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娟
【摘要】大思政格局下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努力挖掘其思政元素,使这些非思政课程也具有思政教育功能。笔者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三个层面,给出了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 会计专业 路径
高校一直以来都比较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中,努力探索如何挖掘非思政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这些课程也具有思政教育功能,构建大思政格局。
一、课程思政的提出及概念界定
课程思政就是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到各门非思政课程中,旨在通过各门非思政课程教学,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积极的影响。
党的十六大报告曾明确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2004年开始,国家先后颁布了系列相关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
目前课程思政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从2005年至2009年的学科德育阶段。2005年,上海市首先以课程改革为抓手启动“两纲”教育,积极推动“学科德育”改革,要求在每门课程中都融入德育教育内容。二是从2010年至2013年的顶层设计阶段,将德育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架构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体系内容。三是2014年至今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转变及改革阶段,“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国家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明确了改革方向。
二、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实现立德树人的一种教育。教育要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注重对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进行积极引导。
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在于要使学生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把握历史和时代的发展方向,把握社会的主流和现象的本质,养成科学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帮助学生构筑牢固的思想防线。《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指导纲要提出从三个层面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一是公共基础课层面,重点建设一批思政课程,打造一批体育、美育类课程,力求“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二是专业教育课程层面,结合专业特色和优势,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多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三是实践类课程层面。专业实验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敢闯会创”,培养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社会实践类课程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了解国情民情,锤炼学生意志品质。
三、课程思政融入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
(一)教师层面
教师是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教师既要对专业溯源,熟知专业历史,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爱与尊重、公正、自信、担当等品质,对教学工作有自己的理解和热情,能感染学生,能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能把育人变成一种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1.教师自身必须德行完善
《教学勇气》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能让学生“未来幸福”, 这也是学生获得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养的终极目标。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具有生命成长性特征,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更多的体现为精神引领,教师职业必须具有道德属性,教师自身必须是德行完善的个体,必须具备“教学行为是自身德行的展现”意识。
2.教师要有强烈的思政意识
教师要具备育人的自觉性,要认识到教学是一种德性活动,在整个教学的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过程中,要摒弃傲慢与偏见,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德育规律,摒弃专业知识与思政知识的简单叠加,深度挖掘专业内容的道德性。
(二)教学内容层面
紧紧围绕会计专业课程特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
1.深入挖掘专业知识点的思政元素
专业知识离不开生活,很多专业知识点都可以从多角度挖掘出思政元素。例如,在会计教学中,诚信元素贯穿课程教学始终;讲解谨慎性原则时,可以挖掘耐心、细心、严谨的工作态度元素;在统计教学中,讲解时间数列时,可以结合我国历年GDP数据的发展变化,尤其是近年来的快速发展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等等。
2.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生活中处处有哲学,专业的发展亦离不开哲学。例如,在讲解会计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时,就可以站在哲学的高度来分析,会计等式的推导过程是动态与静态会计要素巧妙结合的过程,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充分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复式记账法通过记录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强调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同时也揭示了经济现象内部及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辩证关系,等等。
3.用专业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很多社会熱点问题都可以从多个专业角度进行分析。例如,从2012年11月到2020年11月,历时9年时间,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在讲授统计课程之前,可以先拿出我国脱贫攻坚大数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指标、数据的计算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用专业大师的经历引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各行各业都有大师、大家,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前辈。例如,在讲会计相关课程时,可以结合“会计之父”潘序伦的事迹、会计专家顾准自觉成才的事迹等,激励学生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努力做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三)教学评价层面
1.显性的课程学习评价
显性的课程学习评价通过相关专业课程的考核来实现。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进行课程考核时,考核内容可以加入思政元素,可以是融入了思政元素的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专业设计项目等。
2.隐性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更多地体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需要构建一个评价指标体系,从多维度、多角度进行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主体应当涵盖社会(主要评价社会影响)、企业、学校、老师和学生(学生自我评价和其他学生评价),评价内容可包括学习态度(老师评价)、工作表现(企业、老师评价),工作态度(企业、学校、老师、学生均可评价)、团队精神(企业、学校、老师、学生均可评价)、敬业精神(企业、学校、老师评价)、心理状态(学校、老师评价)、精神状态(企业、学校、老师评价)、身体素质(学校、老师评价),等等。评价方式要直接评价和间接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