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儿清洁间歇导尿研究进展

2021-11-10 15:44:06王梅
康颐 2021年13期
关键词:脊髓损伤

王梅

【摘要】通过介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清洁间歇导尿的应用情况,重点阐述清洁间歇导尿的主要并发症及其护理措施,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即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辅导能力、实施个体化清洁间歇导尿、加强健康教育、完善出院随访,为临床护士及患者后续开展清洁间歇导尿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清洁间歇导尿

【中图分类号】R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3.152

脊髓损伤(Spinal Gord Injury,SCI)可使患者的储尿/排尿功能障碍,导致神经源性膀胱,从而发生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结石等并发症,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1]。而早期进行间歇导尿是膀胱功能管理的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方式,是协助膀胱排空的金标准[2]。间歇导尿包括无菌导尿和清洁导尿。清洁间歇导尿是指清洁条件下,定时将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内,使膀胱能够有规律排空尿液的方法。本文将清洁间歇导尿的应用、健康教育及其发展方向进行综述,旨在为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借鉴。

1  流行病学特征

儿童脊髓损伤占全部脊髓损伤的0.3%-9.47%,其中约5%-69.5%在影像学检查上无骨折、无脱位,根据年龄的不同,儿童脊髓损伤病因、伤后表现和预后也有所区别。

0-9岁的致伤原因是交通事故坠落,<8岁的儿童在创伤后多数无骨折和脱位表现,由于症状轻或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很容易被漏诊、误诊,其损伤往往更严重,伤后少有恢复。<5岁的SCIWORA患儿67%为完全瘫痪,其中75为截瘫。年长的孩子,特别是10-13岁的患儿多是由运动所致,以发达国家为主,运动项目以跳水和橄榄球居多,损伤以不完全性四肢瘫更为常见。初始症状轻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儿预后理想,59%-95%不完全损伤患者可完全恢复正常;完全损伤患者预后不乐觀,少有功能恢复,无文献报道完全损伤患者恢复正常。

2  间歇性导尿

(1)间歇性导尿应在患者病情稳定,停止大量输液之后进行,避免间歇导尿过程中尿管反复插入对患者的刺激,加重患者病情。(2)正常膀胱容量300-400毫升,所以每次导出的尿量为400-500毫升为宜。一般开始为每4-6小时导尿1次,每日导尿<6次,保持膀胱容量在500毫升以下。(3)因为患者的神经损伤,多数患者没有尿胀感,护士要密切监测患者的饮水情况,用叩诊的方法来判断患者的膀胱充盈情况,并灵活调整间歇导尿的时间。(4)当患者出现排尿反射后,可逐渐减少间歇导尿的次数,可8小时一次,或是12小时一次,当残余尿量少于100毫升或膀胱容量20%以下时,可以停止间歇导尿。每次在进行间歇导尿前,应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功能训练,如盆底肌功能的训练:进行缩肛练习,每次8-10秒,每天3-4次;Crede按压,并向耻骨方向滚动,动作缓慢柔和,同时嘱患者增加腹压并继续对患者进行加压排尿;还可通过听流水声、热敷等辅助措施诱导膀胱反射性收缩等进行自我排尿,如效果不理想,患者仍然不能自主排尿再采取间歇导尿。

2.1尿管的选择

临床上常用的导尿管根据材质可分为涂层导管和无涂层导管两大类,无涂层的一次性导管可造成尿道刺激增加、血尿等并发症,此外,导尿管的尺寸选择也十分重要,选择合适尺寸的导尿管即可以使尿液自流,也不会损伤尿道。总之,由于患者存在个体差异,目前关于导管的选择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因此,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不同的家庭条件和耐受度选择合适的导管,尽可能使患者感到舒适,维持患者独立性。

2.2清洁间歇导尿注意事项

在清洁间歇导尿的过程中严格遵循规范化操作原则,同时,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合理饮水,以保证有效实施导尿。插管过程中注意动作轻柔缓慢,插管前应充分润滑导管以减少导管与尿道粘膜的摩擦力,待尿液充分引流后夹闭尿管末端,再将尿管缓慢拔出,以防止尿管内尿液在拔管过程中反流入膀胱。临床护理人员应该定期对尿常规进行复查, 同时给予中段尿进行培养, 一旦发现尿路感染, 则应该谨遵医嘱及时采取相对应的处理措施, 特殊情况的时候应该立即停止间歇性导尿术。

3  健康教育

3.1评估

专职护士采取一对一沟通的方法,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动态,了解家属对患者的关心程度,对疾病的认知与态度,对医疗费用的承受能力。

3.2讲解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间歇导尿的目的、方法及配合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向患者讲解人体泌尿系统的基本解剖,男性尿道长10-15cm成s形,插管时应向腹侧提拉阴茎并且阴茎与腹壁呈60度夹角,导管插入尿道15-20cm;女性尿道长3-4cm,开口于阴核与阴道间,镜子有助于定位,导管应插入5-7cm。

3.3实施

间歇导尿前一天,向患者家属详细查看排尿日记,制定患者饮水时间表,务必让家属按时实施,并说明间歇导尿期间饮食、饮水的重要意义及应该注意的问题,家属每日记录患者的饮水时间,饮水量,每日定时交给专职护士查看。

3.4床旁教授及演示

每次导尿前,应首先让患者试行排尿。一旦开始自行排尿,则需要测定残余尿量。前3次操作前,专职护士到床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注意事项,第 4 次,由患者或家属在护士协作下进行操作,护士点评家属的操作,做到既中肯又贴切,第 5 次,由患者或家属独立完成,护士对家属或患者的操作规范程度实行技能考核。随后,护士再观察 2 次,间歇导尿操作完成后,护士应指导家属用温水清洁患者外阴部,避免泌尿感染发生。间歇清洁导尿过程中,若出现插管困难,无法自行排尿时,应立即向医生说明情况,尽量避免反复尝试插管,造成患者插管部位感染。

3.5教会患者及家属记录

护理人员应向每一位患者建立专用排尿日记单,让患者自行记录每日饮水时间和饮量,指导患者怎样记录,明确患者每次导尿时间和尿量,并记录,若出现排尿不正常等现象,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3.6评价掌握程度

每次讲解及演示后让患者及家属复述教育内容,不能复述者再次讲解,并在第2d进行重复,直至患者及家属理解并能复述。通过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及操作指导,促进患者对疾病知识、治疗训练方法的了解,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减少并发症,最大限度地恢复身心、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康复训练必须医护、家属和患者三位一体参与整个训练计划让家属介入康复训练,为患者回归家庭创造条件。并且告知患者出院后务必终身定期到医院复诊。

3.7心理康复是整体康复的重要环节,康复护士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在患者心理康復工作中起重要作用,康复护士要有意识地引导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做好心理疏导,关心爱护他们,尽力帮他们解决精神上和生活中的问题。脊髓损伤可造成终身残疾,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常常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而且极易引起泌尿系感染。反复的泌尿系统感染引起的肾衰竭是造成后期脊髓损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患者在住院期间掌握自我膀胱管理,出院后膀胱管理得当,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达到回归家庭和社会的目的。

4  总结

神经源性膀胱是由于进行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者周围的神经组织受到损害后引起膀胱尿道障碍, 恢复患者膀胱收缩功能和保持患者膀胱容量的目的[3]。目前CIC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管理神经源性膀胱的方法, 同样在临床上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有国外学者通过19年的随访研究证实,CIC方式是治疗SCI患者最佳有效并且可行的治疗方式。但是尽管有实验证明了这一观点, 大部分患者仍然坚持拒绝使用CIC, 并应用其他方法帮助自身机体处理膀胱功能性障碍, CIC的依从性较差, 是当今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当今社会对于CIC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 相信通过今后进一步研究发展, CIC方式能够得到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赵琳琳,陈岩,张驰.早期康复护理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8,31(9):121-122.

[2]朱雪琼,朱海斌,吕敏,杨颖琳,俞燕.早期使用间歇导尿术在宫颈癌根治术后膀胱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与康复,2021,20(1):57-59.

[3]王晓梅,孙亚鲁,尹勇.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发生发展机制及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9,25(19):3854-3859,3864.

猜你喜欢
脊髓损伤
下肢康复机器人的设计
溴吡斯的明联合巴氯酚对T6以上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观察
早期康复对脊髓损伤患者ADL及功能独立性的影响探析
今日健康(2016年12期)2016-11-17 14:09:35
综合护理与康复训练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应用观察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对脊髓损伤神经源性排尿障碍的影响
脊柱创伤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
行动学习法在脊髓损伤患者实施自助间歇导尿中的应用效果
胸腰段椎体骨折手术入路的选择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价值评析
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价值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