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群功能转变的研究

2021-11-10 08:59欧阳建君陈银银张文景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1期
关键词:信息共享大学生

欧阳建君 陈银银 张文景

摘要: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功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与传统的,单一的网络社群中交友聊天、信息共享相比,当下大多数网络社群转型成为了派发广告、招聘兼职的“多样性”社群。当大学生审视这些社群,并参与到社群信息的传播时,大学生们是否为网络社群的转型买单?网络社群功能的转变对于大学生来说利害又如何?因此,本文致力于研究大学生网络社群功能转变的现状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期促进大学生网络社群功能和作用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网络社群;社群功能;大学生;信息共享

一、网络社群的起源与发展

网络社群是一个组合式的词语,一方面,网络社群以网络为限定,给人们提供给交流和溝通的活动场所;另一方面,又以“社群”作为立足点,将人们聚集起来。网络社群的崛起依赖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社会多元化结构的形成。随着二者的不断发展,社会群体从传统血缘、业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逐步转化为以网缘关系为纽带的网络社群。

从查阅的相关资料来看,美国学者霍德华·瑞恩戈德最早提出网络社群的概念,他将其定义为“利用互联网沟通的人们,长期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与交流,逐渐形成共同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社会聚合现象的网络群体”。而另一位学者安妮·比什米认为“在线社群是一批受众不确定数量的群体,拥有共同的兴趣,基于不特定议题,以社会聚合为目的的新型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中的成员除了信息交流与共享外,还共同创造信息并分享”。由此可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转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从全球互联网的发展进程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前,虽然有了电子邮件、BBS等基础应用,但是并没有得到大范围普及,网络社会依然处于弱联结状态。直到2002年,QQ推出群聊功能,社群形态从线下转到了线上,QQ群聊以熟人社群为主实现了互联网强关系人群的聚集。此后天涯论坛、豆瓣小组、百度贴吧等论坛的兴起,将很多具有共同爱好的网民聚合起来。直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社会进入了强联结阶段,微博和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兴起赋予了人们更大的信息获取权和表达权,使得人们可以高度开放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成为社群文化的生产者、参与者和传播者。

二、网络社群的功能与类型

张长立在研究中指出:“在虚拟网络中,社群成员的交流已突破了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现实界域,而是借助网络平台,在虚拟社区中完成人机的互动交流,从而实现多元主体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感情表达。”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网络社群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高度开放的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充分的表达自己,也可以按照个人意愿塑造出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更容易表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和个性。除此之外,网络社群给广大网友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和互动的平台,因为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可以使用不同的ID就一个事件在合法的范围内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言论,而这种平等性则消除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阶层差异,具有更大的自由性与主动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当前所使用的网络社群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即时通信平台(常用的微信、QQ),此种类型的网络社群多是将现实身份移植到线上,用于封闭性较强、强连接的熟人社交;另外则是以微博、知乎、豆瓣等为代表的弱连接的信息分享交流平台,区别于即使通信平台,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建构虚拟身份,与他人建立相对灵活、开放的关系,此类平台更具包容性。而在艾瑞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网络社群研究报告》中显示,在网络社群成员沟通平台中, 微信群居于榜首, QQ群次之, 其次是微信公众号。说明大家当前更加常用的是即时通信平台,也从侧面体现了人们对于网络社群信息的即时性和真实性有所需求。

三、研究网络社群功能转变的原因

人们的需求推动产品的出现。这个理念放到大学生身上也同样适用,对于大二大三的学生而言,他们会在新生进校前建立校级新生交流群或者是院级新生交流群等等。而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参加这种类似的网络社群,一开始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相关信息,为了掌握与自身生存发展的相关信息而加入。当身处人数较为庞大的群聊当中,人们信息发布速度过快,基于人们接受信息的有限性,只能关注较为感兴趣的信息,但这些感兴趣的信息不一定都是有用信息。久而久之,便减少对群聊的关注度与参与感。最后的热情也被被数不过来的兼职信息、广告消息给消磨掉,结果就是选择屏蔽群聊甚至退出群聊。这些事情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早已司空见惯。

事实上,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三个:社会大环境,组织建立社群的管理者和社群成员。

首先从社会大环境来说,人类拥有活跃的思想,而日趋多元化的思想促使人们不断探索,以使用新的资源去进行一些有目的的活动。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思维更加活跃,对社会的见解也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累积而改变。但在这过程当中,大学生普遍浮躁的心理、以及尚未成熟的心智造成了大学生对自我认知不全面,自我中心化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大家经历了残酷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需要经历从高中生活向大学生活的过渡,通常情况下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是的不愿接受他人的建议和经验分享,再加上当下网络信息广泛而庞杂,各类冗杂的信息和经验都可以从中获取,便导致了更多的人不再关注各类社群的消息。

第二,从学校层面和建群的管理者来说,建立新生群和各类社群的初衷是为了让学校大学生进行思想的碰撞,方便大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理论上,作为群主或是群管理员应该具备无偿的、为本群文化做贡献的精神和态度,并具备充裕的在线管理时间和精力以及一定的组织与协调能力等等。但实际上我们发现,大多数网络社群“生”而不“活”,不仅浪费大量人力资源,就连日常的维护与管理也无法做到保障。除开一些具有强目的性的网络社群以外,一般情况下大多数的社群并不能发挥出其原本应该具有的作用和功能。

第三,从群成员的个人角度出发,加入QQ群有以下三种心理:1、从众,随波逐流的乌合之众,看着别人加入,自己也加入;2、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为了交朋友或者是进行思想交流才加入社群;3、无所谓,被强制要求加入,或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已经加入了群聊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群成员是依赖于群主或群管理员管理的,群成员的自主能力并不强。

由于网络社群的管理不当,群主和管理员的不作为现象,网络社群自创立以后就成为了摆设,甚至成为了第三方进行广告宣传、兼职招聘的绝佳平台。在网络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头的发布者,也可以成为内容的制造者,当内容被越来越多人分享、支持与转发时,它才能被更多的人知道,因此大学生网络社群的转型,是否符合当下大学生的意愿,从信息的转发量,阅读量中便可以体现出来。

四、大学生群体与网络社群的关系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深度发展,微信、QQ、抖音、B站、贴吧、论坛等移动新媒介成为大学生大量聚集的平台,网络社群也逐渐成为大学生结群的主要社会组织形式。加之当前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网络化,例如在学校里,各种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各种APP的广泛使用,利用移动媒介建立群聊等等,大学生可以说是参与网络社群的主力军。参与的形式从利用企业开发的软件组成一个线上的班级(如雨课堂、钉钉),到微信、QQ上自主创建群聊进行自我管理不等。均表明大学生群体与网络社群有着较深的联系,大学生参与网络社群,也被网络社群所影响。

五、网络社群的优势、弊端

优势:

1、实现信息共享,信息获取更加的便捷、快速。

2、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阶层性,网络社群建立起了一个平等性的交流沟通平台。

3、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们的需求,在网络社群当中,人们可以根据需求塑造不同的形象,展现不同的自我。

弊端:

1、由于信息内容的庞杂,信息的真假是非往往难以判断。

2、网络社群的成员具有复杂性和匿名性,使得在交往的过程当中更加的复杂和不确定。

3、网络社群给与人们更大的自由和随意,因此更加难以管理。

事物既然存在,就必然有其存在的意义。对于客观事实来说,优势与弊端这个概念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同理,大学生网络社群当中出现的各类良莠不齐的信息造成了大部分学生的困扰,但是同样也传递了一定的信息,即该信息还需要进行筛选、证明、核实。信息的出现是为了筛选需要该条信息的人,而作为社群群主或者管理员,也应该认知到客观事实,并根据事实将社群成员再次进行区别与划分。

六、有关大学生网络社群的管理建议

正如我们所知,构成网络社群的群体动力学因素分别是聚合和共鸣。大学生网络社群可以理解为大学生网民基于信息共享和沟通需求,具有群体目标、群体情感和群体意识等社会身份认同的、实现社会聚合的网络群体。

基于此,大学生网络社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管理:第一,从群管理员自身出发,需制定一套相应的管理制度,拟定一份群管理协议,每个成员都应遵循共同的规章制度,尽管社群是一种虚拟的信息交换场所,但同样是大学内多元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要使社群在后期发展过程中保持其建立的初衷,身为社群管理员就要肩负起应有的责任,对社群进行日常的维护管理,给社群成员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以及积极向上的文化气氛。

第二,从学校的层面来说,对社群这种虚拟网络社群的管理要持有支持的态度,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由于大学社群文化能够折射出整个学校的形象,在社群当中营造良好且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符合学校培养优秀人才、制定优秀管理制度的教育初衷。

第三,从群成员的角度来说,要注重自身的素质培养以及责任意识的树立。网络社群当中存在实名制情况,学生言论的发表关乎个人与集体形象,若在任一社群中发表不当言论,势必会给给个人、集体带来不利影响,所以群管理和日常维护,靠的不仅仅是管理人员本身,更要靠每个成员的自觉遵守。

通过管理员管理的方式将群成员进行聚合,形成统一的社群文化,再在此基础上,群成员共享信息,交流信息,进行语言,思想上的共鸣,达到管理成员,管理社群的最终目的。

七、总结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对于网络群功能转变的现象,极大部分大学生持冷漠态度,当面对社交群变成兼职群、广告群的时候,学生认为只要不进行信息接收,屏蔽消息甚至退出群聊就能解决这种问题。事实上,这表明了大学生网络社群日常维护和管理的缺乏,群管理员人数少且管理力度不到位。此外,则是因为大学生对此事抱有一种放任的、事不关己的态度,群主和群管理员甚至对社群当中的兼职信息、广告信息以及垃圾信息的泛滥现象表示接受,并且默认。这种做法既不利于大学生网络社群的规范运行,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

网络社群的组织模式是网络社群知识共享模式的前提和基础。首先,网络社群需要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制度规范,并以此来建立社群内部知识、人员等组织管理的秩序,当网络社群缺乏制度规范时,管理人员不能确保网络社群按照既定进行有序、高效运行方式推进。其次,任何社群建立之初,便会形成以少数发起人为核心的中心化组织形式,因此這部分人是社群的主心骨,也是社群发展趋势的主导者。

再次,网络社群需要进行自身的形象塑造和品牌宣传,明确社群文化,以吸引大学生成员的加入,通过信息的交流沟通,宣传发布形成稳定的社群结构,持续输出新的知识型产品,从而推动社群活力的延续,激发网络社群的造血功能。

最后,最大限度的对各大网络社群的特征进行区分,整理出关于本群的信息,做到事无巨细,让社群成员入群时能够清晰了解该群的作用与功能。最后,网络社群应对自身的发展方向进行明确的定位。强调以知识分享和集体学习为中心,主导性地位,从而吸引具有较高知识需求意识和知识创造能力成员分享知识,逐渐增加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网络社群之间的粘性。

参考文献:

[1]陶凤.聚合与共鸣:青年网络社群建构困境与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1(06):36-39.

[2]徐建军,申双花.大学生网络社群思想政治教育探赜[J].思想教育研究,2020(05):28-32.

[3]郭宇,王晰巍,杨梦晴,李师萌.基于扎根理论的网络社群知识共享模式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8(04):49-55.

[4]张长立.网络社群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积极影响及优化策略[J].社会科学辑刊,2020(06):74-79.

[5]张璐斯.运用大学网络社群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68-69.

猜你喜欢
信息共享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公共危机事件机理及对策研究
横向动态联盟的信息共享效应研究
基于WebGIS的合肥中小企业信息共享平台的研究
基于供应链的制造业服务化客户逆向服务研究
中国铁水联运信息系统物理框架设计
利用微信做好班级管理工作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