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淑新
摘要: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教育的关键。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思政的意义,具有强烈的课程思政意识,才会积极主动学习,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内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精心设计教育方法,提高课程思政教育能力,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程思政;育德意识;育德能力;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关键,实施课程思政首先要解决教师的思政意识和思政教育能力问题。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四有”好老师的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其中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和仁爱之心都体现了课程思政的要求。专业课教师要明确,自己教授的内容没有国界,但培养的人是有国界的,因此在课堂上要讲纪律、讲政治、讲底线。改变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事,是思政课程的事等错误观念。
一、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升育德意识
增强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思想意识,是激发专业课教师构建课程思政的起点。
1.打破误区,彰显价值
要打破课程思政是对各门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消解的误区,实现全部课程的价值彰显。课程思政要将被遗忘和被忽略的育人向度从每一门课程中发掘出来,这不是对各门课程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功能的消解,而是对其价值的进一步彰显。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往往陷入两个误区:一是把立德理解为机械的道德输出和简单的价值传递,认为接受思政课程的理论教育就是完成了立德的任务;二是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所谓“客观、中立与价值无涉”,认为学科课程应该坚持“绝对的客观”,而不去发掘学科知识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实际上,每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反映着勇于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每一个科学发现都反映着敢于质疑权威的创新精神,每一项技术发明都反映着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责任意识。教师应积极主动挖掘各门课程中所蕴含的价值与精神元素,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隐性地传授给学生。
2.开展讨论,明确内涵
组织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专题讨论,深刻理解课程思政内涵,明确专业课教学课程思政的意义和可行性。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教师对于“传道、授业、解惑”的追本溯源,是自古以来每名教育者的应循之本、应尽职责。既要精于“授业”和“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时刻心系国家和民族,不忘所肩负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明确课程思政是一种服务于全人教育的教学方法,并不是给专业教学加码,更不是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因此,如果对课程思政存在误解,往往形成对课程思政的抵触,或者削弱专业课程教学,导致培养水平的下降。
3.加强学习,提升境界
组织教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学习科学发展观、十九大报告、黄大年的先进事迹等以提升团队教师的思想境界。强化教师的纪律约束机制,明确教师必须严守师德规范,严守课堂讲授纪律以及公开场合的言行。但同时要强调对于课程思政既不能漠不关心、也不能过分强加思政内容,要做到恰到好处,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
二、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提升教师育德能力
实施专业課课程思政,教师能力的提升是关键,必须培养教师能够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要求教师能立足课程自身的特点,把深藏于知识表层符号、内在结构之下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意义发掘出来,在对知识的解释中、对世界的描述中,将内含的精神和价值外化为教学实践,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尤其是在化工类课程中,有许多专业知识体现了对立统一、质变与量变、否定之否定等哲学观点,要求教师能认识、提炼并对学生加以点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1.专业过硬,政治过硬,是课程思政的基础
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打铁首先要自身硬。一是专业过硬,做到真学真懂。教师不仅是某一个专业领域和技能领域的专家,还必须是教书育人的专家。二是政治过硬,做到真信真用。传播先进思想文化、传播马克思主义,首先自己要做到真学真懂。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三是师德过硬,做到真爱真教。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亲和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思政的关键
一是关系亲密,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常常是喜欢上一个老师才喜欢上某一门课,才会信任老师讲的道理。二是情感亲近,让学生信其师爱其道。教师必须在情感上真正把学生当作亲人,去读懂他们、关心他们、照顾他们,才可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师生关系的疏远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三是话语亲和,让学生爱其师懂其道。教师用时代话语、生活话语、青年话语讲好教育故事,学生才会爱其师懂其道。
三、遵循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不仅应遵循一般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而且也应适合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殊性原则。
1.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灌输应注重启发,是能动的认知、认同、内化,而非被动的注入、移植、楔入,更非填鸭式的宣传教育。渗透应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注重向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网络环境等方向渗透。灌输与渗透相结合就是坚持春风化雨的方式,通过不同的选择,从被动、自发的学习转向主动、自觉的学习,主动将之付诸实践。
2.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的,而是应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中去寻找,不是从理论逻辑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解释理论的形成,依据实际来修正理论逻辑。
3.历史与现实相结合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从纵向历史与横向现实的维度出发,通过认识世界与中国发展的大势比较、中国特色与国际的比较、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的比较,使思政教育元素既源于历史又基于现实,既传承历史血脉又体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EB/OL],(2016-12-9)(2020-6-25)
[2]尹雪娜,杨珊珊,徐丹 .“课程思政”的思考与探索:以有机化学为例[J].大学教育,2019(12):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