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赵紫荆 许伊诺 张晓 杨佳奇
摘要:随着对本土心理学研究的重视,研究者逐渐关注到了中国文化情境中特有的中庸思维,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目前关于中庸思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管理领域,中庸思维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主要对中庸思维和工作倦怠的定义、测量方法及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并提出了提升工作倦怠的方法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中庸思维;工作倦怠;相关研究
一、中庸思维
“中庸”一词出自《论语·雍也》,其基本精神是“执两端而允中”,强调恰如其分地寻找平衡以实现整体和谐,这种思想一直以来都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1]。由于对本土心理学研究的重视使得中庸思维成为研究热点[2]。
关于中庸思维的社会心理学认识,最早由张德胜提出,他们认为,中庸思维是一种元认知的实践思维体系[3]。该体系包含个体对我们日常生活场景的理解、选择并执行行动方案、预期并评估行动后果以及事后反省与修正[4]。吴佳辉和林以正将中庸思维定义为“由多个角度来思考同一件事情,在详细地考虑不同看法之后,选择可以顾全自我与大局的行为方式”,即当个体运用中庸思维来考虑事情时会仔细考虑该事件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之后再慎重地做出选择,并付诸行动[5]。
1.2 中庸思维的相关研究
关于中庸思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管理领域[1-2,6]。如吴士健等人研究结果发现中庸思维能够正向影响员工的创造力,知识隐藏具有部分中介作用[2]。
目前关于中庸思维的心理学研究还比较零散,主要包括心理健康[7-8]、人际冲突[9]、家庭功能等方面[4]。综合来说,这些研究发现,中庸思维有助于保持情绪平和,能够根据环境灵活适应,与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
二、工作倦怠
2.1工作倦怠的定义
Freudenberger于1974年最先使用了工作倦怠(job burnout,或译为职业倦怠)一词,主要用于描述助人行业的工作人员,由于长期面临情感、家庭与人际压力,而造成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反应[10]。目前的实证研究中普遍采用Maslach和Jackson提出的工作倦怠概念,他认为工作倦怠包含三个成分: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以及个人成就感降低[11]。
2.2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
相对国外而言,我国对工作倦怠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大致包括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特征、工作特征、组织特征、工作满意度及员工心理健康等方面[12],主要为性格特质因素和情境因素。如钟妮和凌辉采用大五人格簡式量表,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的研究发现,神经质与工作倦怠正相关,而外倾性、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与工作倦怠均呈负相关[13]。刘思浚等人对南京市7所高校的教师进行研究发现,教师的工作压力越大,其倦怠水平越高[14]。
三、中庸思维与工作倦怠的相关研究
中庸是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核心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情绪情感的体验。研究者认为,中庸心理干预对患者具有显著的影响[15],通过对抑郁症患者进行中庸心理干预,结果发现中庸思维水平越高,个体体验到的整合情绪与积极情感就越多,有助于排解负性思想与消极情绪,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16-17]。
曾维希、郭侃和李媛对健康被试的研究发现,中庸思维与情绪调节具有高相关性,在认知重评影响情绪调节的过程中,中庸思维具有中介作用,这说明中庸思维作为自我认知调节的一部分,会对情绪调节产生有利影响[18]。刘灿辉认为,个体某些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容易使个体对工作产生不适当的情绪,导致工作倦怠。中庸思维作为一种旨在达到内心与外物相互和谐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下,员工会适当地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避免出现成就感低落;同时他们会注意与他人的相处方式,因此也会较少出现情绪衰竭,从而降低工作倦怠的程度[19]。如胡婉丽研究了中庸文化取向下组织成员的创新意愿与工作倦怠,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相关,在中庸文化背景下,组织成员创新意愿更高,更少产生工作倦怠,即中庸文化负向预测个体的工作倦怠[20]。Chou等人引入中庸思维对员工的情绪衰竭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中庸信念会减弱相关压力或威胁事件对情绪衰竭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性作用[21]。
四、总结与展望
综上,中庸思维与工作倦怠相关密切,值得进一步探究。如针对焦点群体进行研究,如医生群体,他们工作强度高、压力大,时常需要处理医患关系,因此该群体可能是未来干预研究的重要群体。目前关于中庸思维和工作倦怠的研究仅为相关或一元回归分析,未深入到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因此,未来研究可引入多个相关变量对中庸思维和工作倦怠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究,了解中庸思维究竟是如何以及怎样对工作倦怠产生影响的。目前研究尚处于理论阶段,未来可以更新研究范式、使用更多先进的实验仪器,从更多角度去研究两者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尤成德, 官碧剑. 中庸思维视角下的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20, 36(3):37-41.
[2] 吴士健, 孙专专, 权英. 中庸思维对知识隐藏与员工创造力的影响机制研究[J]. 管理学报, 2020, 17(4):527-535.
[3] 张德胜, 金耀基, 陈海文, et al. 论中庸理性: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沟通理性之外[J]. 社会学研究, 2001, 16(2):33-48.
[4] 朱校霖. 中庸的再认识:从概念表征到性向测度[D]. 曲阜师范大学, 2015.
[5] 吴佳辉, 林以正. 中庸思维量表的编制[J]. 本土心理学研究, 2005(24):247-300.
[6] 刘巧虹. 领导者中庸思维对沟通满意度的影响[J]. 领导科学, 2016, 29:50-52.
[7] 彭文会, 黄希庭. 基于中庸-和谐的人际幸福感[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41(2):73-79.
[8] 吴佳辉. 中庸让我生活得更好——中庸思维对生活满意度之影响[C]// 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6.
[9] 刘俊. 大学生中庸思维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
[10] 李鹏. 中小学教师情绪劳动,工作压力,中庸思维,工作倦怠的关系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 2017.
[11] Maslach C, Jackson S E. The measurement of experienced burnout[J].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981, 2(2):99-113.
[12] 马潇潇. 新生代员工工作倦怠与离职倾向关系研究[D]. 辽宁大学, 2019.
[13] 钟妮, 凌辉. 中小学教师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3):525-529.
[14] 刘思浚, 赵慧, 王天宇,等. 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和心理资本对工作倦怠的影响[J]. 中国职业医学, 2020(3).
[15] 高瞻, 李炳洁, 唐淦琦, 等. 中庸核心价值对抑郁严重度的影响[J]. 中国民康医学, 2013, 25(15):4-7.
[16] 郭轶, 李雪晶, 黄新英, 等. 抑郁症患者应对效能在中庸思维和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J]. 四川精神卫生, 2016, 29(1):23-25.
[17] 郭轶, 李雪晶, 钟婵,等. 抑郁症患者中庸思维、反应方式和情绪的关系[J].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6, 16(2).
[18]曾维希, 郭侃, 李媛. 认知重评如何调节情绪:中庸思维的中介作用[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91-94.
[19] 刘灿辉. 工作倦怠研究述评[J]. 企业导报, 2016, (11):171-172.
[20] 胡婉丽. 中庸文化取向下的组织成员创新意愿与工作倦怠关系研究[C]// 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21] Chou L F, Chu C C, Yeh H C, et al. Work stress and employee well‐being: The critical role of Zhong‐Yong[J].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14, 17(2):115-127.
基金項目:天津师范大学校青年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43-135202WU1713.
作者简介:
李鹏(1990- ),男,汉族,天津人,心理学部研究生办公室副主任,教育学硕士,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方向:教师发展与心理健康。
赵紫荆(1997- ),女,汉族,湖北荆州人,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硕士,理学学士,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方向:疼痛与共情。
许伊诺(1996- ),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硕士,理学学士,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方向:阅读与眼动。
张晓(1997- ),女,汉族,山东聊城人,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硕士,理学学士,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方向:持续性注意。
杨佳奇(1997- ),女,汉族,河北沧州人,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硕士,理学学士,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方向:时间注意与空间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