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理性主义教育是在理性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受到地理环境、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影响,主要的特征表現为:重认知和知识;轻情感和经验。在理性主义教育发展过程中,学生的理性大都是在损害感性和非理性素质的情况下得到强化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理性教育的特点与局限性。
关键词:理性主义;哲学基础;社会基础;特点;局限性
一、古希腊理性主义教育的哲学基础
在西方哲学史上对理性的理解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从认识论意义上说的,理性是指人们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抽象思维形式和思维能力。如唯理论哲学和康德、黑格尔哲学就是在这种含义上使用理性的。二是从人性论意义上说的,理性是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所支配的人的理智的、合理的、自觉的和合乎逻辑的能力和存在属性。如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就是在这种含义上使用理性的。
早在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就表达了此种思想,他倡导通过数学实现灵魂不灭、灵魂轮回、灵魂净化,认为真正的教育和学习是不掺杂功利主义的,古希腊三哲深受其思想的影响。
苏格拉底认为人的自由发展在于追求“善”,善可以分为外在的善、身体的善和精神的善,其中最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善(包括理性和美德)。基于此他提出“认识你自己”的重要论断,通过反思和追问,认识到自己的天赋水平和局限性,选择合适的人生理想和职业。
柏拉图进一步发展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他认为从感性的个别的事物中不能得到真知,只有具备理性思维和认识共相,才能达到对真理的把握。而且,我认为在灵魂净化和追求理性的方式上与苏格拉底有很大的不同:苏格拉底倾向于理性是后天努力的结果,而柏拉图把理性(思维、共相)看作是灵魂先天具有的东西,人出生后通过接触感性事物,重新“回忆”起已被遗忘的知识。在《理想国》中,四艺作为主要课程发展理性,其中哲学王作为最高的教育目的,便是最高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他在政治学中写道“只有那些不会使学习者变得机械呆板的知识才能够进入教育的领域”。可见教育不能被机械的教学和繁琐的知识束缚,要着重发展人的理性、情感和能力,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真正关心自由教育本身的价值。在他看来,自然科学、数学、逻辑学、音乐等是自由学科,尤其注重音乐的教育作用,他也首次根据人的年龄特点划分教育阶段,在合适的年龄接受合适的教育,给与教育更多的灵活性。
可见,古希腊的自由教育思想关键在于和谐发展,在于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和自由。“自由”体现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理想、教育方法的多样性,实现灵魂的自由根本上取决于思辨和追求真理。从哲学史上看,重视理性可以说具有悠久的传统。
二、古希腊理性主义教育的社会基础
(一)海洋性特征:理性滋生的土壤
古希腊理性的产生离不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古希腊所处的地理位置,使得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需要从事海上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需要既是被动的亦是主动的。一方面,古希腊人生活在希腊半岛和爱琴海地区,在地域上临近海洋,海洋面积占主导地位。同时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东部的交通要道,港口众多。古希腊境内多山,缺乏河流和平原,土壤贫瘠,谷物无法自给,因此不适宜发展农业。古希腊人从很早时就开始从事海上活动,并将其视为生存的根本;航海能使他们见多识广,并且能领略不同的地理风情。由于视野开阔及所遇环境的不断变化,古希腊人的想象力和思维均较为发达。另一方面,浩瀚的海洋不仅为古希腊人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和思想空间,使其形成了一种海纳百川的包容胸怀,同时海洋的变化莫测又使古希腊人多了一份沉着冷静的思维能力。人们只有通过不断地观察和总结经验,使其成为一种规律性的认识,才能做出最准确的判断,最终在这个繁杂的世界中生存下去。
(二)商品经济:理性生长的营养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人从事商品经济的生活方式。古希腊人必须理性地从事商业行为,理性地进行商品流通和交换。“濒临海洋,地形曲折、岛屿众多、海湾密布,到处是天然良港,十分利于航海。地中海连接欧、亚、非三大洲,乃航海经商的得天独厚之地”。透视古希腊独特的经济方式,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古希腊人的理性不断提高,这主要表现在古希腊人通过特有的经济方式,理性地认识经济现象,总结经济规律和从事经济活动。
其一,古希腊人在从事商品经济过程中需要与外界不断地交流,因此要求人们具有较强的对外交往能力。一般说来,古希腊人对外交往能力越强,其理性越发达。因为对外交往能力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表达能力(通常指雄辩术等)。倘若要通过语言表达使别国人容易理解,并说服其进行商品交换,则需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即理性。因此,古希腊人的理性在从事商品经济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其二,古希腊人在从事商品经济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风险,包括需要承担供求关系变化导致的价格升降以及遇到自然灾害的风险等,这些风险都是古希腊人自身所不可抗拒的。通过长期实践,人们深知如果想从商品经济中获益就必须承担随时都可能出现的风险。为了应对这些风险,就需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风险预见及防范能力,古希腊人也因此锻炼了自己的理性。可见理性是古希腊人在从事经济活动中必备的能力,也是他们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所养成的独特思维模式。
(三)城邦民主制
城邦制的所有政治权力由公民行使,所有重大问题由公民集体决定,其本质上是民主的。这种城邦民主制解放了公民的思想,滋养了古希腊人的理性,为古希腊理性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民主的政治环境为理性的发展提供了平台。但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并非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民主改革逐步完善的。在完善的过程中,理性也不断得到发展。梭伦采取了诸多民主政治改革的措施,其核心内容就是树立公民的主体地位,扩大公民大会的立法权,这无疑对理性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克里斯提尼进一步推行民主政治改革,他通过设立五百人议事会进一步提升公民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公民的提案首先要经过五百人议事会的讨论,得到认可后才能上交公民大会进行讨论。这项举措不仅扩大了公民的参政议政权,也进一步促进了公民理性的发展。
伯利克里推陈出新,进一步完善了城邦民主制。他规定,每个公民都可以参加政治活动并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不用依靠其背景或权力,只需依靠见解的合理性获得大众的认可。所有有兴趣和才华的公民都可以参加科学和文化活动,都可以在公共场合表达自己的见解,都可以参加奥运会并编写自己的剧本等,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公民的理性发展。法律不再是君王的意志亦或是传统的习惯,而是可以使每个人据理解释和运用的条文。因此,在法庭上的判决无需依靠对神的起誓,而是依靠每个人的据理力争;也无需请专门的诉讼师,每个人都可以为自己辩护。如果公民愿意作为陪审法庭中的一员出席评判,还可以获得少量的报酬。法庭上的评判需要公民拥有一定的理性才可以为之辩护。这一系列新的举措无疑推动了公民理性的成熟。在这种民主制城邦中,每个公民都有机会获得政治地位,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每个公民都拥有主人翁意识,愿意为自己的城邦建言献策。在这种民主政治环境下,每个公民都需要拥有一定的理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
三、理性主义教育的特点与局限性
1、重知识轻情感
理性主义教育只重视个体的认知发展。教育的主要时间及其他物质条件等都集中在认知发展这个目标上,其他方面的发展要么受到轻视或忽视,要么只是作为认知发展的条件而不承认是同等的教育目标。这种偏向具体表现为,在教育中只重科学技术有关的学科,而冷落人文学科,尤其是艺术学科。面对教育中这种过分重视认知而严重忽视情感层面的状况,有不少有识之士提出过尖锐的批评。专注于知识、理智、语言技能和数学技能的结果,造成了非常普遍地忽视教学中非认知目标及其职能的现象。但是,学生在反思,批判思维不够,不会创新,不会合作等社会需要的能力,也就是普通教育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而且现在社会对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淡薄。美国美学家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也指出:迄今为止,整个西方教育系统仍然建立在对词语和数学的研究上,理性思维能力或逻辑能力的培养,被看作是整个教育的最终目标。除了幼儿园之外,对感知的训练或对艺术的学习无论在中小学还是在大学,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重知识轻经验
理性主义教育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在于,过分依赖乃至迷信书本知识,而对活动和经验则不予关心。它强调掌握知识的数量及精确性,强调的是对已有知识的记忆。它把教学过程理解为主要是知识的积累过程,以知识掌握的数量和精确性作为评价的标准。书本知识的重要性当然不容怀疑.它是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所必不可少的营养。这种知识有其鲜明的优点,它可以使学习变得更加简化,更有效率。但是我们没有理由将它提到独尊的地位,甚至也不一定要让它占据绝对主导的地位。然而,同时应该承认,书本有它的局限和它的“险”。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然存在严重的问题。在改革之初,我们关注的主要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后来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能力和智力。再后来人们又提出,除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包括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智力)外,还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现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倾向于发展理性的,但是在实践中只是培养学科逻辑思维,其实就是解题的思路方法。从这种角度来看,这种观点对于教育实践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实践基本上还是在走重認知(理性)、轻情意(非理性)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姜逢禹.如何开展理性教育?——读洛克《教育漫话》有感[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4}(05):95-96.
[2]李兴洲,陈宁.学习型社会成人公共理性教育探析[J].开放学习研究, 2020,25(02):34-39+46.
[3]陆明.理性教育制度与人性教育文化的博弈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39(25):27-31.
[4]赵彦俊,孔虔,高姣姣.理性教育观之应然向度——朱熹“人性论”思想的当代教育价值反思[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8,32(08):1-6+125.
[5]张志勇.转变非理性教育思维推进教育改革新突破[J].教育研究,2011, 32(02):54-57.
[6]颜峰,龚艳.亚里士多德公民理性思想对现代公民教育的启示[J].贵州社会科学,2011,{4}(01):38-42.
[7]栾天.为了理性的信仰——教育观的现代性与后现代之思[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06):198-204.
[8]韩大林.教师教育智慧的涵义、基本要素及生成[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6.
[9]李国庆,申卫革.对理性教育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5,{4}(10):27- 31.
[10]刘旭东.论非理性教育[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01):39- 45.
作者简介
王晓静(1996—),女,山东潍坊,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单位:青岛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