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临县伞头秧歌高校舞蹈专业新时代传承的价值研究

2021-11-09 05:18王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16期

【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伞头秧歌,以全新的形象引入于高校舞蹈专业课堂,为思考自身舞蹈文化根脉,论证其几千年变迁仍生生不息存在的文化基础,寻找其在当今新时代下的创新发扬方法论,探索其新时代下的传承发展策略,笃定留存舞蹈文化根性为核心价值的传统文化价值回归,弘扬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为核心价值的新时代文化价值,定位伞头秧歌新时代发展方向,使之奠定更好面向未来的文化理论基础,是新时代高校舞蹈专业课堂最具价值的传承实践研究。

【关键词】国家级非遗;临县伞头秧歌;共享性价值;象征性价值;新时代传承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16-154-03

【本文著录格式】王娜.国家级非遗临县伞头秧歌高校舞蹈专业新时代传承的价值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08(16):154-156.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西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国家级非遗临县伞头秧歌高校舞蹈专业传承的价值研究”(课题编号:2020E014)。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尤其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进展;人民生活迈进小康,获得感显著增强,各项事业稳步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进入了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临县伞头秧歌也迎来了进入高校舞蹈专业课堂展开创新性发扬的传承机遇。

一、新时代伞头秧歌变迁性发展迎来高校舞蹈专业课堂传承机遇

国家级临县非遗伞头秧歌从远古娱神傩舞中产生,历尽千年,随历史变迁发展至今,现已成为当地百姓节庆时的表演性节目,展演火爆,娱人价值逐年提升,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让其文化传承的使命感越发的加深了。

(一)伞头秧歌传承机遇落地高校舞蹈专业是新时代的自主选择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新时代必然缔造新文化,必能推动文艺工作创新精神文化家园。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人类演进的每一个新时代,自然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将其纳入自己的社会体系,同时又创造出新的文化类型,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高校舞蹈专业课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最高学府,也是培养未来文艺工作者的主阵地。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社会全面进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科建设更加积极地向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迈进,高校舞蹈专业课堂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得益于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非遗伞头秧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舞蹈的特殊载体,因此获得了不一样的传承机遇,顺理成章被引入高校舞蹈专业课堂,提炼、充实其表演内涵,借助新兴传播技术和科教手段,通过讲述方式的创新,深挖其创新源泉所在,重塑其舞蹈表演格局,伞头秧歌诞生出新的文化形象,见证新时代的自主选择。

(二)新时代民间舞创新教学新思维指引伞头秧歌在高校创新传承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新时代文化发展观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指引文艺工作者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美德蔚然成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尤其体现在高校舞蹈专业课堂上,文艺工作者正以饱满的热情,实践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民族舞蹈素质教育及教学改革创新达到史无前例的发展高潮,在高校舞蹈专业课堂中逐渐形成新时代民间舞 “立德树人、守正创新” 之创新教学新思维。

高校舞蹈课堂传承,一要紧密结合舞蹈根性高度留存才具有文化传承的科学性;二要紧密结合新时代文化发展方向创新;三要挖掘原生态民间舞蹈活态文化,坚持动态传承;四要共享性价值典范教学创新;五要深度导入民间舞蹈文化与舞蹈精神凝聚贯穿教学实践全程;六要运用新媒体、新视角、新方法展示教学创新新成果。细看原生态非遗伞头秧歌,蕴藏着深沉的黄河文化内涵,述说着几千年的历史变迁,黄土高原地域文化的影响永远不会消退,中国北方汉民族的豪迈之情早已随着闹红火中跳跃的身姿深入人心,民众参与表演时很容易产生极高的身体共鸣与强烈的融入感,表达着当地百姓审美情趣与文化认同。

如今,将非遗伞头秧歌引入高校舞蹈专业课堂展开课堂传承,集中教授提炼整理后的动律、短句、组合,以此推动其在大学舞蹈专业层级的推广传承。《史记·礼书》谈及守正创新有云:“循法守正者见侮于世,奢溢僭差者谓之显荣”。其一,恪守伞头秧歌舞蹈根性的正道,就牢牢把握住了伞头秧歌的舞蹈本质与文化基础,只有守住了舞蹈根性的“正”,舞蹈根基才稳固,舞蹈表演方向才不会偏。其二,守正与创新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守正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守正的保障。守正涉及舞蹈根本性,是原则性问题,是对舞蹈风格的把握,不以守正为前提的创新,是不符合舞蹈基本规律的创新,既不符合伞头秧歌传承诉求,也不符合人民对伞头秧歌的根本认同。尤其当今发展进入新时代,更需要坚持舞蹈理论和教学实践上的守正与创新,不断巩固创新中的舞蹈根性追求,努力完善守正创新教学实践的执行效果,让高校课堂传承成为新时代民间舞创新教学新思维指导下的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传承。

二、共享性文化价值引领伞头秧歌在高校舞蹈专业实践新时代传承

文化的共享性是指文化具有为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乃至全人类共享的特性。如文化具有渗透性、扩散性、传递性、继承性、习得性,正因为文化具有这些特性,文化才能为他人、后人所共享。本文之文化共享指的是将非遗伞头秧歌的文化形态、文化信息、文化內涵、文化价值取向等通过共同的学习行为,实现与其他所有人共同拥有为目的,强调对该文化的理解、体会、学习、使用,寻找不改变其原生风格特点基础上的价值承载点的综合过程。

(一)共享性舞蹈文化催生非遗伞头秧歌表演形态的传承共鸣

非遗临县伞头秧歌作为中华民族优秀舞蹈类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扎根民间沃土生生不息,历史悠久,演变至今,受黄河文化、黄土高原地域文化深远影响,创造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当今新时代下,原生态非遗传统舞蹈伞头秧歌表演形态的传承,主要发生在传播形式与传播维度的变化上。

高校舞蹈专业课堂实践新时代传承,是原生态伞头秧歌基础形态的传承,是对舞蹈根性的保留性传承,是不可脱离舞蹈根性文化的共享性传承,是通过高校舞蹈专业课堂所做的对舞蹈文化财富及舞蹈文化价值取向的再认识,是不受时空限制,满足更多人内心愿景,并改善了传承人靠一己之力来延续非遗舞蹈的代代传承。通过采风非物质文化遗产伞头秧歌传承人及舞蹈表演现状,经高校舞蹈专业课堂对原生态伞头秧歌舞蹈的风格特点、动律及各种舞蹈角色的动态形象做相关提炼,重新编撰短句及训练组合,一改待字民间闺中的尴尬,用专业形式打造符合新时代传承的舞蹈文化样本,用更有感染力的生动人物形象,吸引年轻的在校大学生聚焦非遗舞蹈伞头秧歌,让舞蹈教育回归本真、传承本真,优化学生的文化体验、艺术体验,使其对传统文化产生出深入的理解诉求,引导非遗舞蹈迈向更加广阔的公众视野,给予非遗舞蹈文化的多样性发展机遇,使非遗伞头秧歌原生态舞蹈本体的创新发展得以展现。也因非遗类舞蹈文化同样具有渗透性和扩散性、传递性和继承性,以及可习得性,使得非遗伞头秧歌舞蹈文化同样拥有了文化共享性价值。这一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在高校舞蹈专业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既注重打造传承精品、根性留存到位,深挖舞蹈内涵,服务指向满足广大民众期待,也通过舞蹈动律元素、舞蹈动态形象、舞蹈根性文化的解构与重组,积极拥抱新的受众,唤醒大众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基因、舞蹈文化基因,让优秀传统舞蹈文化与大众产生传承接力与价值感受“共享”,进而引起大众的接纳“共鸣”,实现与大众的文化“共情”。

(二)专业理论素养是伞头秧歌共享性舞蹈文化新时代创新性传承的奠基石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性传承既有对民族文化自信的多维度认同,也包含对民族文化自省后的舞蹈内涵升华与舞蹈根性风格留存,更是当今新时代下伞头秧歌共享性舞蹈文化科学传承的首要工作任务。随着社会、科技、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伞头秧歌舞蹈文化如何实现创新性传承?这一新时代课题,逐渐被高校舞蹈专业重视起来,针对非遗舞蹈文化内涵的影响力及传统文化保护的讨论持续发酵。高校舞蹈专业教学平台作为新时代共享性舞蹈文化创新传承的主阵地,从非遗伞头秧歌被引入高校舞蹈专业课堂前,早已担负起运用专业舞蹈理论支持舞蹈文化创新传承的责任,使非遗舞蹈文化与创新教学实践完美結合,为伞头秧歌共享性舞蹈文化新时代创新性传承找准了方向。一边创新性提炼舞蹈动律元素,一边创新性编创训练组合,守正黄河“根性”舞蹈文化背景做深度宣讲,创新性强化舞蹈风格训练等课堂实践有序开展,对非遗伞头秧歌舞蹈风格特点之根性留存做深度挖掘,保证其风格特点创新性传承方向不走偏,伞头秧歌舞蹈文化的共享性价值随着传播形式和传播维度上的变化,展示出更加生动鲜明的新舞蹈形象,取得阶段性创新教学成果。这些成果的产生,首先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高水准的专业理论素养,其次取决于舞蹈理论在创新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能力,亦为舞蹈工作者必备基本素质。

高校舞蹈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更是伞头秧歌共享性舞蹈文化在新时代下创新性科学传承的奠基石和粘合剂。舞蹈风格来源舞蹈背景文化,舞蹈表演饱含舞蹈“根性”文化影响,端正的创新教学思想;明确的创新执教方向;积极的创新执教态度;顺畅的创新执教流程;引导学生展开创新学习,实践中检验理论应用,创新中不忘根性留存,潜移默化地展示着舞蹈教师良好的舞蹈专业理论素养,运用好了,可使教师教学实践得心应手,创新教学事半功倍。提高专业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必是加强舞蹈理论学习,坚持用新时代大学舞蹈专业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在教学实践中提高专业理论素养,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中展示专业理论素养,高举创新性传承教学的思想旗帜严谨治学,保持创新性传承教学实践的视觉敏锐度,守正舞蹈“根”文化方向,坚持创新性传承,为伞头秧歌共享性舞蹈文化新时代创新性传承打好基础。

三、象征性文化价值提振非遗伞头秧歌在高校舞蹈专业的创新动力

象征可分为隐寓性象征和暗示性象征两种,是借助一种文化形式表达另一种意思的表意方式,是人类在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下,产生的所有心理活动的结果总称。非遗伞头秧歌的象征性文化价值主要通过伞头秧歌表演中的舞蹈形态、道具、场图等文化符号,以借喻、隐喻、符号、拟人、写意等具体象征方式进行表意。

(一)象征性文化价值取向为伞头秧歌在高校传承提供专业创新动力

非遗伞头秧歌作为一种民间舞蹈,表达着表层工具性价值观和深层目的性价值观,客观诠释该舞蹈相对应的审美取向与理论取向,即象征性文化价值取向。能够为其在高校舞蹈专业传承中提供专业创新动力的象征性文化价值取向,无外乎三个角度:即伞头秧歌的核心价值取向、根本价值取向和目标价值取向。

首先,坚守黄河农耕文化引导下的非遗传承,即伞头秧歌核心价值取向。如伞头带领舞队表演象征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的龙形场图,伞头手执象征天人合一的道具圆型伞,上下舞动指天连地,带领百姓祈求风调雨顺,风来伞动,雨来伞挡,表达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将汉民族、黄土高原、黄河农耕文化之“根性”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有力地诠释了伞头秧歌象征性文化价值取向,即伞头秧歌的根性文化留存度,成为伞头秧歌在高校舞蹈专业传承创新的核心源动力。

其次,认定伞头秧歌是百姓身边的“活态”文化表演符号,来源于人民生活又服务人民,依托表演实现传承,即伞头秧歌根本价值取向。这一点突出表现在伞头秧歌众多的角色表演上,如大场秧歌中的经典角色及表演有:气势豪迈的舞队伞头;生动俏丽的女角拉花;身姿灵动的男角鼓子;颠嗔扮丑的丑角媒婆等,表演时伞头引领场图、女角对舞、丑角逗趣,戏鼓逗花,保持扭、摆、走、颠、跳、扭的风格韵律,折射出非遗民间舞蹈“活态化”的人物形象,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将生活中的情感共鸣宣泄了,极富生活气息。这些活态舞蹈形象就为伞头秧歌的活态传承产生创新源动力奠定了角色基础。

最后,人民喜爱推动伞头秧歌新时代创新发展,黄河文化底蕴指明伞头秧歌守正创新实践方向,即伞头秧歌目标价值取向。见证伞头秧歌从舞蹈民俗文化走向舞蹈专业课堂实践,让创新成为引领伞头秧歌传承发展的第一动力,既要守住黄河文化的根,又要留住汉民族农耕文化的 “正”,践行“文化树舞”的舞蹈发展观,为伞头秧歌在高校舞蹈专业的传承架起守正创新的导航明灯。

(二)非遗伞头秧歌象征性文化价值新时代蓄能创新动力源源不断

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因此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非遗伞头秧歌从远古变迁而来,历经千年,其象征性文化价值也随之演变,从远古时的图腾崇拜、天人合一、自然崇拜、精神向往,发展至今,成为饱含黄河文化象征、黄土地文化象征、民族精神象征、民俗文化象征、传统文化符号象征的非遗性质中国传统优秀舞蹈文化的典型代表。

迈进新时代以来,伞头秧歌的文化共享性特征包括文化形态、文化内涵、文化价值取向,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文化生活的多样性发展,得到优选、强化、升华、创新,使伞头秧歌象征性文化价值获得新时代蓄能,其中尤其以民族精神象征角度的新时代蓄能最受关注,为此展开的针对舞蹈本体的研究也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目前,伞头秧歌已经被引入高校舞蹈专业课堂,展示出新时代的舞蹈新形象,伞头秧歌传统文化创新思维获得持续涵养,爆发出源源不断的文化创新驱动力,这是时代进步的表现,也是中华优秀传统舞蹈文化开始走向世界的跬步之举,意义重大。

四、结语

感慨历史文化变迁持续为舞蹈新文化形象的诞生提供永不枯竭创新驱动力之余,更坚定只有保持新时代文化自信,守正创新舞蹈文化根性留存,才能使有“活态文化”之称的非遗伞头秧歌永葆青春,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胡潇. 民间艺术的文化寻绎[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杜,1997.[2]黄凯锋. 审美价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娜,女,山西太原,研究方向为民间舞教学与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