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思宏 唐洁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设置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其中第一项便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教学学时安排贯穿了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整个高中学习阶段,足见其重要性。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大环境背景下,“整本书阅读”虽得到了广泛重视,但对于如何落实“整本书阅读”的理念、学生的阅读能力应如何提升、如何掌握阅读整本书的方法等诸多问题,各方尚存不少争议与疑惑。因此,系统梳理“整本书阅读”理念的要点与难点,理解其所提出的教育愿景,探析现存难题与解决思路,仍是具有必要性的工作。
“整本书阅读”的要点与难点
“整本书阅读”的提出,是希望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能够正确认识阅读的价值,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从而建构个人完整的阅读体系,推动思维和认识的提升和发展。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整本书阅读”的价值如何能够真正实现,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是应起到引领性作用的“课程标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将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进行规划,并提出可行的方案。但目前的2017年版“课程标准”在宏观上为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整本书阅读”的大致方向,为当前的教学列举出了基本方法,但是由于客观的原因,此“课程标准”真正落实到一线语文教师手中时,仍然是迷雾重重,无法使教师和学生获得具体的指导意义。
其次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单篇短章的篇目仍然为教材的主体,这种编排模式即是“整本书阅读”的极大障碍。同时,践行“整本书阅读”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深度阅读,这是一种个性化和个体化较强的学习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确实难以操作。同时,应试教育的地位和中高考的压力使学生没有充裕的课外阅读的时间,甚至连基本的指导性阅读课也无法开展。
最后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学生易受到快餐式浅阅读的影响,使其阅读整本书、深度阅读的能力有所减弱。同时,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的培养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对于“整本书阅读”来说,这个过程只会更长。所以在一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中,家庭教育的分量不言而喻。
当前,在实际的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整本书阅读”面临的困难重重。在此种教学模式的要求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教、学方式相比此前发生了一定变化,学生从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性学习,教师也应在课堂讲授之前保证足够的阅读量,掌握阅读方法和教学知识,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整本书阅读”的实践之路上,学生和教师作为“整本书阅读”活动实施的关键要素,正是“整本书阅读”落地的难点所在。
“整本书阅读”的理想教学图景
如果能够顺利克服上述教学困难,“整本书阅读”将发挥出其重要的价值。相比于教材中的单篇课文而言,整本书的知识容量更大,体例更为复杂,展现的时代和生活图景更为完整。学生需要从中了解作品中完整的文化场域,才能真正深入地了解整本书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也就是说,学生如果能真正浸润在整本书之中,就能真正探索和感受书中时代背景的特质、人物命运的纠葛、社会矛盾的来源等系列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随着阅读的深入,深化自己的认识,训练自己的思维,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形成对文化场域的完整认知。
在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之后,建构合理的阅读策略和阅读体系,多角度探究文本意义,形成个性化的“整本书阅读”矩阵才是核心所在。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是建构作品与自身阅读经验相连接的过程。同时,不同体裁和文体类型的书籍需要建构不同的阅读体系,学生应分别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不同体裁应掌握的关键点和“整本书阅读”方法。
比如,阅读中国革命“红色经典”小说,需要在梳理人物关系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小说的叙事结构红色经典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从语言文字层面,到对革命者形象的审美层面,再到理性地看待“红色经典”的历史与现实层面,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阅读中国古典长篇小说,需要通过多种阅读方法鉴赏作品语言,分析人物形象,探究人物的精神世界,以提高阅读与鉴赏能力;合理地评价历史人物,提高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在历史反思中借鉴历史教训,批判地吸收历史文化,形成健全的人格。阅读外国长篇小说,需要在厘清故事情节、梳理人物人生轨迹等活动的基础上,提升筛选信息的能力;在感知和理解人物所处的相对陌生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分析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品读作家的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丰富自身情感,提高审美情趣,以期更好地理解并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
如果以这样多样化的学习原则来建构整体阅读体系,学生就可以形成各具特色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从而掌握如何“整读”一本书,但又不止于只会读“一整本书”。
“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与实践的衔接途径
在“整本书阅读”实践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是其关键要素。更为重要的是,“整本书阅读”实践在课堂之外就开启了——师生共同选定阅读书目、教师开展任务设置、师生共同研讨解决问题,直到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进行诊断性、形成性的评价等,这些都是“整本书阅读”实践过程中及其重要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学指导书的深度参与,而将“整本书阅读”的主导——教师和“整本书阅读”的主体——学生相连接的,以及将“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与实践相衔接的,正是找到适合不同学力水平青少年、不同教学层次学校的“整本书阅读”方法的教学指导书。
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整本书阅读解决方案”丛书为例,每册书均包含三种适合不同层次学校采用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架构,从课标、学情、文本、课程、反馈、评价及拓展七个方面全面梳理整本书阅读在不同教学情境下的实施状态,同时对整本书阅读的考查试题进行科学预测与评析,展示出全面、完整的“整本书阅读”学习轨迹,为师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多维度的解决方案,是前瞻性和实用性兼备的备考抓手,充分满足了学生的阅读状况及学校阅读实施的可能。这套丛书的编写遵循“因材施教”“因文定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原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多种阅读整本书的途径,而且为教师呈现了多种教学样式,同时,也适合家长用来指导自己的孩子阅读经典名著。可以说,这套书为师生实现“整本书阅读”教学理念与实践的衔接与落地提供了一种可能。
“整本书阅读”因其文体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厚性、思想的深刻性、思维的完整性令广大师生望而却步,但只要找到适合的教学指导书,完善课程结构,合理地建构自我的阅读方法和阅读经验,推动阅读习惯的养成,相信“整本书阅读”的密码将会慢慢被打开。
结语
“整本书阅读”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稳定的理念认识,这一教学思想力图通过建构整体阅读体系的方法,实现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愿景。不过现阶段受限于诸多方面,“整本书阅读”理念的推行還有待进一步发展。如何通过合理地运用教学指导书,并结合其他方式,帮助教师和学生走出目前的困境,将是未来教育行业工作者需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作者林思宏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策划编辑,唐洁系北京市清华附中语文高级教师、北京市海淀区学科带头人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2] 黄玉慧. 整本书阅读解决方案丛书[M].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3] 陈坪.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高中学生整本书阅读教学指导策略研究[J]. 教育导刊, 2020.
[4] 吴慧. 高中整本书阅读理论与实践研究[D]. 南京师范大学, 2018.
[5] 赵彩玲. 高中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式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