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友德 赵春美
摘要:社区教育是全民终身学习的前提。本文以社区教育案例为例,围绕“全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化发展”,探讨区域性全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建设策略,形成贵州社区教育试点经验与实践案例,探索乡村振兴战略下武陵山区社区教育创新发展,解决武陵山片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终身学习;项目化;试点案例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都渴望接受公平的教育。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重视社区教育发展,探索武陵山片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区教育问题,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强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意义。
1 铜仁案例
案例一:碧江区易地扶贫搬迁“四点半课堂”
碧江区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学校“四点半课堂”,是2018年10月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授予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是解决铜仁市碧江区易地搬迁扶贫安置区孩子教育问题的重要举措。它的创办,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的孩子放学后有“家”可归,有“人”看管,有“地方”能学;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引导数千名易地扶贫搬迁居民异地就业,也解决数百名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和在“家”创业;针对重点行业、不同人群,建设社區教育菜单式课程体系,开展“企业选单+社区送课”的教育模式,培育知识型、技能型、服务型“新型三型人才”,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脱贫一家带动一寨”,推动现代新型社区建设,真正体现“社区教育回归社区”的特色。
主要经验及成效:一是抓教学辅导,解决学习难题,让每位学生学会做人。为满足社区孩子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老师们都百计千方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帮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帮助孩子们纠正错误的生活习惯,把孩子们教好。二是塑“活动”品牌,建立进步卡,把学生吸引到了课堂中来。“四点半课堂”刚组建的时候,老师们没有退缩,心中牢记着“我们相约在四点半,只愿你的成长路上没有困惑”这个念想,扬长避短,主打“四点半课堂”品牌,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把学生都吸引到了“四点半课堂”中来。三是创新育人路径,实现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基地化。“四点半课堂”是集思想教育、文化学习、文体活动、素质提高于一体的活动场所,其创新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路径,实现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具体化。四是配合开展技能培训,增强就业本领,提高搬迁群众就业创业能力。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提升就业本领和创业能力,依托矮屯社区学校“四点半课堂”陆续开展了家政服务、电子电工、建筑工等技能培训,惠及群众数万人。五是开展艺术培训,提高审美能力。依托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社区学校,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构建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促进全民、全程、全域育人,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再见新效,再立新功。
案例二:铜仁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试点班”
铜仁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试点班”,是中老年康养及文化健身的社区学习型组织,是铜仁市社区教育的一大亮点和品牌,倍受到社区居民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居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都比较高。主要围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科普文化、民族团结、全民健身、生态康养、环境保护、脱贫攻坚、文明行为等长期开展教育活动,对提高居民整体素质、陶冶情操具有积极作用。
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创办社区艺术学院。开设书法、电子琴、舞蹈、器乐、合唱、京剧6个专业社区教育试点班,免费向社区居民分期开展教育培训,现有学员500多人。坚持“把学员培养成老师”,让试点班学员深入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带动社区居民,特别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新市民,积极参与全民终身学习。社区教育试点班成果,在2019年在贵州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开幕式上进行了精彩的展演,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赞赏。二是依托技工培训学院。采取“理论+实操+考试”的培训模式,开展普通话、技师、驾驶工、文印工、营林工、水电工、建筑施工、市直单位新进人员等各类社会培训,内容涵盖贵州省情、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和职业技能,以及意识形态、脱贫攻坚、扫黑除恶等相关知识。年均培训达10000余人次,助推铜仁市“五大工程”和“一区五地”建设。三是富有特色的“新市民学院”“创新创业学院”“苗绣艺术学院”“社区书院”成功开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2 贵阳案例
案例一:贵州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志愿者”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是第三批省级社区教育试点单位,试点的重点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社区教育试点绩效评估发现,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是一个薄弱点,大多数社区教育试点单位,不知道要从哪些方面抓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为此,贵州广播电视大学(贵州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志愿者队伍建设项目,来推动贵州社区教育发展走深走实。
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规范管理,建立志愿者队伍。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敬老志愿服务队、校园志愿服务队、支教志愿服务队和消防志愿服务队”五支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二是打造基地,建成志愿服务“孵化中心”。充分发挥学校教育服务优势,建设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基地,向社区居民提供学习支持服务,建成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孵化中心”,推进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发展。三是强化队伍,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把志愿者队伍建设作为社区教育试点的一大特色,先后开展社区教育志愿服务培训数十场次,提高社区教育志愿者服务能力。四是面向社会,推进社区教育志愿服务。秉持“服务社区、面向社会”的服务宗旨,发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积极组织志愿服务活动,每年达100余次,形成了一支支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为民服务、品德高尚的志愿者队伍,树立了一个个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好榜样和“志愿服务队”品牌。
案例二:贵阳广播电视大学“社区教育体系”
随着社区教育试点的有序推进,贵阳广播电视大学及时调整思路,让社区教育成为贵阳成人继续教育的热点、焦点和亮点,其“社区教育体系”构建,值得共享共鉴。
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构建现代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全面构建了开放教育、继续教育、社区教育“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社区教育发展模式。二是构建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新市民三大人群,建设具有贵阳特色的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涵盖市民教育、美丽贵阳、文化修养、智慧生活、健康养生、职业技能等领域。三是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全民终身学习基地、品牌项目群等,营造全民终身学习氛围,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民学习圈和服务体系。
案例三:乌当中等职业学校“社区教育特色项目”
乌当区高度重视社区教育,注重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开发了针灸等精品课程资源,实施“创新创业培训”、“牵手社区生活”、“环保公益行”、“大扶贫战略春风行动”、“阳明文化进社区公益讲座”等社区教育特色项目,让社区教育试点有特色、有亮点。
主要做法:一是把社区教育教育纳入教育主管部门,给社区教育试点以保障。乌当区教育局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积极将社区教育纳入议事日程,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全面统筹抓好全区社区教育。二是结合职教区情实际,服务青少年和社区居民。乌当职校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职业技能、乡村旅游、电子商务、民族扎染、环境保护、健康保健等培训,构建全员性、全程性、全域性的社区教育格局。三是创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比如,在贵阳第十届(2018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王桥芸、杨广获陀螺女子团体一等奖,班永红、刘进、李国兴获陀螺男子团体一等奖。
主要成效:总结了“七条经验”,构建了“四个自我”和“三化四贴近”社区教育模式,初步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三维一体”的社区教育资源圈和资源共享服务圈,为社区教育推广提高经验借鉴。
3 安顺案例
案例一:安顺“乡村阅读”“双阅读”
“双阅读”、“乡村阅读”是安顺特有的阅读模式,是安顺全民终身学习的基本载体,是互动、结对阅读的方式。其主要做法有三个维度:一是扩大阅读的广度。无论是参与人数、范围、群体,还是阅读的涉猎,随着每年的阅读主题,都达到了全市联动、成员互动。二是开拓阅读的深度。通过推荐书目引领阅读,倡导书写和记录,形成读后感,将文字转化为感悟,使阅读行为真正入脑入心。三是提升阅读的高度。结合社区居民学习需要,让文艺家协会的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文艺志愿者”,发挥其在专业领域的优势,推荐好书,解读好书,传播好书,提高阅读鉴赏,提升阅读体验。
主要成效:自2005年发起,在专业引导、实际操作、成果可视等方面吸引了广泛关注与参与,阅读人数达160万多人次。从阅读书籍推荐、分享、读后感撰写、到年度阅读报告书出炉、年度阅读优秀个人和集体评选,阅读全过程的开放、有序、持续,都让阅读本身成为全体市民共享的文化盛典,营造“书香安顺、阅读盛典”的浓厚氛围,促进了“人人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
案例二:普定县“玉秀社区”技能培训
普定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县,目前全县总人口50.28万,其中贫困人口有12.1601万。面对“出门要靠走(步行)、通信要靠吼(喊话)、安全要靠狗(看家护院)”的落后现状,要让老百姓脱贫真是难事。为此,普定县搭起“技能培训进社区”平台,让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老百姓富起来。比如,普定县穿洞街道玉秀社区就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之一。为让1360余户5976贫困人口“搬得出、留得下、生活好”。普定结合社区教育试点,采取请进来“传经送宝”与送出去“拓展视野、开阔眼界,洗洗脑筋、更新观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家政服务”“乡村旅游”“果树栽培”等技能培训,每年培训达3000人次以上,学员培训合格率达96%以上,让安置点玉秀社区贫困群众有了就业的渠道和就业的本领,真正让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
主要经验:一是社区宣讲,党的政策进万家;二是社区培训,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三是社区实践,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4 毕节案例
毕节市七星关区,是贵州省第二批省级社区教育试点单位。七星关区辖42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设有5个区级社区教育试点单位,组建了6支社区教育“社区讲习组”。
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新时代农民市民讲习组。以“新时代讲习所”为载体, 积极实施“便民讲习”,传递好声音,传播正能量,让群众“一看就懂、一听就明、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激发了“我要致富”的内在动力,提升了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二是“家·校·社”共育讲习组。提倡“家、校、社”共育新理念,定期组织学生家长交流学习,激发全民终身学习兴趣,促进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区。三是全民种“QQ农场”讲习组。在七星关区三板桥街道精心设立了“QQ农场”全民种,让孩子们利用课余的时间可以自己种植喜欢的蔬菜,体验播种、施肥、除草、杀虫的辛苦和乐趣以及感受丰收的喜悦,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四是“爱·分享”讲习组。为促进社区居民交往,增进社区居民归属感,精心打造“爱·分享”社区服务品牌。通过“百家厢里情”、“邻里守望站”、“共享格子铺”、“读书活动”、“学习开放日”等主题服务,使社区居民品书香、长知识、强素质,实现互助互信互爱,促进居民自助及邻里互助,营造社区睦邻友好氛围。五是“快乐生活·关爱行动”讲习组。针对社区老年人、未成年人开展的社区教育关爱行动,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快乐生活;让未成年人增强知识、促进健康、丰富生活、陶冶情操;同时让居民科学使用手机、慎防网络诈骗。六是民工就业技能培训讲习组。采取“职业培训+转移就业+带动致富”措施,开展“家政女”、“持家女”、“锦绣女”妇女就业技能培训,以及经果林种植、蔬菜种植、家禽饲养、家畜饲养等农村适用技术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5 黔东南案例
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农民专业化培育和职业化发展,探索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主要做法及成效:一是黔东南广播电视大学“村民学校”。在社区、贫困村创办“村民学校”,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开展种养殖技术、残障人电商、电焊、中老年从业等职业培训,让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村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凯里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特色职业培训”。结合资源特点,开展民族银饰、蜡染、刺绣、陶艺培训及就业创业,培养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三是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依托民族职业教育,开展“新型职业农民”理论研究和双创活动,助力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创业竞争力。四是开发课程资源,创新培训方法,拓展教育新路,多角度多层次满足群众学习需求,不断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益,让老百姓通过卓有成效的培训,实现高质量就業。
6 结语
贵州社区教育试点,围绕“全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化发展”,积极探讨区域性全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建设策略,形成贵州社区教育试点经验与实践案例,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讲话精神,有利于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有利于防范化解社会治理领域重大风险,促进经济社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宋友德,男,苗族,50岁,大学本科,铜仁广播电视大学教授。研究方向:社区教育。
基金项目:2021年贵州省理论创新课题(联合课题)(编号:GZLCLH-2021-296)、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武陵山区社区教育创新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铜仁电大2020年校级科研课题“铜仁市全民终身学习品牌项目建设策略研究”(编号:2020001)及2021年社区教育科研课题(编号:TRSQ2021-015)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