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二五”之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结构亟需转型、产业结构亟需升级,党和国家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将其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出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决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供需关系理论、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以及商品二因素理论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重大原创性理论贡献,以此入手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今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需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进程,经过长期的艰辛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供需关系理论、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劳动二重性理论和商品二因素理论等为我國做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以及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为转变经济结构、改变发展方式、更好推进经济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2015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我国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低质量的供给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中高端需求,经济发展需要以高质量供给为主,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侧改革和结构性改革密切结合,不仅注重供给,而且更加注重结构一端,调整产业结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强调在扩大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二是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是“三去一降一补”,即“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2]。三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的需求;四是提高供给质量以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强调更好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用好“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从根本上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转变升级,实现我国发展方式的变革。供给结构和供给质量的提高与优化、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实现,最终实现我国经济的稳定向好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契合性
(一)供需关系理论说明了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实质
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实质是低端供给无法满足高端需求,导致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大量库存积压,但消费侧所急需的高端产品欠缺。供给与需求其实是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商品经济的基本关系是供需关系,所以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首先从整个经济社会中的基础“细胞”——商品入手开始研究,这是因为财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就表现为商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4]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因此,供需关系本身就包含在商品之中。供给侧即经济社会的生产,主导着经济社会,商品的生产是由供给一端决定的,给方的劳动者所付出的劳动量决定了商品的价值。
经济进入新常态以来,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愈加凸显,低端供给无法满足中高端需求,所以我国急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表明供给侧与需求侧互不可缺
总的来说,生产可以理解为供给侧,消费可以理解为需求侧,生产与消费关系理论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表面上看,生产与消费相互对立,但是生产与消费是互为一体的,消费行为无法被生产行为完全取代,生产行为也无法完全转化为消费行为,最优的状态是两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马克思指出:“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但是,没有消费,也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5]生产是消费的起点,消费是生产的终点。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6]马克思指出:“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而消费则把需要再生产出来。”[5]生产没有以消费为终点和目的就是导致当前我国供给侧与需求侧不平衡问题的本质原因。因此,侧重供给即生产来深化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中之重。,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5]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注重供给侧,又重视结构调整,统筹推进供给与需求,利用需求侧高质量、高水平的产品标准促进供给侧结构迈向高端水平。
(三)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重点
马克思指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7]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这就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是密不可分的,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而提升供给产品的使用价值和内在价值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重点,所以,劳动二重性必然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重点,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注重调整供给结构。在以往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长期依靠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的大量消耗,即基础生产要素的投入,来促进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改变这种粗犷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来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长足动力。所以,必须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瞄准国内外高端供给,努力探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提升供给产品的价值,以更好满足国内外的高端需求。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复兴,离不开高新技术和高素质人才,由此看来更需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淘汰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长足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落实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N].人民日报,2015-11-11.
[2]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N/OL].新华网. 2016-01-26[2016-01-26].
[3]任红梅.马克思供给需求理论视角下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西北大学,2018.
[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1.
[6]林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D].江苏大学,2019.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1.
作者简介
祝金硕(1995-),女,汉,山东菏泽,硕士,中共湖北省委党校,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