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1-11-09 15:17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理论课工匠精神工匠

肖 威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南 株洲 412000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途径之一,主要是为了给社会培养和传输生产、建设 、服务等各行各业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更加强调高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教育即要求学生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就我国目前的职业教育现状来看,高职对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培养做了很多努力,但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停留在知行分离状态。十九大报告也给出了教育的首要目标,那就是“立德树人”,这也告诉了我们要想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一定要先“立德”。因此,为了培养出新时代的德才兼备的人才,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工匠精神”这一做法是势在必行的。

一、“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整合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三门课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后简称《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后简称《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只有《基础》第五章第三节有明确关于职业道德的内容以及《概论》第十章第一节提到“工匠精神”,而《形势与政策》课作为帮助大学生正确把握当前国内外形势,认真领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的课程,教学内容每一学期都在更新。如果仅仅只依据教材进行思政教学无法形成系统的“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学内容,所以需要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整合。

(二)思政师资欠缺问题

一是高职院校思政教师师资配备不够。截至2021年我国高职院校已多达2195所,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按照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46号)强调,配齐建强思政课专职教师队伍,高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1]。按照教育部的这一要求,目前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思政老师是不够的。二是大部分高职院校思政教师的来源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马哲、、伦理学、法学等专业的研究生,而这一类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经验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都相当缺乏,同时任教于高职院校缺乏对其他学科专业和行业的了解,对于“工匠精神”本身也尚且停留在字面意思上的理解,更无法通过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传达给学生。

(三)思政教学知行分离问题

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只是依据教材按照教学大纲完成既定的教学计划,再加上高职学生本身的特点,对于政治理论性的东西兴趣不高,互动性不强,课堂枯燥无趣,学生无心听讲,更别提从中受到影响。在大部分高职学校的学生眼中,思政课更多的是“量化后的学分”,理论性过强,与学生生活有距离感,概念无法内化为信念,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社会实践中的行动是两回事,形成了理论知识和实践分离的局面。

二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其教育功能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目前没有明确的界定,但学界讨论大致包含以下四点。第一点,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是忠于职守的精神体现,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并且以一种严肃而认真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第二点,精益求精。朱熹有言:“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磨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精益求精就是一种认真、专注、技艺、追求完美的精神,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执着追求的毅力、是反复尝试的勇气。第三点,协作共进。要善于合作,友好相处,共同进步的事情。第四点,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就要不断创新,创新才能成就事业,工作不能止步不前,不思进取,要在自己的行业里勇争先锋。

(二)“工匠精神”的教育功能

“工匠精神”的内涵,决定了它对教育所能起到的功能。首先,“工匠精神”具有激励功能。“工匠精神”中先进文化的内核,对从业工作者会起到一定积极的激励作用和规范功能,让从业工作者在工作中更够严格要求和规范自己,认真完成工作。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鼓励学生去学习“工匠精神”,学习前人的优秀美德,从而激励自己做得更好。其次,“工匠精神”具有育人功能。这是对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重要的功能,毕竟“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工匠精神的中的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都会对学生提出要求,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

三、“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策略

(一)课堂渗透与专题教学相结合

将“工匠精神”与《基础》《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相结合,不拘泥于教材中明确提到“工匠精神”或职业道德的部分。譬如《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绪论、适应人生新阶段、理想信念、中国精神、人生价值、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七大主题,要把“工匠精神”有机融入全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各个环节[3]。举例:在绪论: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这一教学内容中可以针对所授专业的高职大一新生职业理想教育、职业技能培养和职业道德培育有机结合,在新生入学就树立正确的专业认知,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邀请专业课教师或者优秀的学长学姐现身说法,帮助学生在入学时就做好学业规划,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

除此之外,还要强化专题教育。例如在《基础》课职业道德教学部分,着重强调“工匠精神”相关内容的教学。在《概论》课中结合“工匠精神”进行研究性学习,譬如湖南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竞赛多次就以“工匠精神”作为主题倡导大学生进行专题研究。学生可以通过自主深入探究“工匠精神”的本质、内涵、事迹等,更真切地去感受“工匠精神”的内涵和灵魂。

(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擅长的就是理论教学,但众所周知,高职学生本身理论基础薄弱,如果一味的开展理论教学而不辅之以实践教学,学生的兴趣和获得感并不多。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已经成为高职思政课的探索方向。可以在实践教学中应更有针对性地围绕“工匠精神”来设计教学活动。比如,我们总结一套“观”“听”“思”“辩”“访”“演”的实践教学模式,都可以围绕“工匠精神”这一主题进行展开。观看与工匠精神有关的影视作品或纪录片;听优秀的工匠模范讲自己的故事,思考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辩论一场关于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比赛,调研采访身边的模范人物,或者搜集相关事迹或案例并将它演绎出来。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课堂搬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中,既激发学生兴趣,又提升了思政课堂教学实效性,将“工匠精神”落于实处。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因为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的引导者,但是“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最终的效果还是要看学生,毕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因此,首先教师要提升自己对所授专业的行业认知,深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譬如在备课时要去对各行各业的企业现状和行业环境学习和研究,收集相关的“工匠精神”的案例 ,这样在上课时讲解到就不会照着课本去念,而是可以用一些视频纪录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分享相关的事例,这样所讲的内容也更有说服力,能更好地去教育学生。其次,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和平台。例如在班级组织关于“工匠精神”的辩论赛或者演讲比赛,让学生去收集相关事迹,在这些活动中更加了解“工匠精神”,也可以带学生去参观一些优秀的作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发明创造,去践行“工匠精神”。

(四)普及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工作认真负责 、能吃苦耐劳、专业技能卓越等等无疑都是当代社会招聘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对高职学生普及“工匠精神”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在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只讲一些虚无缥缈的空话,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尤其是学生的实际生活。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教师一定要考虑到目前学生所处在的社会环境以及不同专业的职业需求,做到因材施教。

譬如化工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概论》课第十章第五节建设美丽中国时,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进行授课。倡导生态文明要与行业发展相结合,作为化工专业的学生可以探究化工行业发展如何与生态保护同向同行。学生可以在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基础上寻求专业课教师的帮助,探究传统化工行业的转型升级。而追求卓越,创新创造正是“工匠精神”的精神内核之一。

总结:综上所述,“工匠精神”融入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做到课堂渗透与专题活动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普及教育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去领悟“工匠精神”,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成长为新时代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猜你喜欢
理论课工匠精神工匠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新课标下中职体育与健康理论课有效教学策略探讨
自卑女的大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