与体验范围,实现《淮南子》成语典故在参与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四、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创造并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淮南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中的成语典故语言精炼,内含哲理,符合时代发展,急需学习、传承与转化。我们应充分利用本地成语典故文化资源,按照传播学原理和现代设计要求对成语典故进行研究、设计和开发,让它走进大众日常生活,实现《淮南子》成语典故的有效传承和创新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