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睿,张 章,刘立安,汤立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现代社会中,情志病发病率逐年增长,已严重威胁人们的身心健康。五脏神的功能决定着情志病的转归,针刺调神的理论丰富、优势明显。足太阳膀胱经凭借经脉本身的生理特性及所载穴位的功能,对五脏神的调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为针刺足太阳膀胱经治疗情志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神是宇宙万物生命活动的主宰。《说文解字》曰:“神,天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徐灏注笺:“天地生万物,物有主之者曰神。”芸芸万物变幻莫测,神是其生命现象背后的内在动力及规律。《易经系辞》:“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不测之谓神。”阴阳的变化及阴阳消长平衡的规律均由神主宰。四季更替、昼夜交替等,都离不开神的作用。人感受天地之气而生长,故应与自然界之规律相应。从广义上讲,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从狭义上讲,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情感及思维活动。
“人的精神活动源于五脏。”神以五脏中含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五脏的功能正常是神行使其作用的关键。《灵枢·卫气》:“神生于五脏,舍于五脏,主导于心。”神寄存于心中,魂、意、魄、志皆由神发展而来,留舍在各脏之中,其中“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此为五脏所藏之神,简称为五脏神。神虽分属于五脏,但还是由心主导统摄。故《类经》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赅意志。”
中医认为人的形体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人的健康状态是形神兼备。神旺则生机正常,身体康健,神伤则生机衰败,形神俱损。据《灵枢·本神》所述,“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俛仰屈伸”,五志太过会波及五脏并出现相应的形体和精神异常。可见,喜、怒、忧、思、悲、恐、惊过极,超过人体调控能力时,便会引起五脏神的紊乱,导致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功能失常。故《灵枢》开篇就提出了“粗守形,上守神”。粗工只侧重于观察外在形质的异常,以此为治疗的核心,而上工认为皮肉筋骨等形迹的改变都是内在气化、神机失调的外在表现,谨守气化及神机的异常方能执简御繁,从根本上治疗疾病。
3.1 结于命门以载神 《灵枢·根结》曰:“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张景岳在《求正录》中注解曰:“睛明所夹之处是为脑心,乃至命之处,故曰命门。”在两侧睛明穴所连目系交叉之处正是脑髓的中心,亦称之为脑芯,即道家学说中的“泥丸宫”。“它是脑中之脑,脑中之核心,是人体的至命之处,故曰命门。”间脑位于两个大脑半球的正中,形态似泥丸,是脑芯对应的解剖定位。《颅囟经》曰:“元神在头曰泥丸,总众神也。”因此,泥丸脑芯正是元神所在之处。足太阳膀胱经通过睛明穴与命门脑芯相联系,运载着脑芯中蕴藏的元神,下颈项、挟脊柱入于五脏六腑之俞,以脑芯元神之气主宰着五脏的生理活动。脑芯元神是五脏中物质及精神活动的原动力,故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可以直接调摄元神以影响五脏神的功能状态。
3.2 调节卫气以御神 《灵枢·卫气行》详细地记载了卫气的循行路线,指出天亮阴尽之时,卫气从睛明穴出发,上行至头,循颈之后部下行,沿着膀胱经的循行路线走行至足小趾之指甲根角的至阴穴,并散行于其余五条阳经,循行一周之后又复合于睛明穴,如此周而复始。天黑阳尽之时,卫气从足太阳至足少阴,入注于肾,依次贯注于心、肺、肝、脾四脏,再从脾复归于肾,如此周而复始。阴将尽之时,卫气从肾至足少阴肾经,循跷脉上行,交会于目内眦的睛明穴。由此可见,卫气的循行路线涵盖足太阳膀胱经全程,足太阳膀胱经是卫气循行中最长的经脉。
在人体中,卫气浮行于脉外,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作用。《灵枢·本藏》:“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膀胱化气为太阳,外达于皮毛,故与皮毛腠理相桴应。“太阳主外”(《灵枢·营卫生会》),故膀胱经具有调控卫气功能的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心藏神,主血脉,神气由心发出,随脉上下,游行于周身谿谷分肉之间及经脉所过之365个腧穴。《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此痛安生?……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热则痛解……”周痹之痛可随血脉发作于全身各处,人体对疼痛的感知和自我调节依赖于神气在体内的周流。经脉位于分肉之间,营血行于其中,卫气循于脉外,神气的周流以营卫气血的运行为载体。卫气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而足太阳膀胱经可以调控卫气的功能。由此推测:足太阳膀胱经可通过调节卫气而影响神的功能状态,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可以对心神及五脏神的整体功能产生积极影响。
3.3 温通阳气以养神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太阳经与自然界中的寒气相感,人体通过经络系统的六经调节相应脏腑气化状态,以适应自然界六气的变化,其中太阳经承受自然界寒气的作用并使人体与之相适应。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中阳气最为充盛的经脉,诸多脏腑及经脉与之沟通联络以向其转输经气。可见,足太阳膀胱经具有温通阳气、抵御寒邪的功能。《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这说明阳气对于维持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正常功能有重要意义,故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可以在温通阳气的基础上调控五脏神的功能活动。
3.4 联通大脑以调神 足太阳膀胱经在巅顶处通过络脉与脑部相连,“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其直者,从巅入络脑……”。目内眦也是督脉一条支脉的起点,此分支出于睛明后随膀胱经进入颅腔联络于脑,加强膀胱经与脑部的联系,二者共同参与脑神的调节。《金匮玉函经》曰:“头者,身之元首,人神所注。”神明由心发出而藏于脑,脑神负责控制人的知觉功能,脑神与心神相辅相成,共同调控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因此,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可有效调养脑神及心神的功能活动。
3.5 交通心肾以摄神 心藏神,肾藏精,神为人身之精神,精为形体的根基,身心协调离不开心肾的相互沟通。心肾相交,则身心合一,形与神俱,心肾不交,则身心分离,形与神散。足太阳膀胱经与心肾在经络上紧密相连,其经别直接与心相连。《灵枢·经别》言:“足太阳之正……属于膀胱,散于肾,循膂,当心入散。”其经脉交于肾,与其有表里关系。《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络肾,属膀胱。”心肾是精神的寓所,水火既济、坎离交媾可以颐养精神。故针刺膀胱经的心俞、肾俞、神堂、志室,既能交通心肾,又可以安神定志,促使身心相合,形神兼备。
3.6 五脏神与五脏俞、五志穴密切相关 《素问》论及“背为阳,腹为阴”“阳气者,精则养神”。五脏俞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背部,居于阳位,是五脏气血输注于膀胱经的腧穴,具有反映五脏功能状态、治疗五脏疾病的作用。临床上可以通过诊察五脏俞的异常表现,判断五脏虚实及五脏神的状态。针刺五脏俞有调节五脏神的作用,通过调五脏之气以安五脏之神,使气血调和,阴平阳秘,精神内守,五脏各有所藏。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上的魂门、神堂、意舍、魄户、志室位于五脏俞的两旁,分别与五脏俞相对应并与之相通,这5个以五脏神命名的腧穴被后世医家统称为五志穴。五志穴为五脏神在膀胱经的留舍之处,有直接调控五脏神的作用。
当今社会充满了压力与挑战,情志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由情志问题引发的诸多身心症状不容忽视。结合足太阳膀胱经的生理特性,临床上常以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为主穴治疗情志疾病,疗效明确。
足太阳膀胱经对人体情志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故选取的腧穴也有不同的治疗作用。其中睛明穴为重中之重,因为脑芯元神有统摄五脏神的功能,膀胱经是沟通元神与五脏的重要通道并通过睛明穴与脑芯相联系。此外,睛明穴是卫气循行路线上的起点和终点,配合膀胱经的大杼、肺俞、风门三穴调控卫气,共奏护卫机表、温通阳气、颐养精神之功,对情志病兼有阳虚体质的患者疗效显著。需要注意的是,睛明穴刺之宜浅,手法宜轻,大杼、肺俞、风门三穴宜用温补手法。
五脏神的功能以五脏所藏的精气为物质基础,在治疗情志病时,常根据证型所属,选取不同的五脏俞及相应的五志穴。著名针灸专家田从豁在临床中常应用五脏俞和五志穴治疗情志病,其治疗原则及特点为选取膀胱经一侧线的俞穴以调脏腑之气血紊乱而治疗脏腑功能的病变,选取膀胱经二侧线上的俞穴以调脏腑之神志病变。其在临床中经常运用两条经横刺透针法以加强神志病的治疗效果,如从神堂横向透刺至心俞,从心俞横向透刺至夹脊穴,皆向脊柱斜刺1~1.5寸。“两经横刺透针法”的意义是将五志穴中所藏之神归入五脏俞中,既有助于五脏藏神,使神有所养,又将膀胱经两条侧线的气血集中于督脉而使阳气通达于全身,达到调和五脏神的目的。
《素问·九针十二原》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治也。”脉象是判断证型的重要依据,其中“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情志病发作常以某一脏病为主,而由于心肾之间的特殊联系,心肾同病在情志病中较为常见,脉象多见寸脉滑数,抚之有形,犹如钩状,尺部沉数,按之无力,此时选用心俞、肾俞,配合神堂、志室,疗效显著。情志病常伴有头晕头痛、头目昏沉等症状,常配合膀胱经的络却、天柱、昆仑、束骨、攒竹等穴位进行治疗,既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又通过膀胱经与大脑的联系起到调节脑神的功用。
总之,足太阳膀胱经与人体的情志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足太阳膀胱经凭借其自身的特性和沟通联络的功能,结于命门以载神,调节卫气以御神,温通阳气以养神,联系大脑以调神,交通心肾以摄神。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可有效调节五脏神的功能,为情志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对现代临床中情志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