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温室蔬菜生产中,因不合理施肥或施用劣质肥,导致土壤板结、盐渍化,造成植株生长缓慢、长势弱、早衰,生理障碍严重,蔬菜质量、产量逐年下降。为了防止此类情况出现,应在温室休闲时期对土壤适当消毒、培肥、倒茬等,加深活土层,改良土壤结构,使老旧、重茬温室可持续利用。
1.农业修复培肥措施
(1)打破板结层。第一年深翻0.9~1.1米,保证多余的水分向土壤深层下渗,蔬菜缺水时能利用深层水继续生长。以后每隔4~5年深翻1次,翻深45~65厘米。深翻时适当加入秸秆、菌渣、杂草、稻壳等,使上、下土层互换,增厚活土层,增强温室供气保温、蓄水保肥的能力。
(2)深翻暴晒。深耕使土壤中的有害细菌和害虫的生活环境改变,使其被晒死或因缺氧、湿度过大等窒息死亡。同时,可促使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结构。
(3)倒茬换茬。前、后茬种植不同类作物,利用不同作物对养分需求的不同,减轻土壤中根结线虫、盐分、病菌、毒素的危害。
(4)绿肥培肥。在温室休闲期种植玉米、牧草、豆类作物、油菜,当这些作物长至20~35厘米时进行压青,深翻腐熟,绿肥翻压深度为15~20厘米,压青时间要与后茬作物的种植时间相隔20天左右。此法既能改良土壤,减轻连作重茬障碍,又不影响主茬作物的种植。
2.物理化学修复措施
(1)灌水洗盐。在作物收获后,用干净、无污染的水对温室土壤进行大水漫灌,淋洗盐分,降低土壤溶液盐分浓度,反复灌洗3~4次。
(2)拌土改良。在黏性大的土壤中施入适量秸秆、菌渣、稻壳等,在沙性土壤中施入适量腐熟粪肥。
(3)高温灭菌。灌水洗盐后,在土壤半干半湿时,每亩撒石灰氮80公斤+菌渣(碎草、秸秆)3000公斤+生粪1500公斤→土壤翻耕→做宽畦→畦中浇大水→盖地膜→温室密闭15~18天。石灰氮翻入土壤后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对土壤中的细菌、真菌、杂草、线虫等具有杀灭作用。
(3)二甲基二硫土壤消毒。深翻旋耕土壤后,用手动土壤消毒器械,快速向土壤中注射二甲基二硫(25公斤/亩)后覆膜,密闭温室,温度保持在65~75℃,持续10~15天后通风,去膜深翻后,晾晒5~8天再移栽定植。用二甲基二硫消毒土壤,对土传病害、地下害虫、杂草防效达93%,对种植作物无不良影响。
3.生物修复措施
(1)将秸秆、菌渣回田。定植前15~20天,在蔬菜行间挖深25厘米、宽50厘米的反应渠,每亩填充菌渣、秸秆、碎草等2500公斤、腐杆菌5公斤、麦麸200公斤,覆土15~20厘米后浇水打孔。这样能提高棚内二氧化碳浓度,提高棚内地温3~5℃、气温2~3℃,既能有效预防冬季棚内冷害、冻害的发生,还能改良土壤,减少农家肥和化肥的施用量,产生有益孢子,平衡土壤菌群,增强作物的抗逆能力,减少追肥、喷药的次数。
(2)增施有机肥。温室内连续不间断的不合理施肥、灌水容易导致土壤生产能力逐年下降,故应提前将无污染的优质农家粪肥、秸秆、稻壳、菌渣等腐熟、消毒。同时,有针对性选择优质商品肥料,如生物肥、有机肥、生物有机肥。在施用底肥时,加大有机肥的用量。
(3)补施菌肥。利用菌肥中的有益微生物,可降低土壤盐害,抑制土传病菌活力等。菌肥有平衡土壤菌群,改善土壤结构,降低盐类及各种重金属危害的作用,从而改善土壤供气、蓄水、保肥能力,为作物营造合适的生长环境,使作物长势旺,抗逆性增强,综合性状提高。
4.科学生态修复措施
(1)测土施肥。在测土的基础上,根据测土结果配方施肥。
(2)科学起垄。高垄单行或宽窄行定植,起垄前将基肥拌匀,严防基肥量过大、过于集中。行距大、株距小,有利于冬季阳光顺利照射垄面地表。
(3)改良土壤。应用深松机、松土精、甲壳素、枯草芽孢杆菌、哈茨木霉菌、土壤调理剂、腐殖酸等结合深翻起垄。改变土壤容重,降低土壤溶液浓度,平衡土壤酸碱度等。
(转载自《西北园艺》,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农技推广中心 侯晓燕 吴斌 邮编:717400;陕西省甘泉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 乔智军 邮编:716100)
知识链接:
土壤改良剂的主要种类
1.天然改良剂
天然改良剂主要有沸石、膨润土、煤粉灰、造纸污泥、污水污泥、生活垃圾、作物秸秆、豆科绿肥和畜禽粪便、甲壳素类物质、泥炭等。这类改良剂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能力,提高土壤肥力,吸附重金属等作用。其缺点是一些改良剂中存在有毒元素,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施用量大还可能抑制植物根系生长。所以,这类土壤改良剂要控制施入量。
2.合成土壤改良剂
合成土壤改良剂主要有聚丙烯酰胺、聚乙烯醇树脂、聚乙烯醇、聚乙二醇、脲醛树脂。其中,聚丙烯酰胺是最受人们关注的。聚丙烯酰胺可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增加土壤中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促进好氧细菌的生长,防止病原体传播。缺点是聚丙烯酰胺成本较高。
3.生物改良剂
生物改良剂包括一些商业的生物控制剂、微生物接种菌、丛枝菌根、好氧堆肥茶、蚯蚓等。其中,应用较多的是丛枝菌根,丛枝菌根可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其含有丰富的菌丝体,能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质含量。但是,菌丝体种类繁多,需要解决高效菌种的筛选问题,纯培养技术尚待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