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瑞 李少军 马宇轩
摘要:近年来,“内卷”一词在大学校园颇为流行。内卷主要指由于追求增量而产生的不能进化现象。后来,这种无意义的竞争现象逐渐转化为一些人用以嘲讽努力的借口。以高校生为例,部分不愿意参与竞争,但希望获得较高的综测评价的人,将一般性竞争行为视为高度内卷。他们认为这种竞争是毫无意义的。因此在竞争环节中持有消极态度,刻意回避竞争,逐渐“丧”化,更有甚者,将内卷化作为自己不努力的借口。本文抓住这一心理现象,运用心理学的“自利性归因偏差”理论对产生“把内卷当作不努力的借口”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加以解释,最终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内卷化 自利性归因偏差 竞争与内耗 唯物辩证法
一、高校内卷化表征
将内卷化引申到大学校园,最早源自几张名校学霸的图片,图片中,有的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的人宿舍床上铺满了一摞摞的书,有的人甚至一边骑车一边拿着电脑写论文。这些图片最早在清华、北大的学霸之间流传。之后,“边骑车边看电脑”“清华卷王”等词语登上热搜,引起了轩然大波。
结课程论文要求写1500字,可是有同学为了拿高分,写了3000字。其他同学担心这会影响自己的成绩,因此开始写更多的字,于是有5000字、8000字的出现,就这样一级一级地抬高字数,最后大家都很疲惫地超额完成论文。然而老师的评分标准没有改变,大家的相对位次也没有变,获得高分同学的数量依然是固定的。可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实际收益没有增加,却都十分疲惫。
以上两个案例反映出高校内卷化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當然,不同的大学生对内卷化的认知也会有所不同。最极端的观点是认为内卷化造成了自己原有生活和学习的紊乱,影响了自己的成绩,因此对学习持有消极的态度。该观点错误地将内卷视为阻碍自己发展的原因。唯物辩证法认为,影响事物发展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其中内因是根本。因此,该观点出现了自利性归因偏差。
二、自利性归因偏差
自利偏差是指当人们面对一些积极的结果时,通常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内部品质特点,而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的因素;当面对一些不好的结果时,把自己的行为归于外部的因素,而把他人的行为归于内部的品质特点。
笔者认为,部分大学生在高校内卷化的过程中存在着自利性归因偏差,主要体现在:一是认为内卷化是造成自己成绩不好的重要原因,并把内卷作为不努力的借口;二是认为成绩优异的同学是制造内卷的“始作俑者”,认为他们的行为导致自己无法安然地待在“舒适圈”;三是认为在学习中的正常竞争属于内卷行为,并强烈反对这种竞争。显然这三种认知都是自利性的,将失败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的不尽人意。
三、对“内卷”的认知存在自利性偏差的原因
(一)缺乏明确的目标
由于没有明确的目标,大学生将会面临学习低效率和无意义的损耗,这种学生通常是那些努力过后收效不大,甚至放弃努力的人。而这一群体在学业中失败时,往往不能正确归因,部分人在归因过程中出现自利性倾向,给因为无目标而导致失败的自己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
笔者对高校大学生缺乏目标和对内卷化的认知存在自利性偏差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7.66%的人认为自己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目标,而这47.66%的大学生中,有79.45%的人认为自己的失败是来自于外部环境即内卷化过于严重,仅有20.55%的人认为自己的失败源自于目标设定的不清晰。调查结果表明,在高校内卷化过程中,大学生把内卷化作为失败的借口,而不是自身问题,产生这种自利性归因偏差的原因是缺乏明确的目标。
(二)缺乏对自我能力的客观认知
自我认知能力是指一种能够客观认识和评价自身优势劣势、能力水平、技能条件、性格特征的能力。只有对自己的能力持有客观的认识,才能合理定位,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和选择。
然而遗憾的是,很多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他们往往对自我的评价过高,甚至出现自负心理。认为自己的能力很出色,自己的失败并不是因为自身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内卷带来了客观条件的变化,现实没有给自己留足时间应对。
笔者对“大学生认识自我的能力与失败归因”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40.4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能力很强,但无法准确表述究竟是哪方面的能力;59.56%的人表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清醒认知,而这部分人群中的54.33%认为自己的失败源自内卷,而不是能力的高低。调查结果表明,在高校内卷化过程中,大学生把内卷化作为失败的借口,而不是自身问题,产生这种自利性归因偏差的原因是缺乏对自我能力的客观认知。
(三)出于维护自尊的需要
接纳好的结果有利于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为了维护自尊,避免在人际交往中出现尴尬和误解,因此在归因时倾向于自利性,即吹嘘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夸大运气、客观条件的副作用,以此来获得他人对自己失败的同情,对自己努力的崇拜,从而获得他人尊重。
笔者在对高校生进行访谈时发现,66.77%的被访者认为自己考试结束后会向好友抱怨题目刁钻,考场部分考生打扰了自己答卷,考场的灯光刺眼、风扇声音大等问题。而在最终成绩相对较差的时候,这种抱怨会转移到其他获得优秀成绩的人身上。例如,82.51%的被访者认为自己的成绩差是因为优秀学生自私自利,偷偷学习,或者剥夺他人的学习体验用以让自己学得更多。例如某被访者表示,自己的舍友经常每天5:30起床偷偷背单词,打扰了自己的休息;导师要求论文字数不低于3000,但是舍友写了8000字;舍友时刻提防别人超过自己,每天询问他人学习进度等。
透过该被访者的抱怨我们不难看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于自尊目的,往往以内卷为借口,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从而形成自利性偏差。
(四)小结
综合以上分析,总结以下几点:一是人们期望成功,接受成功的荣耀能够满足其期望;二是人们相信个体的努力与成功的结果高度相关,同时也认为自己在为成功而努力奋斗,因此出现自我拔高的倾向;三是当人们估计自己对一个情境有控制能力时,更倾向于参考过去自己成功的例子,所以会高估自己在成功时的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