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叙事分析

2021-11-09 05:18吴玲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6期
关键词:赎罪伊恩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是当代英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以洗练的文风以及特色的叙事风格备受关注,作品《赎罪》更是被誉为“当代叙事经典”。小说中精巧的情节设计、引人入胜的故事脉络为作品增色不少,这些与后现代的叙事手法的灵活运用是具有莫大关系的。基于此,本文从分析《赎罪》的故事脉络入手,通过对叙事结构、特色以及效果的分析,更为深入地剖析《赎罪》中的叙事魅力。

【关键词】伊恩·麦克尤恩;《赎罪》;叙事分析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187-03

【本文著录格式】吴玲.伊恩·麦克尤恩《赎罪》的叙事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187-189.

20世纪60年代晚期,受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叙事学正式作为一门学科在法国繁盛,并由于其显著的文学优势,迅速扩展到其他国家,进而掀起一股国际性的文学研究潮流。2001年出版的《赎罪》作为伊恩·麦克尤恩21世纪的第一部作品,获得了布克奖提名,并因被成功改编为好莱坞的电影而受到世界各地的广泛关注。《赎罪》中十分典型地体现了伊恩·麦克尤恩高超的叙事技巧,细致分析与综合梳理书中的叙事策略,能够帮助读者对后现代主义叙事学及其特点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

一、《赎罪》的故事脉络

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聚焦于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的过失和她为其灾难性的后果而赎罪的努力,由于误以为姐姐的恋人罗比·特纳是欺辱了她堂姐的恶人导致三个人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小说《赎罪》以互文的形式开篇,借用简·奥斯汀的《诺桑觉寺》中的片段作为题记,以《诺桑觉寺》中女主人公凯瑟琳对好人蒂尔尼上将的猜忌映射出《赎罪》中女主人公对姐姐塞西莉娅的恋人罗比的猜疑。在小说中作者曾多次描述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对虚构的文学世界的痴迷,并偏爱理性的伦理判断,这些都为她之后对一些重大事件的阐释以及判断埋下了伏笔,最终导致了她对罗比的错误指认。通过对小说中的叙事角度与叙事结构的分析,我们能够逐渐走进不断交替的虚幻与现实世界,并得以深入感知书中离奇曲折的故事内容。

二、《赎罪》的叙事结构

《赎罪》全书采用的是“书中书”的叙事结构,在这种叙事结构之下,小说的内涵更为丰富多彩,并且具有更加深层的创作意义。书中的内涵并不是直接的按照故事脉络进行揭示,而是将之隐藏得更加隐秘,更加不易察觉,只有当读者逐渐读到小说的结尾,才能够彻底揭开书中的迷雾。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了读者的思维能力,引起了读者的好奇心,进而能够更加投入小说的世界中,得以最佳的阅读体验。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在《赎罪》一书中具有多种身份,担当了多个不同角色,例如幼年的布里奥妮·塔利斯,护士布里奥妮·塔利斯再到后来的作家布里奥妮·塔利斯。在布里奥妮·塔利斯经历了错误指控这一事件之后,用自己的才华以及一生的时间在书中书写着自己的救赎。通过对《赎罪》中“书中书”的叙事方式的深入挖掘,可以体会到更多的“赎罪”的寓意。

在《赎罪》这本运用了“书中书”的叙事结构的作品中,第一本书代表的是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呈献给读者的《赎罪》,书中的情节讲的是堂姐塞西莉亚与管家的儿子罗比·特纳真心相爱,却由于年幼无知的妹妹布里奥妮·塔利斯的错误指控毁掉了两人的幸福,对此次事件,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用自己的剩余生命进行赎罪的过程。然而当读者深入阅读时,可以发现小说《赎罪》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还有另外一层作家身份,通过她的笔触向读者呈现了另外一部小说——《阿拉贝拉的磨难》,书中讲的是女主人公阿拉贝拉不顾家人的反对执着追求自己的爱情的故事,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本《阿拉贝拉的磨难》代表着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在基于现实无能为力进行赎罪时,通过小说创作的方式而进行的对赎罪所做的努力。在“书中书”结构所创造的写作效果中,读者可以用更加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这篇小说,并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索与思考。在书中书《阿拉贝拉的磨难》中,展示了布里奥妮·塔利斯富于幻想的精神世界,并从侧面映射出其过于强烈的、自以为是的自我观念,也为《赎罪》这本小说的悲剧性结局埋下了隐秘的伏笔。

就《阿拉贝拉的磨难》这本小说而言,书中率真任性的阿拉贝拉无疑是塞西莉亚的真实写照,无论处于何种情况之下,都能够坚定的追求自己的幸福。《阿拉贝拉的磨难》是基于《赎罪》中的现实世界却又不满足于现实世界的残酷而创作的作品。就《赎罪》的整体结构而言,老年的布里奥妮·塔利斯在用尽后半生并进行多次修改创作过程而成就的自我救赎的作品虽已问世,然而如今,早已物是人非,被冤枉的人已经惨死,犯错的人在世上孤独的活着,而犯罪的人却逍遥法外,或许这就是现实对她最残酷的刑罚,即使如何努力去做也完成不了的赎罪。

拨开重重的迷雾,我们能够更加理解《赎罪》的创作意图,并最终找到对“赎罪”这两个字精准的阐释,透彻领悟小说最主要的内涵。特别是在小说的结尾部分,老年的布里奥妮·塔利斯遇见了马歇尔夫妇,强奸犯与被强奸的人结了婚,有人或许会以为这是马歇尔的赎罪过程,但是事实上,却揭露了社会与人心的残酷现实,那就是真正的罪犯依旧逍遥法外,而无辜的人们却要在无情的战火中葬送生命,可见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多么黑白颠倒,潦倒不堪。

三、《赎罪》的叙事特色

叙事指的是一组有两个时间的序列,被叙述的事情的时间与叙事的时间,其中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环境中的时间,叙事时间是指在叙事文章中具體呈现的时间状态,其分别代表的是故事时序与叙事时序。故事时序一般都是处于线性变化之中的,而叙事时序却有多元化的表现方式。作者伊恩·麦克尤恩曾谈及:“《赎罪》是一部由两个小短篇和一个结尾构成的小说,这种模式是基于情节的发展而产生的。”在《赎罪》中具体体现为分为四个部分的叙事方式,在互不相同但却相互关联的环境与历史片段中,展现了时间跨度长达60多年的20世纪历史图景,包括第一章处于1935年的塔利斯家族中的与世隔绝的田园生活;第二、三章处于1940年的二战初期的敦刻尔克海港与圣·托马斯医院;第四章处于1999年的当代伦敦社会全景。谈到《赎罪》的叙事结构的安排,伊恩·麦克尤恩说:“这部小说的第一部分是以一种重复叠加的方式推进情节的,因而前一章节的内容会在其后的章节零星再现,三个人物各有以其视角叙述情节的章节。”在《赎罪》中体现的多角度的叙事方式,使文章的行文流畅度以及时间的调度安排有了更多的自由,在不同的任务视角之下呈现的事件百态更为让人唏嘘,极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赎罪》叙事方式的独特之处偏就在于不时出现的小插曲或者是节外生枝,一味的模式化的、传统化的叙事方式就像借助直尺进行作画,初用见其规整,滥用便失意味,长此以往,是难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在小说《赎罪》的最后章节中,插入了对真实的现实世界的自述,颠覆了读者的认知,进而使得现实与虚幻世界中的多层次交替在故事情节中酣畅淋漓的展现,在读者阅读时能够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令人回味无穷,这也是《赎罪》的叙事特色所在。

四、《赎罪》的叙事效果

在“书中书”的叙事结构中,常常会同时发生空间、时间与现实层面的种种变化,小说中作者伊恩·麦克尤恩将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的过错忏悔以及赎罪过程、罗比和塞西莉亚的爱情故事、关于战争和根深蒂固的阶级枷锁都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混乱的历史背景之中,使人倍感压抑与沉重。

叙事视角指的是在叙述事件时观察事件的角度,一般可以分为无限制型视角、内视角、第一人称外视角和第三人称外视角这四个类别。在小说《赎罪》中,从叙事的内容出发,结合作者所想表述的中心情感与伦理维度确定视角的选取,前三个部分采用的是多个人物之间的内视角,尽量还原了事件的真相,最后一部分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外视角,以回顾性事件叙述的角度反观事件的整体流程,由此产生了小说《赎罪》中独特的叙述结构与模式。多角度叙事方式的采用,使作者能够省略大量的关于时间过渡性的交代,拥有了更多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之上的调度自由。以时间调度为例,从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跨度64年的童年时期与老年时期这一漫长的岁月之中,作者只是借助不同人物的视角进行时间变化的展现,并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经历进行整个故事流程的展开;就空间调度而言,从一开始的塔利斯家族中的田园生活到二战战场再到医院的救护前线,这些故事情节中彰显了不同的故事发展地点,虚实相生,给小说增添了扑朔迷离之感,给予了读者更好的阅读享受。

在作者伊恩·麦克尤恩用纯熟的大师级的笔触进行叙事情节创设以及“书中书”叙事结构的架构时,往往能够呈现出更为复杂以及重叠的精美艺术表现形式,进而突破时间与空间、现实与虚幻、生活与理想之间的界限,达到更高的精神层面的享受。在《赎罪》的第三部分中,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参加完了强奸犯与被强奸者——马歇尔及罗拉的婚礼之后,书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她感到自己与另一个自我的距离在扩大……这个正朝贝尔汉姆方向走去的布里尼奥也许只是一个虚幻的幽灵而已。”在这个场景中展现的就是布里奥妮·塔利斯内心中现实与虚幻的交界,看到昔日由于自己的错误指控而逍遥法外的犯罪者与遭受了侵害的受害者结婚,布里奥妮·塔利斯心中的悔恨与愧疚在内心汹涌爆发,她甚至幻想着自己的表姐塞西维娅与罗比·特纳能够重逢,能够亲自还所有人以清白。在故事的尾声部分,我们才逐渐读懂,布里奥妮·塔利斯这些看似在自然环境中滋生的幻想不仅仅只是出于内心的歉疚,在早已得知真相,罗比·特纳与塞西维娅的丧生之后,无论如何的悔恨与歉疚都无法再弥补自己的过失,进行赎罪。生命是无比珍贵却又渺小脆弱的,没有根据的指控与流言就像残酷的战争以及无法预知的意外一样可怕,会摧毁人的一生。

小说《赎罪》中一个重要的矛盾点在于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的主观全知视角与文本的客观视角之间产生的矛盾,进而进行文章整体情节的架构:表姐塞西维娅与罗比·特钠在喷泉的争执被布里奥妮·塔利斯主观认为是受到了威胁与勒索,并将错误纸条传递的内容当作罗比·特纳是色情狂的“判决书”等,布里奥妮·塔利斯一次次的误会累积才最终导致了这场悲剧事件的发生。在不成熟的布里奥妮·塔利斯的视野中,他们更容易进行主观的臆测,更容易受到直观性与形象性思维的影响,虽然往往能够发现一些成年人容易忽略的细节,但是伴生而来的还有因为“无知”而出现的直接的、无所顾忌的言语行为。在警察询问布里奥妮·塔利斯的期间,布里奥妮·塔利斯仅仅将自己的认为当作事实,并出于心理暗示肯定事情真相,在这个时间段中,现实与虚幻的界限就已经变得模糊了。

《赎罪》最后一部分的标题为“1999,伦敦”,与小说之前取标题的风格截然不同,真实的时间年限与发生背景仿佛将读者霎时从幻想拉入现实,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在医院中以护士的身份进行赎罪的过程是真,但是堂姐塞西维娅与罗比·特纳之间的美好结局是假,战火无情的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布里奥妮·塔利斯甚至来不及说一句抱歉,更没有指控出当年的真凶。故事中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赎罪之路的现实与虚幻的交叠,更使人倍感凄凉,徒劳挣扎于这永远都无法完成的赎罪之旅中。

作者伊恩·麦克尤恩借由儿童的视角以及独白的形式逐渐透露事情的真相,这种叙事方式不同于直白的叙述,能够给予读者非同寻常的视觉冲击与心理冲击。“书中书”中的伊恩·麦克尤恩创作的《阿拉贝拉的磨难》《泉畔双人》等书的写作历程也代表着其对成人世界的探索与思考,在青少年易于动荡的心理特征中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性。青少年群体的特殊心理特征是导致事件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经历复杂而又细腻的情感体受,其中所展现的混乱与天真、坚定又模糊同时也是每一位成年人共同经历的一种生命体验。在作者恩·麦克尤恩特殊的叙事方式以及细腻真切的笔触之下,读者可以透过多视角的观察,逐渐理解层层递进的小说情感与主题,最终感悟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独有的人文关怀与道德立场。由此便能够解释由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的误解造成的严重性错误中渗透出的真挚的赎罪情感的流露,并获得人们的理解与同情。在最后的自白阶段,更让人感知到了历史大背景之下的无奈与残酷和生命的脆弱渺小。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赎罪》的故事脉络与叙事结构的梳理过程中,读者能够走入作者伊恩·麦克尤恩创设的处于现实与虚幻中的迷宫,看见更加广阔的世界,并得以深刻的震撼。《赎罪》中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妮·塔利斯为了赎罪进行写作,并通过沉沦于写作之中找寻现实世界中已无法进行的救赎,在叙述中展现了其自我惩罚的决心与面对错误的勇气,最终在爱与恨的纠葛中形成背景宏阔的救赎史诗。按照西方的人文修辞理论来说:“叙事可以帮助塑造读者的情感、自我和生活觀,发展其道德意识。”在《赎罪》的叙事空间内,其所揭示的价值意义与叙事手段于今仍有着重要的分析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颖诗.《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心理分析解读[J].海外英语,2019(23):204-205.

[2]李笑蕊.作者控制与读者判断:《赎罪》中的叙事交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9-47.

[3]王文勇.浅议电影《赎罪》叙事的主题反讽[J].电影文学,2019(3):96-98.

[4]邓海楠.无法抚平的创伤——解读《赎罪》[J].青春岁月,2019(3):46-47.

[5]王艺.《赎罪》的印象主义叙事研究[J].电影评介,2018(20):65-67.

[6]张学昕.短篇小说的立体几何——伊恩·麦克尤恩的短篇小说[J].长城,2019(5):126-134.

作者简介:吴玲(1980-),女,河南郑州,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外语教学。

猜你喜欢
赎罪伊恩
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悲剧理论分析《赎罪》
一滴水的幸福
《赎罪》电影语言浅析
用精神分析法解读《赎罪》中布里奥妮的心理变化过程
关于影片《赎罪》的艺术批评
论《赎罪》的误读叙事
《洛丽塔》与《赎罪》的救赎之路
博茨瓦纳总统称永不结婚
伊恩很爱丛林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