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禹龙
2020年11月20日,我接到徐有威老师电话: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有个王虹铈老师,想找你了解些当年上海红光厂的情况,希望能够接待。徐老师是上海市上海“小三线”建设历史研究的首席专家,承担着收集、挖掘和抢救上海乃至全国“三线”建设历史的任务。凭徐老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很愉快地答应了。
上海红光材料厂(以下简称红光厂)设址在皖南徽州地区屯溪市屯光公社云村大队(现为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云村),属于“小三线”兵工厂。工厂从1974年起开始建设枪弹项目,1976年生产线建成投产。我在红光厂技术科担任工艺技术员工作。当时工厂非常注重保密,对外通讯联系方式是:徽州地区104信箱。1985年,根据国家决策,工厂关闭移交给所在地方接收,厂里职工大多离开了云村这个地方。
在徐有威老师给我电话的两天后,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的王老师打来电话,询问了一些当年产品的情况,包括弹壳底部的工厂代号、年份特征。我们之间也加了微信,建立了联系渠道。王虹铈老师通过微信请求我帮助:能不能提供1~2枚当年红光厂生产的弹壳。他们已经收集到全国20多个“三线”枪弹厂的弹壳标本了,红光厂产品的标本当然也不能缺席嘛。
这个要求并不高,数量也不过分。我知道家里有一枚用过的弹壳,是2000年女儿大学军训打靶后捡回来的,她拿回来让我看看是不是红光厂生产的。我一看工厂代号是391,制造年份是1979年,是我的工厂最后一年的枪弹产品。感觉家里这一个能满足王老师要求,就答应王老师在家里找找看。想不到那枚弹壳让外孙玩弄丢了,这一下傻眼了,怎么办呢?只能求老同事老朋友帮忙了。我向一些老同事打听能不能提供一二枚弹壳?包括原厂保卫科科长的裘连大同志,都说提供不出来。
只有再继续想办法。我联系请求红光厂老同事,在群里发了征集弹壳的消息。很多天过去了,都没有反馈。
2021年1月12日下午,热心的裘连大同志跟我微信联系,说他现在安徽红光厂弹壳车间和附近靶场寻找弹壳,结果一无所获只能无奈收工。
从靶场走出来的路上,老裘打定主意来到村党群中心,找到邱春霞书记求助。当得知裘连大是原红光厂员工时,邱书记立即答应帮忙。两人加了微信,留了电话,约好一有消息立刻联系。
说来也巧,这个邱春霞书记原来就是云村前书记邱金宝的孙女。邱书记对寻找弹壳之事非常重视,马上开始在村里一家一户走访,当最后问到她92岁的叔叔,前云村生产大队大队长邱金顺时,才惊喜地听到老人家说:我这儿有一串。原来当年红光厂撤离后,他在靶场种地时无意间挖到一串射击过的弹壳,串在弹链上的弹壳已严重銹蚀,俨然是出土文物一般。
当晚8点多钟,邱书记打电话将消息告诉裘连大,叫他第二天到村党群中心去拿。裘连大拿起这串旧物仔细辨认,确认弹壳上压印正是产品代号“391”时,感觉就像与离别36年的孩子重逢一样。
邱金顺老人无私提供的这串弹壳标本,已经捐赠给了南京理工大学兵器博物馆。
(责任编辑 孙月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