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安市国有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现状

2021-11-09 05:40谭银萍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普查西安市文物保护

【摘要】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中,陕西省以3009455件/套,7748750件文物位列全国第二位,是当之无愧的文物大省。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文物数量2216169件/套,5273235件,位居陕西之首。本文结合西安市普查数据对辖区的文物保护现状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文物保护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相关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西安市;可移动文物;普查;文物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208-04

【本文著录格式】谭银萍.浅谈西安市国有可移动文物保护的现状——以西安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208-210,213.

引言

在五千年绚烂的文化历程中,文物作为中华文明的历史见证者,是重要的国家财富和文化财产。文物普查是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的基础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先后于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和2007—2011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2012年在继“三普”之后,我国首次针对可移动文物进行了又一调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它是在开创文化遗产事业繁荣发展新局面的背景下进行的,旨在全面掌握我国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设文化遗产强国。

一、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对文物保护的意义

一是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全面了解我国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是文物保护的基础和前提。通过普查,可以全面了解国有可移动文物的地域分布状况、不同时期不同类别文物的收藏情况、文物的保存现状和修复情况。

二是掌握可移动文物现状,为科学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对文物基本情况的详细调查,可以最直接地了解文物的完残程度、保存状况和修复情况等信息,全面掌握文物现状,合理推进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作,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各文物收藏单位的馆藏文物保管情况,建立、完善预防性保护体系。

三是健全文物登录备案机制,这是保障文物安全,加强文物保护管理的迫切需要。通过文物普查,对国有可移动文物统一进行编号登记,实现文物资源标准化、动态化管理,有利于文物部门和公安部门同时进行监管,共同确保文物安全。

二、西安市国有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分析

从2012年普查试点开始直至2017年正式普查顺利完成,

西安市经过6年多的努力,基本摸清了全市可移动文物的数量与分布,掌握了全市文物的家底。根据参与西安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112家文物收藏单位,基本摸清了西安市国有文物收藏单位的情况。

(一)区域文物保存状况

1.不同区域文物保存状况的统计分析

西安市莲湖区、阎良区、高陵县、雁塔区、新城区、临潼区保存状态稳定与已修复的文物藏品数量均超过本区域文物总量的85.00%,属于文物保存状况良好的区(县);未央区、蓝田县文物藏品保存状态稳定的数量超过50.00%,属于文物保存状况普通的区(县);户县、周至县、灞桥区、碑林区、长安区需要修复的文物数量均超过本区域文物总量的55.00%,需要加大文物保护力度(表1)。

2.区域内不同保存状态的文物数量和比例

西安市的文物保存状态以莲湖区、高陵县、雁塔区、临潼区为最好,状态稳定和已修复的文物均超过本区域文物总量的90.00%。长安区、户县、周至县、灞桥区、碑林区需要修复的文物数占本区域文物总量的百分比分别为90.15%、71.11%、66.33%、63.01%、59.58%(图1)。

(二)西安市市属、区(县)属的国有博物馆文物保存现状分析

西安市市属的国有博物馆和区(县)属的国有博物馆,是收藏西安市可移动文物类别最齐全、数量最巨大的文物收藏单位。这两类收藏单位的文物涵盖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所有文物类别,文物级别高,文物年代跨度大。通过对这两类文物收藏单位的分析和统计,基本能够反映西安市级和区(县)级历史类文物的收藏状况。

西安市市属国有博物馆(含保管所)包含西安市钟鼓楼博物馆、西安市汉长安城遗址保管所等12家文物收藏单位(表2)。通过对这12家文物收藏单位的116903件/套文物的统计,详细计算了文物的四种保存状态的数据,即“状态稳定,不需修复”“部分损腐,需要修复”“腐蚀损毁严重,急需修复”和“已修复”。通过统计后发现,“已修复”的文物只有508件/套。

同时,对西安市区(县)属的国有博物馆进行了统计后发现,这类博物馆包含周至博物馆、长安博物馆、户县文管所等21家文物收藏单位,文物总量21976件/套,但是“已修复”的文物只有57件/套。这就意味着,西安市市属和区(县)属的国有博物馆已修复的文物占其文物总量的0.000088%。而“部分损腐,需要修复”和“腐蚀损毀严重,急需修复”的文物还有一半左右。我们在进行普查的过程中发现,西安市市属博物馆的文物保存条件稍好些,基本上能做到有专门的文物库房,库房内有恒温恒湿控制,有专门的库管人员,专人专职。但区(县)级的国有博物馆库房的条件相对较差,库房面积很小,只有简单的货架来摆放文物,很多文物没有装匣盒,裸露放置使尘土积累较多。库管人员同时要负责业务研究、日常接待等多项工作,工作量很大。

在普查中还发现,很多国有博物馆并没有文物修复部门,一些区(县)的博物馆也没有配备专业的文物修复人员。如果有文物需要修复只能将文物送去省市的文物修复中心,自己单位无法修复。用于文物修复的专项经费也很少,甚至一些单位并没有申请。人力、财力和库房条件都制约了文物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三)西安市不同类别文物保存状况

西安市可移动文物普查的27万余件/套文物中,历史文物数量最多,超过16万件/套,其次为8万余件/套的古籍图书,接着是档案文书、自然类藏品、馆藏非文物和标本化石。其中,历史文物中以碑帖拓本、陶器、钱币数量最多,总数超过9万件/套,其次是铜器、雕塑造像,数量均超过1万件/套。

1.无机质文物的保护

西安市的无机质文物以陶器为主。陶器质地疏松,多孔隙,吸水性强。灰尘、有害气体及紫外线也对陶器保护非常不利。因此,陶器需要保存在一个温湿度比较恒定的环境中,展厅和库房都必须保证空气中无尘无烟。在对西安市文物进行普查的工作中发现,级别较高的陶器多数在展厅陈列,展厅环境较好,能达到陶器保护的要求,但是由于陶器数量巨大,大多数陶器都堆放在库房,排列紧密,还有许多未能拼接的陶片也都散落在库房文物架上。

2.有机质文物的保护

西安市文物藏品中,古籍图书和碑帖拓本藏量也是非常大的,这两类文物作为有机质的纸质文物,保存状况也不容乐观。

西安市可移动文物普查统计的古籍图书中,民国时期的图书占了很大的比重,藏量较大有陕西省图书馆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和西北政法大学这三家高校的图书馆,其藏量总数占到整個西安市民国时期图书藏量的90%以上。经统计,需要修复的图书占到了77%,而已修复的图书却是0件/套。碑帖拓本的保存情况也不容乐观,需要修复的碑帖拓本占到了80%以上,而已修复的仅有5件/套。在普查中发现诸多民国时期的图书都已经出现了泛黄、变脆和掉渣的现象,这正是由于纸张纤维素的光降解和木质素的氧化作用导致的。碑帖拓本除存在纸质本身的老化问题外,还有诸如墨迹褪色和纸张粘连、破损等现象。未装裱的碑帖拓本大多折叠放在牛皮纸制的档案袋里,无法起到防霉、防潮、防虫等防护作用,同样不利于保护。

三、西安市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经过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实地调查了112家文物收藏单位。市级的文物收藏单位因为基础条件较好些,文物的保护力度就强些;区(县)级的文物收藏单位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原因,在文物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就相对突出一些。

库房的保存条件是直接影响文物保护的因素,区(县)收藏单位和非文博收藏单位的库房条件比较简陋,只有简单的文物架来摆放文物,没有封闭的保管柜,做不到基础性的防护;有些文物收藏单位的库房没有温湿度控制,也没有对自然光中紫外线的避光措施,对微生物及虫害的防治也未能周期性、持续性的进行。

另外各区(县)级的文博单位工作人员数量有限,专门从事文物保护的人员更加缺乏。一些单位从事库房管理的工作人员兼顾文物保护职责,甚至没有专门从事文物保护和修复的人员。而行政事业单位、宗教机构、图书系统这类单位的专门工作人员就更少了。对在职人员来说,继续学习和深造的机会偏少,国家和省市的相关培训满足不了当前工作的需要。

最后是财力投入的问题。国家对文物保护的专项资金中,可移动文物保护经费多用于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一、二、三级珍贵文物的保护。对一般文物、非文博系统收藏的文物,投入的经费相对较少。

四、意见和建议

面对此次文物普查所发现的文物保护面临的问题,应该支持各地改善收藏单位文物保存环境和条件,加大预防性保护和文物修复力度。

首先,针对库房问题,建议健全文物保护基础建设保障制度,扶助基层单位的文保设施建设,提高全省的硬件水平。新增库房和配备相应的设备,安装可自动调温调湿的空调系统;尽量避免采用自然光照明,避免紫外线对文物的损害,如果采用自然光,则必须采取避光措施,避免日光直射;要更新库房文物柜,淘汰简单的文物架,文物需装匣入柜,密封保存,做到防尘隔潮;文物进出库时要进行虫害检查,避免害虫在库房内孵化、繁殖、发育。文物收藏量大的、级别较高的博物馆要运用现代化的数字化管理手段进行文物的保管和保护,建立数字化库房,对库房环境和文物动态进行实时监控。

其次,要加强文物保护人才队伍建设,从数量到质量全面提升文物保护人才素质。有计划、有步骤、有层次、有梯队地培养文物保护科技人才队伍,是文物保护事业的基本保障。合理的人才培养体系,决定了未来的文物保护科技人员的构成,更决定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是否能顺利、有序、高效、持续地向前发展。建议文物主管部门多举办文物保护与修复培训班,培养基层文保人员,提高基层文物保护科技水平。多组织文物保护巡视专家组,深入基层进行技术指导,为基层单位出谋划策保护文物。

最后,积极协调各级政府落实保护责任,将文物保护纳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国家文物局普查统计显示,地市和区(县)级管理的可移动文物占全国文物资源总量的53.93%,应重点加强其文物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大对基层单位和边远地区的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加大对文物保护实验室建设和仪器设备、修复材料的经费投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文物报,2017-04-07.

[2]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R].2017-4.

[3]西安市文物局.西安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手册[R].2013.

[4]胡继高.当前文物保护科技发展中的人才培养问题[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1).

作者简介:谭银萍(1988-),女,陕西咸阳,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与文物研究。

猜你喜欢
普查西安市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THE NEW STRATEGIE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THE NEW STRATEGIE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23的几种说法
2018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
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系列漫画
西安市检察院依法对白雪山案提起公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