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民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坚持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课程、语文教学,要贯彻、突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 “厘清了学科课程的育人目标,指明了学科教学与评价的方向,规划并将引领学科的教育教学实践”。语文课程与语文教学要在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位一体”的发展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在鲜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这一主阵地,充分挖掘、利用语文教材,运用教育叙事的方法——真实情境中的人和事,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在青少年学生“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激励学生好好读书、自信自强、热爱生命,从而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立德树人:好好读书
读书考大学早已不是现代学生唯一的成才道路,但是好好读书仍然是年轻学生成才的先决条件。换句话说,好好读书是任何成就一番事业的人所具有的共性与特质。教师可以利用教材中的优秀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文言文部分选有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此文是作者用自己亲身求学经历教育后生晚辈专心读书、刻苦自励。宋濂的求学之路可用“勤且艰”来概括。其“艰”在两处天冷的描写中体现得十分感人。一是天冷抄书,“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由于作者家境贫寒,买不起书,嗜学的他只好向藏书人求借。但书是人家的,必须在规定时间内还给人家,所以赶快抄录,即使在砚台结冰,手冻得伸不开的情况下也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二是天冷求师,“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为了向老师求教,不惜远道,寒风大雪中冻得皮肤皲裂都没有反应,四肢冻得回家用热水烫、用被子裹,好久好久才暖和过来。不光是经历寒冷的考验,还有拜师时看老师脸色——古代的师道尊严嘛,生活上吃穿俭朴——同学则穿戴华丽,养尊处优。所有这些,作者都不在乎,因为他的心思全在读书上,一心勤奋苦读。
宋濂以这样的感人经历教导后学,怎能不激励学生好好读书呢!在激起学生共鸣的情况下,教师还可结合身边的教育故事对学生进行教导、感染。我想起了我的初三语文老师。
师长的故事
师长——在我心里和文章中,我一直用这样的称呼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老师上中学时家里很穷,而他又非常想读书,几个志趣相投的苦难兄弟就结伴到青林湖边的水闸上去读书——闸离村子很远,周围全是湖和稻田。
水闸像个亭子,晴天很是舒服,和风从四面吹来;但是下雨天就糟了,身上全都打湿,他们就湿淋淋地到圩堤上去跑,跑得衣服干了又继续读书。闸上有个看守的老人,孤单无伴,养了条狗。一次,老人叫师长他们吃肉,几个月没见过肉面的年轻人饱餐了一顿。事后,才知道吃的是狗肉。
到闸上读书的一共有四人,有一人坚持不住中途退出了,其余三人后来全都考上了大学——那时的大学录取率是远远无法与现在相比的。
这个真实的故事是师长多年前讲的,我到现在还记得清清楚楚。前两年正月到师长家拜年,正好碰到故事中的几个主人公相聚,事业有成的他们又说起了当年读书的事。
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许多值得一提的课文,像七年级下册的《孙权劝学》(司马光)、九年级上册的《谈读书》(培根)等,都能激发学生好好读书的巨大热情。
二、立德树人:自信自强
没有人喜欢灾难,但是万一当灾难不幸来临时,我们如何面对呢?
周国平写的《人生寓言》(七年级上册)中那位王子说:“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但是,当这位落难的王子在经历父王被杀,母后受辱自尽,自己被俘变奴隶、成残废等厄运之后,听人说起这话时却反驳道:“先生,请别说这话。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曾经多愁善感、经不起风浪的王子一下子变得坚强起来。
安徒生的童话《丑小鸭》(七年级下册),讲述了生来丑陋的小鸭子处处受排挤,被嘲笑,遭打击,在历经这些磨难之后,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原因何在?因为他没有绝望、没有自暴自弃,心里想着“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飞向天鹅!他很自信。
《〈孟子〉两章》(九年级下册)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些富有哲理的经典故事总是给困境中的人们带来无穷的鼓励和希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结合这些教材给涉世尚浅、历事不多的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能使他们在遇到挫折打击时变得自信自强。学生自己身边就有这样自信自强、让我们敬佩不已的人和事。
玲玲的故事
玲玲小学六年级毕业就外出打工去了。
玲玲是姐姐,还有两个弟弟。十几年前,一声巨响,震碎了玲玲幸福的家。玲玲的爸爸妈妈是做爆竹的,农村人从外面学了一点做鞭炮的技术,就在自己家里开了一个小作坊,平时自己动手做,偶尔叫些人帮帮忙。开始几年,做鞭炮赚了一些钱,玲玲一家生活得很幸福,建了一栋小洋楼。一次,在鞭炮加工过程中,不知怎么引燃了鞭炮,家里人赶快往外跑。本來父母都跑出来了,可能是想拿钱包之类的贵重东西,玲玲的爸爸妈妈又折回了屋里。就在这时,鞭炮引燃了家里已经加工好堆得老高的鞭炮以及火药等原料。随着一声巨响,楼炸塌了,连几里外邻村窗户上的玻璃都震碎了。从此,玲玲姐弟三个成了孤儿。
在政府和乡亲们的捐助、安排下,玲玲和刚会走路的小弟弟寄养在大伯家,大弟弟则由二伯抚养。玲玲姐弟三人上学的报名费主要是由上级政府和乡中心学校的两位老师结对资助的。在平时,玲玲倒也不是很内向,有时也能看到孩童纯真的笑容。
小学毕业后,玲玲没有上中学,在暑假就跟随村里人到广东打工去了。几个月后,玲玲给小学的班主任寄来了一封信,写得很感人。班主任在教师办公室把这封信读给了全体老师听。玲玲在信中写到自己在外面还好,很感谢老师们的教诲,说大伯也不是对自己不好,自己還有两个弟弟,所以想到外面赚点钱好抚养弟弟。信读完,班主任就把它珍藏了起来。
一次,在上学的路上我碰到玲玲的弟弟,就问玲玲在外面是做什么事,弟弟说是在厂里学裁缝。马上就到春节了,在外打工的人都要回家过年,我问玲玲回来吗,弟弟说她不回来,回来要花二三百块钱车费,她打算把车费寄回家给弟弟用。
这是好多年前的事了(那时义务教育还没有普及),玲玲早已裁缝出师、成家立业,两个弟弟也都中学毕业后学了一技之长。
玲玲是好样的!每当我给学生讲起玲玲的故事,他们稚嫩的胸膛都挺了起来,好像变得坚强了许多。
三、立德树人:热爱生命
现在很多学生心理脆弱,遭到一点挫折,往往容易走极端,甚至草草结束自己花样的年华与可贵生命,给亲人留下无穷的悲痛。为此,提倡“生命教育”十分必要。
“生命教育”就是人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一个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它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让学生在感知生命的过程中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潜移默化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在语文教学中提倡“生命教育”,不能空谈,也不必专门拿出课时来讲述,只要将它融进日常的语文课中。
高中语文教材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蕴含着生命与理想的话题,《荆轲刺秦王》中蕴含着生命与价值的话题,《小狗包弟》中蕴含着生命与反思的话题,《赤壁赋》中蕴含着生命与挫折的话题,《劝学》中蕴含着生命与发展的话题……
初中语文教材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叙述了一出残酷的求生悲剧,那个与狼共生存的淘金人令人难以忘记。在奄奄一息的病狼面前,淘金人迸发出对求生的本能渴望,在绝境中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人的生命是渺小的,特别是在大自然面前,就像苏轼所说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但是,生命的潜力,对生命的热爱,激励着人们勇敢去追求。请看明明的故事。
明明的故事
上五年级的那年,一个休息日,明明和两个小伙伴在老村子的荒地上放牛。老村移民搬迁,人们都把房子建到高高的山上去了,只剩下一些残砖断瓦,还有村边一座废弃的变电房。变电房是一座平顶的房子,上面本放着变压器,现在变压器早拆除了,剩下废弃的电线杆,以及几根在空中飘荡的电线。出于好奇,明明的伙伴居然爬上了放变压器的房顶,明明也爬了上去。结果悲剧发生了。明明的手碰到了那几根电线,瞬间失去了知觉——废弃的电线居然还通着电。还算命大,明明的小命保住了,但永远失去了一条左臂,右手虽然还在,但严重烧伤,手指都没法分开。
一年后,明明继续上五年级。原本顽皮活泼的他,变得安静了许多。写字时,明明不能分开手指拿笔,就用绳子把笔绑在手掌上,靠手掌带动来写字。老师看着心里酸酸的,原本活泼健全的人,一下子就被残酷的命运惩罚成了这样。明明开始写的字自然是十分难看,像幼儿园小朋友的涂鸦。可过了一段时间,笔画虽然还是像小蚯蚓,弯来弯去,但整体看起来越来越工整。考试之后,以前成绩平平的明明却位居前几名。
我每次碰到明明的爸爸,总要安慰他几句,说明明懂事了许多,学习很认真。爸爸忧郁的脸上露出些许的欣慰,说明明在家里好多事情都不要他们帮,总是自己试着来。
明明中学毕业后考上了一所本科大学,并参加全省教师招聘考试,光荣地成了一名人民教师。我们期待明明和他的学生上演更精彩的励志传奇。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语文教学有着许多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和健全人格的养成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在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立德树人”大道上,语文将大有一番作为,成就一道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