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是《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所列18个任务群中的第一个,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学习目标与内容中特别提到了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乡土中国》作为一部学术著作,第一次被选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在此之前,我们接触更多的是文学作品的整本书阅读,阅读整本学术著作对很多同学来说是第一次,首先要打破心理障碍。阅读学术著作也许没有那么有趣,不容易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但最大的好处是获得感很强,句句是“干货”,开卷就有实实在在的收获,直接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对于学术著作,若能多遍研读、精研细琢,便有机会成为别人口中“有思想深度”的人,看到现象背后的本质,能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何乐而不为呢?因此,探究出符合學术著作特点的整本书阅读路径,很有必要。
学术著作的特点
在探究学术著作的整本书阅读方法之前,首先需要厘清学术著作的特点,这样我们才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抓住重点,把握精髓。林忠港先生在《如何引导中学生研读学术论著》中对学术论著是这样界定的:“学术论著是学者根据在某一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的成果撰写成的理论著作,该著作应对学科的发展或建设有重大贡献和推动作用,并得到国内外公认。学术论著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生动、具体、鲜活,而是比较抽象、理性、概括。文学作品往往通过形象的语言、夸张的手法、具体的场景来表达,而学术论著则经由平实的语言、严谨的逻辑、抽象的观点来陈述。”
概念抽象。阅读学术著作很多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难懂,源于书中有很多陌生的名词,也就是抽象的概念。例如浏览《乡土中国》目录时,产生一种畏难情绪是很正常的。“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礼治秩序”“无讼”“长老统治”等名词让人望而生畏,有些名词甚至是我们从来都没接触到的。但是,费孝通说了,概念只是认识事物的工具,为了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他才从具体现象中提炼出认识现象的概念。所以,我们完全无须惧怕这些概念,因为费孝通早就准备了充分的调查案例或者文献资料,再与不同文化格式的比较,这些概念的提出可谓是水到渠成。费孝通总能在将“现象”提升到“理论”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从不为难读者。行文中,他还时常站出来跟读者解释,为了要表明一些在已有社会学名词里没有确定恰当名词来指称的概念,自己只能写下一些新的标记。比如,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就是为了与“团体格局”这类社群相区别,提出“小家族”的概念便是为了与“家庭”概念相区分,提出“礼治秩序”便是为了在“法治”与“人治”以外找一个更准确的界定。读这本书总能让人觉得平易近人,作者没有铺陈学术概念,不把概念当目的,但是又能在恰当的时机下提出概念,甚至是全新的概念,然后试图在具体事物中去核实这些概念。所以,我们在阅读学术著作的时候,无须因这些抽象的概念名词而放弃了整本书的阅读,再往下读,自会有柳暗花明的时候。
逻辑严谨。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首先需要具备严谨的逻辑链条,逻辑严谨是学术著作的魅力所在,层层推论,逐层剥析,围绕自己的核心观点展开论述。以《乡土中国·礼治社会》一篇为例,费孝通是先举出对方观点,再逐步分析,指出漏洞,加以反驳,再给出自己的观点,紧接着给出例子(现实例证或引用名言)作为证明,再往下推理,由此步步推进。这样造成了行文上的波澜,增强阅读的快感,仿佛破案般层层剥开真相;但却不利于清晰地看见文章推理论证结构。如这一章的论证逻辑其实是:乡土社会是不流动、少变动的→经验代代累积,又无须知其所以然,所以照办就行→因有效而产生敬畏感、仪式感→形成传统→礼治社会(人人主动服膺礼)。逻辑链条梳理清楚后,再环环推敲,推理是否严密。比如:因个别的方法产生的敬畏感和主动服膺礼法是不是一回事?因为被蜘蛛咬了就用火烧的土法有用,我就会认同女性不能上桌吃饭(本质上是“男尊女卑”的法则),甚至丈夫去世后就该以死明志的礼法吗?
语言平实。高中生阅读学术著作多数选择的是比较生动易懂的,如教材中选入的《乡土中国》和《语文常谈》,都是语言平实的学术著作。以《语文常谈》为例,该书用现代语言学来解读汉语,其独特的视角可以为学习汉语言文字带来启发。作为一本学术论著,《语文常谈》有一点和《乡土中国》很像,便是其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在“语言也在变”这个小题目下,作者吕叔湘先生讲到“语言的变化,短时间内不容易觉察,日子长了就显出来了”,接着说:“比如宋朝的朱熹,他曾经给《论语》做过注解,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管保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这虽是个比方,却很形象地说明了问题。为了说明古代语言和现代语言的差别,作者引了《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里的一段,具体指出其中古今词汇、语法的不同,词汇方面又从意义没有变但现在不能单用、意义没有变但现在使用有很大限制、意义有变化或者现在不用这样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不到一千字,却比一篇以《从〈邹忌讽齐王纳谏〉看古今语言的变化发展》为题的论文准确、清楚。
《乡土中国》让我们认识到学术论著与文艺作品不同的语言形态:学术论著的语言携着知识的“干货”,蕴藏着严密的推理,扎根于生动的社会生活,联结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还不失生动活泼,处处体现出一种语言的高级趣味。这也是《乡土中国》留给后人的一笔珍贵的语言财富!
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方法
“新课标”中对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的要求是:“通读全书,勾画圈点,争取读懂;梳理全书大纲小目及其关联,做出全书内容提要;把握书中的重要观点和作品的价值取向。阅读与本书相关的资料,了解本书的学术思想及学术价值。通过反复阅读和思考,探究本书的语言特点和论述逻辑。”基于此,我们进一步探究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的方法,争取能够形成自己阅读此类书籍的阅读经验,这是终极目标。
抓纲举目,详略得当。学术著作的整本书阅读对高中生来说,一个很大的挑战便是其中有很多专业术语,语言相对枯燥晦涩,但是其优点是言简意赅,逻辑清晰,只要能够抓住其中的重要概念,厘清逻辑关系,基本能够把握全书的要旨,如果过度揪住一字一句,可能会影响阅读兴趣和获得感。因此,首先需要把握大方向,抓纲举目,详略得当,不纠缠于具体问题,抓大放小,最好能在读透全书的基础上有所生发,整本书阅读方可顺利推行下去。
但是需要抓住哪些重点详细阅读呢?首先是核心概念。温儒敏在其《〈乡土中国〉导读》中提到:“细读”是最要紧的,是“抓概念”。在科学研究中,把某些现象或者事物所体现的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说法”(往往是某一个词句),这就是概念。其实,温儒敏先生的“抓概念”,就是抓住著作中的核心概念,这对于高中生来说不是很难,只要阅读了后记、目录等,就能做到。但是学生能够抓住核心概念,不等于学生就全部理解了概念以及相关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依然结合“概念”的语境去理解,才能真正掌握文本的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
其次是作者的中心觀点。读学术著作,要特别注意逻辑的推衍链条。注意论证的起点和前提,也就是明确中心论点的环节。《乡土中国》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中心论点,同时,14篇文章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一脉贯串,组成一个较为严密的学术知识体系。以《乡土本色》为例,开篇便提出中心论点“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以此为核心,作者从三个层面展开进一步论述:人与土的关系、人与空间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
最后是作者聚焦的核心问题。如《谈美书简》全书由13封书信结集而成,作者朱光潜先生就青年朋友们普遍关心的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一系列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同时也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作了详尽的阐释,既是思想上的,又是方法上的,是初涉美学者学习美学知识的重要参考书籍和讲章。
分析框架,把握体系。整本书阅读相比于单篇阅读来说,篇幅较长,因此,必须把握全书的框架体系,建立联系,才能够把握作者想表达的核心要旨,尤其是学术著作,需要把握每篇的框架体系,同时阅读时还要有意识地梳理全书的框架,厘清单篇与单篇、一册之间的关系。以《乡土中国》为例,大体说来,这本书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第一章《乡土本色》到第七章《男女有别》,是为了解决当时乡村工作者乃至一般舆论对乡下人的偏见(土气、愚、私)问题,从而剖析出乡土社会的基本特点、社会格局、道德观念、家庭观念等。其中第六章《家族》和第七章《男女有别》又可算相对独立的一小部分;它是从对“差序格局”的论述中引出来的,以乡土社会中家庭——或者该改称为“小家族”——的观念和结构为典型例子,来支撑和延展“差序格局”的概念;但又可单独作为一个主题,即研究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生育和家族情况。
第二部分从第八章《礼治秩序》到第十一章《长老统治》,说的是乡土社会如何治理、管辖和运行的问题。
第三部分从第十二章《血缘和地缘》到第十四章《从欲望到需要》,写出了乡土社会当时正遭遇变迁的诸多情况:从血缘社会走向地缘社会;长老权力逐渐弱化,名实逐渐分离;随着欲望生活走向发觉自己的需要,按需要做计划,最终走向理性和知识的时代。
关注“问题”,学以致用。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实际经历,去驳斥或印证作者的论述,加深理解,也通过这个环节,把别人的思想真正变成自己的思想。这一点,教材呈现的《乡土中国》单元学习任务就已经提出关注“问题”,学以致用的要求。
学习《语文常谈》,可以尝试运用书里的内容解决自己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如:从文化读物角度阅读《四方谈异》,了解汉语文化的博大精深,结合文本中的方言举隅与京味语言环境的实际,进行语汇比较研究;用《古今言殊》中介绍的汉语词语的演变和语法的变化原理,解决文言翻译中遇到的问题。
我们生活中的一些风俗习惯,《乡土中国》则为我们解释了背后的原因,随时可以学以致用。诸如过年前家里一定要放一袋新米,不能放南瓜(可能因为方言谐音“翻掉”),家里人少的时候碗要收进柜子里,桌面上不能多放,不吉利……正如《阿长与山海经》中的“福橘磨难”和一堆烦琐之至的“道理”。礼俗上,诸如出嫁的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大年初一去庙里祭拜多是丈夫带着儿子去,女人在家;女儿出嫁后不能回家长期住,尤其是家里有儿子的情况下,会影响兄弟财运;父母去世后,已出嫁的女儿甚至不能随意上坟祭奠,会引发兄弟的不满……回头看,这些礼俗规定中其实隐含了“父系社会”的基本规定,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甚至是“男尊女卑”的道德意识。
综上所述,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难,尤其是高中阶段推荐的书目,选择的都是相对浅显且与高中生生活相关的作品,读起来相对获得感比较强。因此,根据学术著作的特点,明确阅读目标,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阅读相关著作的阅读经验便指日可待了。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附属中学高中语文教师、北京市朝阳区优秀青年教师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 乡土中国[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2011.
[2] 关惠文, 肖曼菲, 叶硕. 如何阅读《乡土中国》[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3] 梁颖, 范飚. 论“语”说“文”——学术论著《语文常谈》的阅读[J]. 语文建设, 2019(9):10-13.
[4] 宇文晋.读《语文常谈》[J]. 语文研究, 198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