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畜牧业发展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研究

2021-11-10 10:40刘明冲苟世兴谭伟洪李文静
林业调查规划 2021年5期
关键词:卧龙牲畜栖息地

刘明冲,苟世兴,王 敏,谭伟洪,李文静

(四川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川 汶川 623006)

畜牧业作为一种古老的生产行业,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上万年。从新石器时代至今,畜牧业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影响曾经超过任何产业。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的减少,在适合粮食生产的地区种植业的重要性才逐步超过养殖业。而在不太适合农耕的地区,牧业就一直是重要的经济支柱。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最早的居民是游牧的藏民[1]。后来因人口增长、生产发展等原因定居下来,逐步发展了种植业和其它副业,但畜牧业收入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2]。

畜牧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人类的呵护下与大自然中生存的野生动物展开生存竞争,其表现形式主要是生存空间的争夺。在卧龙这个高山森林与草原均十分有限的地区,放牧必然导致牲畜与野生动物争夺食物和领地。而当地农牧民必然地要充当牲畜生存与发展的保护者,从而与野生动物保护者发生冲突。

据《四川省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报告》,放牧已成为四川省及汶川县甚至保护区内大熊猫栖息地最强烈的干扰因子[3]。牧民要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保护区要保护好一切物种资源,二者之间孰先孰后,孰轻孰重,已成为保护区管理者的一道重要课题。

1 自然社会背景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地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县境内,面积20万hm2,是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植物和高山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综合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现有野生大熊猫104只,是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最多的自然保护区。区内还有珙桐等其他国家级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81种,被誉为“熊猫之乡”、“宝贵的生物广谱基因库”、“天然动植物园”。保护区于1979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200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为了更好地管理保护区内的4 400多原住民,保护区于1983年成立卧龙特别行政区(简称卧龙特区)。据2019年统计,区内现有2镇6村26个村民小组,农牧民1 476户,人口4 403人,农村耕地面积220 hm2,商品果园面积230 hm2。农村人均纯收入15 744.77元,略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其中畜牧业收入占总收入的20%。2019年区内两镇养殖牲畜总头数达22 000头(匹)。全区年末各类牲畜存栏14 971头(匹),比2018年增长2 693头(匹),增长率达21.9%。其中黄牛2 813头、牦牛4 270头、羊6 911只、生猪725头,马200匹。与卧龙特区成立前的1982年相比,全区牲畜总头数增多12 420头,增长率129%,年末存栏增多9 031头(匹),增长率152%。

2 材料与方法

据卧龙档案资料,数据来源于卧龙特区历年统计资料、地方史以及卧龙历年野生动植物监测报告和本底资源调查等。此外,本研究还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进行问圈调查。对统计和调查数据运用Excel软件进行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牲畜总数变化特点

保护区的畜牧业发展一直比较平衡,但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 ,由于交通中断或时断时续以及圈舍倒塌等原因,农村养殖业受到一定影响,造成养殖总数和存栏数量双双下降,但随着道路、房屋等灾后重建的相继完成,当地群众为了增加收入,又开始增加养殖规模,养殖数量不断上升。近年来,由于牛羊肉价格持续攀升,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得到空前提高,截至目前,养殖数量已创历史新高(图1)。虽然养殖业的总数增长,特别是马、牛、羊的数量不断攀升,但生猪数量却持续下降(图2)。

图1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年牲畜数量Fig.1 Number of livestock in Wo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ver the years

图2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年各类牲畜数量曲线Fig.2 Quantity curve of various livestock in Wo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over the years

3.2 牲畜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据保护区历年监测数据,比较未养殖户与现有养殖户的生产生活情况,养殖牲畜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如表1所示。

表1 卧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畜牧业对大熊猫栖息地干扰状况Tab.1 Disturbance of animal husbandry on the habitat of giant panda in Wolong National Nature Reserve

据大熊猫栖息地监测统计,养殖业对于大熊猫栖息地的干扰影响主要是牲畜自身的干扰和牧民的放牧活动。放养的牛、羊、马、猪主要通过啃食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根、茎、枝梢、树叶等,从而与大熊猫在内的野生动物竞争食物。包括大熊猫主食竹在内的所有竹类均是牲畜啃食的对象[4]。

农牧民的放牧活动包括建筑牛棚长期居住,喂盐,防病治病,修建牲畜围栏通道,砍伐树木以扩充草场等,有时也从事挖药和捕猎其它野生动物等活动。保护区成立后,虽然禁止猎杀野生动物,但在牧民的牛、羊等牲畜遭受食肉动物的捕食损失后,猎杀甚至毒杀野生动物的现象也时有发生。保护区曾经有较多的狼、豺、金钱豹、云豹等食肉动物,但现已很难发现[5]。

3.3 养殖农户的变化特点

据统计调查,与传统养殖情况相比,近5年来保护区养殖业呈现出如下所述新的变化特点。

3.3.1 养殖农户减少,圈养数量减少,而放养数量增大

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后,由于集中居住,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较大变化[6]。尤其是年轻农民专业化现象比较明显。养殖业也逐步向更专业的农户转移。统计显示,5年前仅有2%的农户未养殖牲畜,2019年上升到20%。而少数养殖农户的规模和数量却不断攀升,极少数农户的放养牲畜总数已达300~400头(匹)。5年前当地群众大量养猪,目的是冬季杀猪之后制作腊肉,以备全年全家食用。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冰箱的普及,传统腊肉的高昂成本使很多农户选择价廉物美的新鲜猪肉。尽管卧龙很少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养猪数量亦然大幅下降。

3.3.2铁丝围栏增多

由于放养牲畜增多,当地村民为了耕地作物和牲畜的安全不得不大量建设围栏。与10年前相比,卧龙村庄与农耕地和果园周边铁丝围栏从无到有,目前已基本完全覆盖,围栏长度达200 km以上。在维护农作物安全的同时,也成为一道坚固的障碍物,对野生动物的迁徙交配造成一定的影响。

4 问题与讨论

4.1 自然保护与畜牧业的矛盾由来已久,新时期的矛盾在逐步激化

统计表明,2011年之前,卧龙两镇的牲畜当年总头数控制在13 000头(匹)以内,年末存栏在8 300头以内。而2014年牲畜总头数很快突破20 000头(匹),2019年达到22 000头(匹),且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2008年汶川地震之前,畜牧业的发展尚未对大熊猫栖息地构成较大威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2012年以后,我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行业分工越来越细致,道路交通越来越发达,进入畜牧业的资本金也越来越容易。同时对于牲畜的防病治病技术也逐步普及,畜牧业的发展瓶颈已被突破。因此,包括卧龙在内的各个牧区必然会迎来畜牧业发展的高峰。在保护区内发展以放养为主的牲畜业,必然对野生动物的食物链和生态平衡造成影响[5,7]。

据大熊猫调查报告,2012年开展的卧龙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数量为104只,与第三次大熊猫调查数据相比减少39只,减少率为27.27%[3]。虽然汶川地震对卧龙大熊猫栖息地造成了影响,但损毁比例仅为6.85%。放牧已是卧龙大熊猫栖息地最大的干扰因素,因此可以确定,放牧对卧龙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一定影响。此外,大量的监测报告和科学分析也验证了放牧对保护区大熊猫等野生动物生存的影响[4,8-9]。

4.2 自然保护区法规执行难度大,导致放牧缺少阻碍

目前,我国自然保护区所依据的主要法规是《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根据该条例,卧龙自然保护区应该禁止放牧。如该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第二十七条规定:“ 禁止任何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第二十八条规定“禁止在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开展旅游和生产经营活动”。但由于当地原属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在短期内禁止,因此,保护区自成立以来,一直未对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放牧进行禁止。也未禁止当地群众进入核心区和缓冲区从事放牧、采药等生产活动。虽然保护区尽最大努力为当地群众争取发展资金和项目,但是畜牧业发展与自然保护的矛盾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随着社会的进步,政府“精准扶贫”工作的坚定实施,卧龙及周边群众也基本脱贫,在核心区和缓冲区禁牧的希望才开始呈现。

猜你喜欢
卧龙牲畜栖息地
北极新海冰制造项目
20世纪五十年代内蒙古牲畜改良工作初探
BEAN SCENES
失去自由的地方—牢
卧龙潭传奇
沈阳康平卧龙湖自然保护区湿地现状分析及保护利用
午睡
冬季牲畜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
欢迎来到中国卧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