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落后、被殖民的旧中国,发展为当代世界强国,这种转变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无疑是用唯物史观率先改造自己思想后从而对于中国社会发展有了正确认识,中国建设发展的伟大成功无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传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党;传播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20年8月上海发起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是以唯物史观为主,并且围绕着中国共产党创建所需要的理论所展开。
就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关于唯物史观的传播研究来看,李达、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做出了主要贡献。
一、李达与唯物史观传播
李达作为中国共产党创立者之一,许多理论活动与唯物史观传播相关联。
李达主编《共产党》月刊,该刊物先后发表六期,但其发表了《第三国际党(即国际共产党)大会的缘起》、《我们为甚么主张共产主义》、《夺取政权》和《我们要怎么样干社会革命》等文章。这些著作不仅介绍了诸如俄国十月革命等社会主义性质革命的胜利,用唯物史观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想,还为建党思想理论打下了基础。
就唯物史观的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来看,李达在《共产党》月刊5号上指出“我们共产党在中国有二大使命:一是经济的使命,一是政治的使命。”这里其就提出了改造旧的经济制度的方法就是社会主义改造,批判了资本主义的错误道路。
就唯物史观的观点“人民群众与社会历史”来看,李达在《劳工神圣颂》中写道“单单一个人是神的时代过去了。现在是劳工神圣的时代了”“劳动者是万物的创造主”此时,虽然人民一词的范畴局限于工人,但毫无疑问的是他已经实现了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的主体”这一伟大命题。
其翻译的著作《唯物史观解说》在1921上海出版,在中国影响巨大。李达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去解说唯物史观的内容,说明了唯物史观和一般唯物论的区别。例如“劳动技术,劳动器具,生产力,均是社会的根底。这是此大而且杂的社会组织赖以生存的根本基础。”
除此之外,其在“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生产力与社会关系”“思想与阶级斗争关系”等思想传播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李大钊与唯物史观传播
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讲授“唯物史观”、“史学要论”等课程。也正因此,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尤其是历史唯物主义成为了一种必然。
为教授相关课程,李大钊撰述了大量讲义,其中与唯物史观相关的代表就有《唯物史观讲义》、《史学思想史讲义》、《史学要论》等。李大钊强调了新旧历史观的对立,强调了唯物史观的重要意义,他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纵以观之,则为历史,横以观之,则为社会”。他并不是笼统的范畴上叙述新旧历史观的内容,更加突出其两者之间的对立性。
就“经济与社会现象关系”,李大钊在《唯物史观讲义》中引用中国古代“刻石记号、形象文字、结绳记事”等原始文化现象来说明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在他看来,无论是原始人的“秩序观”,或“记号多为园形”,亦或君王“偏爱黄色”,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反映。“秩序观”下的崇拜风雨雷电,是原始社会低下社会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哪怕“偏爱黄色”也是封建王朝人对于“火”认识加深和“农作物”重视的反映,并不存在什么奥妙,归结到底就是社会经济状况的一种反映。
三、陈独秀与唯物史观传播
陈独秀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及早期领袖,撰述了宣传唯物史观的论文,为唯物史观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在《新青年》杂志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1920年9月《谈政治》中提到“利用政治、法律等机关,把那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然后才可望将财产私有、工银劳动等制度废去,将过于不平等的经济制度废去”陈独秀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防止资产阶级阴谋活动的必然方法,也是惩治犯罪的制度保障。
其认为《共产党宣言》的精华就是根据唯物史观说明阶级斗争的必然性,这关于两个方面:其一是过去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近代有产者与无产者乃是“新的对抗,新的斗争”,其二是“阶级之成立和争斗崩坏都是经济发展之必然结果”。
另外,陈独秀在《新青年》杂志9卷2号发表《马克思学说》。其认为,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是其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剖析后得到的革命理论,在他看来是“经济的历史观察”或“唯物的历史观察”。
他的观点“马克思社会主义所以称为科学不是空想的,正因为他能以唯物史观的见解,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和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所以成立所以发达所以崩坏,都是经济发展之自然结果,是能够在客观上说明必然的因果,不是在主观上主张当然的理想,这是马克思社会主义和别家空想的社会主义不同之要点”至此,唯物史观已经成为区分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要点。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的这段时间传播,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广是前所未有的,并迅速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其传播最大的直接贡献就是培育了一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后来的优秀中国共产党人,也正因此,中国革命的道路更加清晰,中国命运注定改变。
参考文献
[1]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
[2]李达文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3]陳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新青年简体横排版(第二卷)[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全涛,1994-,男,土家族,湖南人,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2021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320022143001)资助,本文系此项目最终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