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星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主持建筑师
姚莉莎 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助理研究员
包头塞力特尔棉纺厂旧址位于包头市青山区南部,占地35 825 m2,1958 年建厂以来,经过30 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型纺织印染联合企业,1980 年到1987 年出口换税就达4 547 万美元,在包头市地方税收占有重要比重。时光流逝,随着城市发展更新,赛力特尔棉纺厂迁出原址,原厂区废弃,主厂房具有鲜明的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特征,部分建筑已经缺损残破,这里承载了数代包头人的城市记忆,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包棉文化创意中心选址于包头正翔国际金融商务区三、四期地块,三期地块为住宅区,四期地块内保留有赛力特尔棉纺厂工业遗存,属于青山区中心地段,比邻青年路、钢铁大街城市主干路,交通便利;周边配套条件优越,基地西侧、南侧为商业中心、金融区、居住区,北侧、东侧有大面积生态公园,基地地势较为平坦。当地政府与业主旨在将其打造成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地,作为城市功能的补充,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载体。
当今世界正在迈入快速发展的后工业化时代,传统的工业门类逐渐被新兴的产业所替代[1]。城市正在进入产业重构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大片区的制造业工业基地腾退成为城市中心区,功能迭代是工业城市旧城更新的主题。包棉文化创意中心通过新功能、新业态的植入激活工业遗存,空间再生产,使之具备集博物馆展览展示、文化商业、创意办公、金融办公、精品酒店、休闲娱乐、公寓等多元功能的综合文化创意园区(图1)。
图1 包棉文化创意中心功能分区图
本案规划设计之初就在思如何考营造园区空间的丰富性,新旧建筑的融合,规划布局推导若干种可能性,最终得到现在的总平面(图2)。
图2 包棉文化创意中心规划总平面图
保留主厂房工业建筑遗存,对其缺损的部分进行修补和复原,结构加固,修旧如旧,赋予其新的生机,作为展示棉纺厂历史的博物馆。园区入口广场左右对称布置金融办公建筑,强调礼仪性与识别感;通过主景观轴串联园区内部的新建多层商业建筑组团,新旧建筑规划组合形成商业氛围浓厚的下沉广场、院落及街巷空间,为人们提供聚集和交往的场所。园区北侧为公寓、办公高层建筑,东侧为特色酒店高层建筑;园区中部下沉广场的负一层为商业,外围的地下建筑空间为停车场,实现了空间的立体利用。
园区的空间结构呈现出一种围合的,半开放性的格局,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可进入园区,拓展多种可能性参与空间的再生产,使空间、环境、设施、业态、功能等各种要素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并且积极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同属性的空间可引入多元化的活动,强调园区活力氛围的渲染(图3)。
图3 包棉文化创意中心鸟瞰效果图
新建建筑尊重原有工业建筑文脉,模拟、重拾包豪斯风格并加以变化,以实墙结合玻璃幕墙的形式,灵动的几何型建筑造型赋予每幢建筑独特的外观和个性,彰显出一种具有国际范儿的既视感。
建筑的材料主要是红砖、钢型材、金属板、混凝土和玻璃等。屋顶主要采用单坡和双坡屋顶结合的形式,高低错落、连续起伏的建筑天际线,活跃而富于动感,也是向原厂房建筑锯齿状屋顶形式的回应。建筑本体去掉不必要的装饰,裸露建筑构件,回归工业建筑原始、质朴、简约的气质。部分外墙砌筑砖花机理为建筑立面局部增加创意元素。建筑之间利用连廊穿插连接,便于通达。局部二层设置露台,可上人屋顶,可供人们休闲观景。单体大跨度空间隐喻棉纺厂曾经的生产廊道,现在是集中商业的需要。
旧城改造中的视觉景观生产,其积极意义在于凸显城市性格、打破“千城一面”的桎梏[2]。景观设计在建筑规划之初就一体化考虑,以现代、人文、艺术为主旨,综合利用硬质景观、水景观、艺术装置来烘托园区的文化艺术氛围,创造层次分明、现代时尚、丰富趣味的公共空间。如下沉景观广场(图4),硬质景观利用石材、金属体现工业化的质感,阵列布置的旱喷水景增添趣味性,是儿童嬉戏的场所;将遗弃的大型工业设备打造成艺术装置置于广场中,塑造场地的工业艺术气息,回溯工厂历史记忆。
图4 包棉文化创意中心下沉广场人视效果
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强调光环境给使用者带来更加舒适安逸的空间体验[3]。沿钢铁大街作为园区面向城市的主要展示面,建筑立面亮化采用微亮的暖色光,展示现代、时尚的城市表情。园区内部光环境设计加入互动灯具和艺术投影,根据不同功能区设计不同的照明效果,明暗结合,通过光二次塑造建筑的气质,建筑表皮也赋予了可变的情态。
历史价值指场所能够唤起人们对过去的人、发生的事以及生活的场景的记忆和怀念[4]。棉纺厂工业建筑保存较完整,包含了主要生产车间、办公楼和部分设施,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下人们围绕工厂展开的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影响了那一代人共同的情感记忆,充分挖掘其历史价值有助于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展示。
城市传统工业建筑和遗存已被认为是城市的一种特殊语言[5]。包棉文化创意中心除了承载那段历史发展的记忆,包豪斯风格的建筑沉稳厚重,富于工业美感,通过“转译”手法营建新的红砖工业风建筑,与工业遗存相似但存在差异,且能区分建筑的建造时代,新与旧的对比、融合、碰撞,实现特色鲜明、统一和谐的风貌。结合艺术化景观的打造,使得园区更具人文艺术价值,提升城市文化气质。
实践经验表明,对具有一定价值的破旧的工业建筑进行改造和更新,比起新建一座相同大小,指标、性能的建筑,可以节约20%到50%的建造费用[6]。对工业遗存的 “最少介入”, 即对建筑的影响做到最小,不破坏其历史痕迹,修旧如旧,既保护又降低了建设成本。新业态、新的经营模式的引入,各功能联动配合,混合增效,势必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就业与消费。
一座城必有一个地方承载其城市记忆。墨西哥著名建筑师路易斯•巴拉干有这样一句名言:我相信有情感的建筑,“建筑”的生命就是它的美。这对人类是很重要的[7]。包头塞力特尔棉纺厂工业遗存无疑是延续这种美,它的存在使城市更能展露其历史文化气息。
城市更新的核心内涵是“再生与复兴”。包棉文化创意中心设计实践,保留修复工业遗存,唤醒城市记忆,规划新业态的植入,改造与新建,以空间再生产为路径,探索城市功能、空间环境、设施和服务的迭代升级,进而改善原有的工业遗存状态,为城市注入崭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