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经济进入了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高质量发展的文献基础上,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指标体系的构建、测度方法以及影响因等方面展开分析,进而对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字: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测度方法;影响因素;实现路径
我国经济发展已由注重“快”转向对“质”的需求上(秦放鸣等,2020),高质量发展作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动选择,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
国内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定义,学术界尚未统一,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研究:
一是根据转变方式来解析,高质量发展表现为产业结构由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产品结构由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产品为主向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产品为主转变;经济效益由高成本、低效益向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向转变;生态环境由高排放和污染向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转变(杨永春等,2020)。
二是从新发展理念下的主要矛盾来解释,高质量发展是指能够很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真实需要的经济发展方式、结构和动力状态(金碚,2018)的美好生活期望的发展,同时也是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发展,在为人民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的基本需要的同时,也要保障公平正义,从而为人的自我实现创造社会环境和基本条件(赵剑波等,2019);
三是从可持续发展方面来解释,推动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在寻求经济增长的同时,还要兼顾环境、社会和可持续发展,从而用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社会福利(肖周燕,2019)。
总之,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实现数量与质量的协调统一,不只是简单追求数量和规模上扩张,而是要在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福利分配改善、环境代价降低等质量方面也有充分体现,是涉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的多维度概念(马茹等,2019),具体体现为:经济运行平稳,资源配置效率高;技术水平不断升级;工农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高;现代化诸方面的均衡发展;补齐制约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突出短板;更加公平的成果分享;国土空间上的均衡发展;绿色可持续的发展(张军扩,2019)。
二、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关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一是构建单一指标。用经济全要素生产率(王群勇,2018)、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余泳泽,2019)劳动生产率(陈诗一和陈登科,2018)等单一指标度量高质量发展水平。虽然这种指标体系构建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往往只能反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的某一个方面,容易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缺乏说服力。
二是构建多维度综合性指标体系。不少学者主要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相应的指标体系(李梦欣和任保平,2019;方大春和马为彪,2019;吴志军和梁晴,2020)。然而对于高质量发展指标的构建不仅仅局限于新发展理念提出的5个维度,还有不少学者从对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和外延的界定的角度出发来构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魏敏、李书昊(2018)将高质量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划分为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高效、区域协调共享、市场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经济增长稳定、产品服务优质、经济成果惠民和生态文明建设10个方面。苏永伟、陈池波(2019)构建了动能轉换、结构优化、质量效益提升、民生改善、绿色低碳和风险防控6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胡晨沛、吕政(2020)在国内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的基础上,构建了由经济实力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6个部分共30个指标构成的国际可比的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这类从高质量发展的不同方面出发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相对而言更加具体、有针对性,也更加科学。
三、高质量发展的测度方法研究
目前,国内较多研究通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定量方法进行量化分析。李梦欣、任保平(2019)选择层次分析法进行主观赋权和BP神经网络进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评价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状态和特征。王伟(2020)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功效系数法(ECM)对我国31个省份2017年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进行了测度,分析其在各维度的发展水平、发展质量及空间分布规律。
韩君、杜文豪和吴俊珺(2021)运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7年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及其在绿色发展、经济发展、社会民生、文化建设、生态安全子系统的表现,并分析空间分布规律。陈景华、陈姚和陈敏敏(2020)利用熵权法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异及来源,最后运用Kernel密度估计刻画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布动态及演进趋势。
吕承超、崔悦(2020)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确定各指标权重进行评价分析,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时空β收敛对我国1997~2017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韩永辉、韦东明(2021)则运用较传统主成分分析法更能构建准确全面、系统科学、可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的全局主成分分析模型研究了我国各省份高质量发展的动态趋势、发展指数排名及其变化。
四、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在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和对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算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展开了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袁晓玲、李彩娟和李朝鹏认为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方式、生态环境、资源效率、城市化与人力资本和创新六个方面是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力量。赵儒煜、常忠利(2020)认为我国高质量发展主要依赖于经济规模、城市化水平、消费水平、投资水平、政府干预以及外资利用水平,而污染问题仍是其制约各地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有学者具体围绕某一个因素具体探讨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如郭晗、任保平(2019)认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人才培养,有助于高质量发展;石华平等(2020)通过相关实证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对高质量发展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张俊山(2019)认为社会生产关系直接影响高质量发展。
五、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是创新引领。在新时代背景下,坚持创新引领对我国早日实現现代化、增加国家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孙亚南,2019)。在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供给、要素、产业、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资源环境得到协调发展,社会公平得以促进,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相互协调均衡发展,从而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孙祁祥,2020)。
二是新经济驱动。大力发展新经济是由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所决定,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推动旧动能转换为新动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师博,2018)。新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理在于新经济能够提高产业的基础能力、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最终形成高质量的增长点,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任保平等,2020)。
三是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使我国经济外向型与内向型质量得以提升,在此基础上兼顾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并发挥其主导作用,促进高质量发展(张永恒,2019)。
四是消费拉动。“消费是最终需求,既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消费的拉动与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动力机制转变和实现绿色发展,从而推动高质量发展(陈冲等,2019)。
五是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生态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不可跨越的红线,生态环境保护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环境保护通过增强绿色发展、目标导向、空间管控、环境政策、防治攻坚、督查执法等驱动力,推动加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进程(李新等,2018)。
六、总结
通过对近年来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指标体系构建、测度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的有关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从而得出可以通过创新引领、新经济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支撑、消费拉动、生态环境保护助力等路径来实现高质量发展。虽然现有研究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对于指标体系构建不够权威且争议较大,存在缺乏顶层设计、指标不可计量、不能较好体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指标数据测算的歧异较大等现实问题;第二,缺乏对高质量发展的众多因素的横纵向比较,其次对于单个影响因素的具体深入地分析过少;最后对不同经济体国家的高质量发展的因素进行对比有很大的研究空间,而学者少有涉足;第三,目前对于高质量发展的研究更多基于宏观层面而缺乏对微观和中观层面的研究,有较大的研究空间需要被开发。
参考文献
[1]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04): 5-18.
[2]赵剑波,史丹,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40(11):15-31.
[3]肖周燕.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动因分析——基于经济和社会发展视角[J].软科学,2019(3):1-5.
[4]马茹,罗晖,王宏伟等.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测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9(07):60-67.
[5]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35(07):1-7.
[6]余泳泽,杨晓章,张少辉.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时空转换特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9,36(06):3-21.
[7]陈诗一,陈登科.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2018,53(2):20-34.
[8]李梦欣,任保平.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19(05):26-40.
[9]方大春,马为彪.中国省际高质量发展的测度及时空特征[J].区域经济评论,2019(02):61-70.
[10]魏敏,李书昊.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测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35(11):3-20.
[11]李梦欣,任保平.新时代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综合评价及其路径选择[J].财经科学,2019(05):26-40.
[12]韩永辉,韦东明.中国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研究[J].财贸研究,2021,32 (01):26-37.
[13]师博,张冰瑶.新时代、新动能、新经济——当前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解析[J].上海经济研究,2018(05):25-33.
[14]任保平,李佩.以新经济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02):113-124.
作者简介
冯婷(1998.11-);女;汉族;四川广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