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组曲》中怪诞历史的书写

2021-11-10 05:55李香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批判虚构历史

摘要:《德国组曲》是德国作家赫尔伯特·罗森朵夫继《废墟制造大师》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小说把历史史实和诗学幻想融合在一起,讲述了一段怪诞的德国史。本文在简要界定怪诞概念的基础上,解读了怪诞历史在小说中的主要表现形式,并挖掘潜藏在怪诞之后的内涵和意义。

关键词:怪诞;虚构;历史;批判

《德国组曲》(Deutsche Suite)是德国作家赫尔伯特·罗森朵夫(Herbert Rosendorfer,1934-2012)于1972年发表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该小说延续了作家一贯的怪诞风格,将历史史实和诗学幻想交织在一起,构建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作家用幽默、讽刺的笔调再现了1931年至1963年的德国史,即纳粹上台、二战、联邦德国这三个阶段的历史。小说一经发表,就赢得德国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明镜》杂志曾对该小说做过专题报道,高度赞赏罗森朵夫超凡的想象力和风趣幽默的才能。“继《废墟制造大师》后,罗森朵夫的第二部小说《德国组曲》再次展现了作家高超的游戏本能,但同时能感受到,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念头才有了这部不入俗套的历史小说。”

《德国组曲》由一位全知型的叙述者展开,分成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讲述了赫尔曼弗里德·施内莫泽的一生;第二条主线的主角则是哈布斯堡王朝王位继承者,即奥托二世。两条主线平行发展,最终交织在一起,并同时走向毁灭。在这两条主线下引出了一个庞大的人物关系网:既有重量级历史人物,如希特勒、戈林、戈培尔、兴登堡、鲁登道夫以及王室成员鲁普雷希特国王、卢伊特波尔德等;又有虚构人物,如王室成员施内莫泽、奥拓二世、银行家冯·施佩克汉公爵、英格里德·格希小姐等等。作者巧妙构思,把这些历史的、虚构的人物交融在一起,向读者讲述了一段独特的、一段怪诞的德国史。

一、怪诞历史——虚构文本与历史文本的融通

“怪诞”一词源自15世纪末的意大利语,用来描述一些雕刻在地下洞穴中的壁画。这些壁画比较奇特,它并不摹拟我们现实世界中的动物、植物或者人物,而是把一些元素违背常理地拼凑、杂糅在一起,比如把植物、动物、人类和神话人物结合在一起,拼接成一些奇形怪状的形象。因此,怪诞原本就是来界定那些具有异质性的,把不同元素杂糅在一起的绘画作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怪诞这一概念的界定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其最初的异质性、杂糅性到今天还是被国内外学者所认可。本文中的怪诞历史一方面是指《德国组曲》中虚中有实(史),实中有虚,虚构和历史的融合;另一方面则是作者杂糅了历史、传记、野史等材料,扩展和丰富了写作素材。

小说既能让读者强烈感受到其作品的虚构性,却又处处埋伏着真实的历史事件。作者巧妙地把虚构和现实杂糅在一起,以虚构的人物为引子,来完成他真实的写作意图。与小说标题相互文,小说的开篇部分为序曲,主要介绍了小说主人公施内莫泽离奇的出生。1931年的一个狂欢节之夜,巴伐利亚国王的侄女,尤迪特公主,阴差阳错地与一只大猩猩发生了关系,不久还怀了身孕。为了掩盖此事,王室和教会最终决定为这即将出生的小孩找一个名义上的父亲。他们把目标锁定在画家施特芬·施内莫泽身上。“施特芬·施内莫泽......来自伦里斯,是一位相当没有才气的画家。他比较的懒——对一个没有才气的画家来说,这是一笔不错的交易;而且他也没有任何的抱负。他已经准备与公主结婚,以获得每月一笔金额可观的报酬,此外他甚至想从这次婚姻中获取某些权力。”这位虚构画家的生活轨迹不禁让人联想起了希特勒上台前那段并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奋斗”史。希特勒曾经有个画家梦,立志潜心学习绘画,研究德国艺术。但两度被维也纳艺术学院拒绝,被迫在维也纳街头行乞,以卖画为生。

小说也不乏对历史事件的叙述,比如希特勒正式就任德国总理,纳粹党人参加鲁登道夫的葬礼,纳粹啤酒馆事件等等。但作者并不是简单的记载历史事件,而是巧妙构思,使历史和虚构浑为一体。希特勒上台后颁布《保护德国人民法》,并根据臭名昭著的《魏玛宪法》第48条废除了宪法赋予的最重要的基本权利。小说紧接着就是鲁普雷希特国王对此的反应。“‘只有打字机才能写得这么快。’鲁普雷希特国王满腹牢骚,‘不知怎么地,这些擦屎的纸被写成这样了,或者希特勒像分泌粘液一样编出这些的?’”国家立法、宪法和擦屎的纸、分泌粘液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此处却相互呼应,道出了纳粹分子邪恶、猥琐、卑贱的本质。 1937年12月20日,鲁登道夫在巴伐利亚的图青逝死。在这真实的历史事件下,引出了历史人物戈林、王太子卢伊特波尔德和虚构人物银行家冯·施佩克汉公爵。他们分别代表了纳粹、王室家族和财阀的利益。葬礼上,“他(公爵)抓住王太子和戈林的手,对着两人窃窃私语了一番。戈林的脸越来越红,他那张肥肥的娃娃脸突然做了一个少女般的鬼脸。王太子的脸也越来越长,但从他的表情看出,无人能比得上公爵的猥琐和下流。”之后,公爵还分别把两人送到了车上,“戈林拍拍了公爵的肩膀。”历史事件中插入文学叙事,历史人物和虚构人物交织在一起,完美再现了三方势力一拍即合、相互勾结、狼狈为奸,共同密谋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最后,历史、传闻和野史的杂糅主要体现在希特勒这一人物塑造上。1945年4月,苏联红军攻陷柏林,纳粹元首希特勒跟他的情妇爱娃·布劳恩一起自杀身亡。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社会上对希特勒的出生、死亡、甚至性别存在着诸多猜测和传闻。有人怀疑,希特勒并没有死,而是在苏军进入柏林之前就逃跑了。也有传闻希特勒并非须眉丈夫,应是裙带女子。小说中,对希特勒的刻画既保留历史的元素,又有合情合理的传闻和野史。作者的成功之处就是处处设下伏笔,将现实和虚构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读者难分真假。“人们也听说了总理府的公园内有两具被焚烧的尸体和一只牧羊犬......但是谁也没有亲眼看到,希特勒是怎么自杀或者毒死自己的。”在这前提下,作者在小说中埋下多处伏笔,最终谜底终于揭开,真相开始浮现。“马克思女士站了起来,举起右臂,左手横放在肚子前,脸稍微向后倾,眼睛向上方转动:‘万岁!’这时,一束卷发落在了她的额头上。”原来,希特勒一直在欺骗世人,他(她)是女的。因此在蘇军攻克柏林之时,他(她)摘下了小胡子,轻而易举地逃走。之后还嫁给了瑞士驻柏林大使馆的秘书,以马克思夫人的身份活跃在公爵周围,准备随时反攻。这一事实的证人就是希特勒的私人医生,富克斯医生。他曾拉低过希特勒的裤子,看到过一切。

二、怪诞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怪诞凭借扭曲、夸张、变形等手法、展现一个已经支离破碎、分崩离析的世界。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小说更加形象、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30年。在某种意义上,小说的这段怪诞史比历史更真实,更让人看清人的本性,社会的异化。银行家冯·施佩克汉就是一个被金钱极度异化的典型代表。他从不自己订阅报纸,而是借司机的报纸来看。参加完鲁登道夫的葬礼后,公爵返回到车上,发现左脚的雨鞋丢了。当时下着大雨,他毫不迟疑地叫上司机一起下车去墓地寻找。最后,他终于一只破旧的、足足大了一码的右脚鞋。他二话不说地穿上这只并不合适的鞋,满意地离开了。他允许妻子跟别的男人有暧昧,其原因就是为了省去给妻子买礼物的钱。他沉迷于财富、金钱之中,丧失了基本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他“无所畏惧”,只知积累财富,真正成了金钱的奴隶。

杨森(Wolfgang Jansen)在《启蒙运动后期德语文学中的怪诞》一书中认为怪诞“是社会批判最尖锐的表现方式。”主人公施内莫泽是公主和大猩猩交媾后的所生的儿子。这种有悖伦理,突破人类道德、伦理底线的行为谴责了王室家族的肮脏、丑陋。而奥托国王更是加剧了对王室家族的讽刺。他从小就比一般小孩高大很多,而且随时有长高的爆发力。因此,他不随意外出,以免惊吓他人。在他加冕为国王之日,他已是身高2.5米,体重超过200公斤的巨人。此外,小说讽刺和批判了纳粹的虚伪、卑劣、凶残、丧失人性的本质。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之时,纳粹在德国还并没有多大的影响力。“那时,站在那里的只有4个纳粹分子:希特勒、弗利克、戈林和戈培尔,其他都是无党派人员,此外还有那时还属于国家人民党的胡根贝格以及钢盔党的色尔特。紧接着,纳粹立即在国家立法、宪法方面点燃了大规模的炮火。”希特勒一夺取政权后,立即露出了狼人之心,通过手中的权利将非法行径和制度披上合法的外衣。最后,小说也批判教会的虚伪、与王室狼狈为奸的行径。红衣主教知道公主的不堪之事之后,反而与王室密谋隐瞒此事,并以教会的名义洗礼了这个人兽交配的小孩。

三、结语

罗森朵夫在其自传中就说道他对现实的态度,认为“被描述的事件往往比事件本身还要好。被描述的真实比纯粹的现实更为真实。”现实不等同于真实。他进行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借助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撕掉现实世界里虚伪的外衣,再现另一种真实,“一种绝对的真实,一种超越的真实”。对作者来说,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就是怪诞。怪诞将事物反常化,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好奇心,更能揭示事件的本质。《德国组曲》中,作者将历史反常化,把历史和文学杂糅在一起,真实、形象地再现了那段黑暗的德国史。

参考文献:

[1]Rosendorfer,Herbert:Deutsche Suite.Zürich:Diogenes Verlag AG,1979.

[2]Jansen,Wolfgang:Das Groteske in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der Spätaufklärung.Ein Versuch über das Erzählwerk Johann Carl Wezels.Bonn: Bouvier 1980.

[3]菲利普·汤姆森:《论怪诞》,孙乃修译,北京:昆仑出版社,1992年。

作者简介:

李香 女  1982.01  漢族  浙江绍兴   研究生  副教授  研究方向:德语文学。

猜你喜欢
批判虚构历史
虚构
虚构的钥匙
虚构
冲破单向度的枷锁
用“批判”的思维解读语篇的光辉
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价值探讨
新历史
在批判中寻求解放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