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是基于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以及目前提及诸多的三孩政策为背景,对二孩家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干预,主要选取了A社区的二孩家庭,旨在帮助他们建立新的家庭结构关系,改变其认知和行为以解决由二孩引发的家庭矛盾。从而社会工作者帮助协助案主重新建立家庭规则,改善互动模式,满足家庭成员的各自需求,构建良好的二孩家庭社会支持网络,推动家庭社区参与。
关键词:全面二孩政策;三孩政策;社会工作
一、引言
为缓解老龄化、少子化等社会问题,自2015年起,我国生育政策逐渐从“单独二孩”向“全面二孩”转变,而针对于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生育率水平不断降低这一情况,我国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2021年指出要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目前,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已经不仅对人口结构、社会经济、教育资源配置等带来影响,更重要的是家庭相处模式的改变。而三孩时代的到来更是预示着家庭由“2+1”模式转向“2+3”模式,家庭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在原有的亲子关系和夫妻关系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兄弟姐妹关系。这种由家庭子女数的不断增加所带来的的家庭关系的改变,对这些家庭中的孩子们和父母提出了更多新的社会化任务。面对家庭模式的变化,父母的教养模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并且随着普罗大众对于教育的重视使得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以及新一代青年人教育观念的不断改变,新时期下的父母从“重养”到“养教并重”的进程也愈加迅速,二孩家庭的教养方式、行为表现已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三孩时代的到来,新一代的父母更是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文献综述
(一)全面二孩政策下的二孩家庭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落脚点在于家庭,而家庭作为人生活的基本单位,尤其是面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生育从来不是个人的事,它将整个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紧密联系起来。“全面二孩”给中国家庭带来的最大的变化在于部分家庭中原来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只有一个孩子,但是现在,家庭会选择生育两个孩子甚至是三个孩子,这种新的家庭模式将会在中国家庭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伴随着“二孩”“三孩”一起进入到家庭的不仅是新的家庭规模、新的家庭结构、新的家庭关系,而且家庭生命周期也会因此出现新的变动。正是基于“全面二孩”政策给中国家庭模式带来的变化,针对家庭各个成员(主要为女性、大孩、二孩乃至三孩)以及整个家庭发展过程的议题受到各界关注。
从宏观层面来看,全面二孩政策顺利实施依仗于针对于二孩家庭的各项支持政策。学者张兴月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目前生育二孩的配套政策体系,指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形态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此基础下所推出的全面二孩政策,必将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主要包括生育成本的增加、女性职业的发展困境、公共服务的缺失以及生育观念的转变四个方面。而针对于如何建立与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则指出针对家庭个体而言,我国可以借鉴西方福利国家的现金福利政策与家庭服务政策,以家庭为单位,为积极生育二孩的家庭提供合理的幼儿津贴和家庭津贴,从国家层面为家庭分担部分生育成本,从而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降低子女的照护成本,使家庭可以有能力提升优生优育的水平。[4]
随着生育政策的不断调整以及三孩时代的到来,教育成为家长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第二个孩子、第三个孩子应该以何种理念何种方式教育,家庭教育开支、教育资源供给、家庭教育观等问题立刻成为了社会热点,家长们为此感到忧心忡忡。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生育政策调整后对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影响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一致认为,政策调整会使学前教育在短期内面临较大压力,这一压力可能持续到2020年左右。杨顺光(2016)等认为,目前学前教育将不断出现需求高涨的情况而且这将会不断持续。史文秀(2017)的研究也做出了类似的结论,认为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对与学前教育的投入,从而不断满足教育资源的供给。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
社会工作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发挥着重要功能,家庭领域同样也作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在全面二孩政策及三孩政策的背景下,面对二孩家庭各类问题的解决社会工作也具有其专业优势。国家为生育二孩提供了积极的经济社会保障对策,健全重大经济社会政策人口影响评估机制,逐步健全了二孩保障制度,给予相应资源的补助,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可以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帮助。同时,面对个体,社会工作同样可以帮助建立新的家庭结构关系,改变其认知和行为以解决由二孩或三孩所引发的家庭矛盾。
目前,社会工作介入二孩家庭研究家庭教育的主要角度包括同胞关系、亲子冲突等,以优势视角理论、赋权理论、家庭系统理论、沟通理论、结构家庭治疗模式、认知行为理论等理论为指导框架,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三大社会工作方法为手段对其进行干预。
针对于同胞关系,学者李凯玲(2019)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工作改善同胞关系的建议,在微观层面要加强重视二孩家庭中大孩的个案辅导,将同胞关系纳入到家庭系统中去思考,并要持续发挥同伴群体力量来产生积极作用,在宏观方面更要整合社区资源提供良好社区环境。对于亲子关系的介入,卢梦凡(2018)等认为,社区工作方法能够覆盖大部分的家庭。在开展社区活动时,社会工作者应该注重“社区自治”精神的贯彻,搭建居民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理解的平台。同时,社會工作者可以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技巧,专业工作方法介入二孩家庭,帮助个体建立新的家庭结构关系,改变其认知和行为以解决由二孩引发的家庭矛盾。社会工作者协助案主重新建立家庭规则,改善互动模式,满足家庭成员的各自需求。[5]
三、二孩家庭存在的教育问题
首先是给长子女(头胎儿童)带来心理上的不适。这种不适主要伴随两点原因,一是关于父母生育第二个孩子是否与头胎儿童进行沟通,安抚长子女状态;二是能否正确处理两个孩子之间的情感投入。头胎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注意力分散、学习下降、兴趣降低、情绪不定和行为退化等具体的方面。儿童在二胎加入家庭后,自身情感体验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心理落差,这就促使儿童发生了一些心理变化,因此,同胞关系过渡成为儿童面临的巨大挑战。另外,有的家长在二胎出生后,教育方式与教育态度出现误区,加剧了头胎儿童的心理问题。二孩家庭是在近些年大量出现的,所以和传统的二孩家庭相比,存在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二孩之间的年龄差较大,这个时候,由于对次孩的关心照顾,势必会引起第一孩的反感和内心的不安,由于年龄差的问题,第一孩一般都是处于初中阶段和小学高年级阶段,是价值观初步形成和感情上大量投入的过程,第二孩的照顾占据父母的时间,对于第一孩的感情投入不均衡,甚至是冷漠,都是使得第一孩在内心发展中形成畸形。
其次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不恰当。当第二个孩子来临之时,父母对于身份的转变和家庭结构的调整很可能致使在教育方式层面仍沿用之前的传统方式。当代二孩家庭教育主要存在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式不当、沟通次数较少三个问题,当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家长的处理方式不够合理,或者偏袒哪一方都会导致两个孩子之间的同胞关系受到影响,从而可能导致两个孩子之间的矛盾激化。我国父母教养方式具体表现为忽视心理需求,侧重生理需求;然后就是过于注重智力教育,忽视了德育教育。这样的做法很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四、二孩家庭教育问题对策及建议
通过利用社区工作方法,开展社区活动来进行介入的过程中,笔者总结了几点经验,如下。
(一)提供个案辅导服务
本文基于社工机构亲子健康服务项目,对有需求的社区居民开展了个案服务,帮助家长有针对性的解决二孩家庭教育问题,对家长进行行为干预,给孩子留出充足的相处空间,并尝试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磨合不断成长,而对头胎儿童的心理问题也要及时进行社工干预,在家长与孩子、孩子与孩子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利用多种社工方法重塑二孩家庭亲子互动模式,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从而形成健康的家庭文化,努力创建出民主式的家庭氛围。
(二)有效开展小组工作
对于具有同质性的家长进行小组工作服务,一同探讨发生的问题,彼此之间提供支持,设计每节小组活动旨在激发组员积累知识,从而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实现小组目标。小组通过集体学习、讨论、反馈、再学习和再讨论的过程,组员可以更轻松地改变认知和行为,而且这种改变过程是不自觉的、非强制性的,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小组活动,促进家长与家长或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交流,并在与同质性的人群沟通后发现自身问题,从而更好的解决问题,及时调整与完善沟通模式,在互动的基础上完成小组目标,构建二孩家庭社会支持网络,从而能够有效帮助家长解决问题。
(三)大力推动社区工作
社区是保证家庭幸福的重要场所之一,社区的环境质量影响儿童成长。建立健全社区服务体系,促进儿童们健康快乐成长。社区工作者可以设计一些关于二孩家庭的项目,包括志愿服务类、社区参与类等,引导社区二孩家庭积极参与,在活动中增进亲子之间的沟通,并且通过社区工作者的引导来为社区亲子沟通问题的解决提出建议。推动家庭社区参与,发挥资源链接角色作用,组建优势互补跨界服务联盟,营造社会关爱氛围。社工机构要加强同基层居委、卫计委的合作,宣传社区免费进行亲子健康辅导等,推动更多惠民政策出台。
参考文献
[1]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Z]. 2015.
[2]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5)
[3]风笑天;王晓焘.从独生子女家庭走向后独生子女家庭——“全面二孩”政策与中国家庭模式的变化[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v.35;No.183, 53-59.
[4]张兴月.鼓励按政策生育二孩的配套政策体系思考[J].西北人口,2018, v.39;No.183,85-88
[5]陳新雨;赵艳;殷连敏;孔静萍;柴佳雪.社会工作介入二孩引发的家庭矛盾研究[J].时代农机,2018,v.45;No.310,171.
作者简介
刘佳(1997—),女,汉族,山东聊城,硕士研究生,南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主要是妇女儿童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