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新高考、新教材背景下教育质量检测工具的跨区域研发项目成果展示

2021-11-09 01:34广东刘礼娜福建徐成选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鸟儿试题考查

广东 刘礼娜 福建 徐成选

试题一、现代诗歌阅读(广东教师:刘礼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焦 桐

若不是雷声提醒虫鸣,

我几乎忘了,

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那远在少年时就订下的盟约。

阴雨的季节太长,

人间的是非太忙,

春天,是否也一样健忘?

行云接受远天的邀请,

风筝飞出公寓,

杜鹃烧红了山岭,

谁又在岁月的那头召唤?

我想起那鹧鸪临走前一再叮咛:

春天,还在霜雪中久等。

我要辞别我的老板,以及

这座曾经流连的城市,

携带一叠发黄的稿纸,

几本未读完的旧书,

和半生的荣辱与悲喜

起程——

蜻蜓结伴到路上欢迎,

一只野兔蹲伏草径,竖耳

倾听,迟到的脚步声走近走近——

被东风吹暖的湖畔,

阳光晒绿了桦树林,

鹳鸟们不耐等待,相继

逸出云山荡漾的倒影。

我想起和春天有一个约会,

那远在少年时就预约的风景;

好花刚开到一半,

草木在前路上抽芽萌长,

所有的心事都悄然放晴,

春天,请你等一等。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那远在少年时就订下的盟约”,从时间的角度写,表明在少年时诗人对春天就有着强烈的盼望之情。

B.“阴雨的季节太长/人间的是非太忙”,写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奠定了全诗忧伤低沉的情感基调。

C.“谁又在岁月的那头召唤”,既承接前文与春天订下的盟约的内容,又引出春天在霜雪中等待的画面。

D.“草木在前路上抽芽萌长”,写出了春天草木生长的画面,表明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各节行数相当,整体来看具有结构美,从韵律的角度看,韵脚很明显,读起来具有韵律美。

B.“杜鹃烧红了山岭”,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岭上的杜鹃花开得盛,开得多,开得美。

C.“蜻蜓结伴到路上欢迎”,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以轻快的笔调写出蜻蜓在路上迎接诗人的情景。

D.“春天,请你等一等”,通过深情呼唤,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留恋。

3.诗歌第四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如何描绘的?请简要赏析。

4.诗歌第三节在内容上似乎与其他节不搭调,可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项涉及诗歌第一节:“若不是雷声提醒虫鸣/我几乎忘了/和春天有一个约会/那远在少年时就订下的盟约”,前面说自己几乎忘了与春天有一个约会,而这个约定是少年时有的,可见诗人在年少时就有着盼望春天的情怀。B项“奠定了全诗忧伤低沉的情感基调”错误,从整首诗歌的内容来看,写了许多春天美好的画面,多次表达对春天的向往,情感基调轻快高昂。C项“谁又在岁月的那头召唤”,采用问句的形式,引起读者注意,“召唤”一词,上承“盟约”,下启“久等”,内容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D项“草木在前路上抽芽萌长”很有画面感,写出了草木生长的动态美,也表明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

2.B【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项,从整体来看,诗歌各节为六行或七行,每行字数也差不多,给人以整齐的结构美;从韵律的角度看,韵脚有“鸣”“请”“咛”“迎”“影”“晴”等,读起来朗朗上口。B项“采用通感的修辞手法”错误,“杜鹃烧红了山岭”没有用到通感,一个“烧”字化静为动,写出了杜鹃盛开的情景,与“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有异曲同工之妙。C项“蜻蜓结伴到路上欢迎”将蜻蜓人格化,赋予蜻蜓以人的情态和动作,读起来给人一种轻快活泼之感。D项“春天,请你等一等”,采用祈使语句与春天直接对话,让春天“等一等”,饱含深情,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与留恋之情。

3.①诗歌第四节描绘了一幅色彩明丽、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蜻蜓自由地飞来飞去,野兔也出来活动,东风吹拂,桦树林穿上绿装,鹳鸟们也开始欢呼。②诗歌选取有代表性的意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采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角度,将这一幅春景写得非常生动,也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向往与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把画面的内容表述出来,聚焦“蜻蜓”“野兔”“东风”“桦树林”“鹳鸟”等意象,用自己的语言将画面描绘出来,对景物形象的感知,其实也是对诗歌意境的感知,诗歌第四节给人以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之感。对于所用的描写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和写景角度两个维度来分析。

4.不可删去。①从内容上看,第三节写“我”要辞别当下的生活,去与春天赴约,是赴约的实际行动,与标题呼应;②从结构上看,第三节起过渡作用,“启程”上承春天的“久等”,下启蜻蜓结伴“欢迎”。③从主题上看,“我”辞别“我”的老板,离开城市,去寻找“春天”的身影,去感知大自然,凸显诗人对春天的执着热爱与虔诚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主观题,综合全诗深入探究章节的作用,这一节表面上没有写春景,与其他节内容感觉不搭调,但是这一节的存在使得这首诗与普通的写春景之诗有了区别:与开篇段“人间的是非太忙”、结尾段“所有的心事都悄然放晴”两句相呼应,无形中也串起一条“我”的情感线,使这首诗有了“我”的存在,赴约的行动具有一种生命仪式感,也使诗歌因“我”的生命厚度有了生命的质感和沧桑感,也更突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这一节诗歌的主要内容,进而从诗歌整体结构和主题角度来分析探究。

【命题依据】

1.学科型专业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现代文阅读板块的“文学作品”包含“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四种体裁,其中诗歌部分包括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1999年和2000年高考全国卷考查过现代诗歌,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卷)中也出现了现代诗歌考查。现代诗歌阅读命题不仅契合新课程理念,也符合新高考的考查趋势。

2.教学经验型依据

易错点易错原因教学导向第2题误选B或D对B、D两项涉及的通感和直接抒情的手法概念没有掌握,不能准确判断诗句的手法回归教材复习,收集教材篇目中出现通感和直接抒情手法的语句第3题不能准确概括画面特点不能用形容词对画面特点进行概括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训练,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来感悟和概括第4题答题没有条理性,角度不够全面不能整体把握诗歌,不能从内容、结构以及主题角度去组织答案加强学生对现代诗歌结构的把握和主题的探究训练

【命题思路】

1.选材理由

试题选取的材料是现代诗人焦桐的《我和春天有一个约会》。这是一首典型的现代诗歌,全诗共5节,300多字。这首诗主要是写春景,以众多意象构建活泼生动的春景图,对于高中生来说,理解难度不大。现代诗歌在历年高考中出现不多,所以在选材上,没有选择艰涩难懂的诗歌。这首诗借助多种艺术手法来抒发情感,比较适合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

2.试题说明

“新高考”是中国步入新时代,基于《课程标准》和以《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指南的素养高考。2019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将“引导教学”纳入核心功能,高度契合高中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和评价目标。现代诗歌是“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重要内容,因此,对现代诗歌的考查也将体现在新高考中。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与《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相比,在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评价标准方面有所变化,如由“分析作品结构、内容、特色,概括作品主题”转变为“突出情境特征,突显对文本内容、表达艺术的整体把握”,由“分析作品语言及表现手法”转变为“重视探究,重视个性化表达能力,去模板化趋势明显”。试题总体基于以上理念命制,尤其是第4题,设置开放性的问题,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表达。

试题二、小说阅读鉴赏(福建教师:徐成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鸟又飞回来了

京格格

小镇在北方,四季分明。马嫂望着衣带渐宽的河床叹息着:蒲河都开了,咋不见鸟儿的影子?

这年,儿子去南方读研,五十岁的马嫂从岗位上退下来。马嫂以往照亮无数人的精气神一点点暗下来,她感觉自己成了孤灯一盏,从未有过的空落。就连门外料峭的春寒,在她门前打个转,也“嗖”地就走了。

打从丈夫马哥出事,天塌了。马嫂的心上了一把锁,用她的话说,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哪个都是她的命,一个都不能舍。

转眼,马哥已走了二十一个春秋。马嫂的青丝也被风雪刮得褪了色,守着儿子侍候着婆婆,任凭月老踏平门槛,鸟儿飞来飞去,马嫂的心搅碎了一朵又一朵泛起的浪花。

可不知咋了,这第二十二个春天刚刚掀开三月的盖头,马嫂耳边总是回荡着鸟儿叽喳的声音,整夜翻腾着无法入睡。天一放亮,马嫂就脸不洗头不梳奔向蒲河岸。

让马嫂失望的是,没有鸟的天空混沌沌的。封冻的河面如男人铁青着脸,白杨耷拉着头杵在两岸,桃枝没有一丝笑容。马嫂长叹一声,趁小镇还没醒来赶紧回了。

这里是马哥的家乡,马嫂是羞成一朵花那会儿被大卡车送来小镇插队的。在马家村遇到一身绿军装的马哥,第一次约会就在这蒲河岸。当时河床干瘪成一条龙须沟,堤坝窄得就剩两条车辙,他俩一人一辆车辙拘谨地迎风走着。那天的风很柔很软,吹开了一树桃花。鸟儿飞过来飞过去,他说,这鸟儿不单羽毛美歌声更美。她笑眯了眼说,她也喜欢听鸟儿唱歌。车辙的尽头成了一条小路,他们肩头挨着肩头,挡不住的青春被鸟儿带向天空。

一年书信纷飞。鸟儿再飞来时,马哥回来了。她成了马嫂。

二十二个春天了,马嫂看着儿子一天天长大,春天后的春天是她的期盼,鸟儿的歌声撑起她的天空。马哥出事时,部队首长把一枚军功章递给她,她感觉沉得捧不住。她是烈士的家属,儿子是她的希望。头顶的光环让她无奈,婆婆临终时还说,让她为自己活活吧。

多少个春天里,马嫂不敢看街上鸟儿似的飞来飞去快乐的身影。因为只有她自己知道,她脸上有多灿烂,心里就有多凄苦。

渐渐地马嫂喜欢上了恋床,夜长梦也长。

梦里马哥又回来了,一身绿军装,非要看她穿旗袍的样子。说他在那边很好,儿子大了,老人也送走了,让马嫂该为自己活了。马嫂醒来时枕头湿了一大片。马嫂翻出当年压在箱底的旗袍,左看右看穿在身上,把散乱的头发盘起。看着镜子里的自己,不明所以地笑了,问自己这样要干吗呀?家里除了自己就是自己,给谁看呀?

马哥的梦一天接一天,再三央求她穿上当年的旗袍去蒲河边,他会在那里等她听鸟儿唱歌。马嫂信了他的话。

马嫂,一大早打扮成这样,去干吗呀?

街头有好事的,见了她就话里带话地叫着。起初她只是笑不作声,后来扛不住嚼舌的姨婆们纠缠,就实话实说了。

可谁会相信呢?背后指指点点,说马嫂想男人想疯了,马嫂感觉脊梁骨刺痛,更有甚者当面就问她,守了二十多年,是不是守不住了?马嫂浑身是嘴也说不清。

马嫂感觉这辈子活得太憋屈了,她转身奔向蒲河,哗哗的眼泪肥了河道,一步步走入蒲水。

岸边不远处的垂钓者,丢下鱼竿奔过来,马嫂感觉到背后有个热乎乎的手抓住了她,就晕了过去。

马嫂出院了,提着一袋水果来蒲河边,答谢恩人。

垂钓者自称马宏强,喜欢钓鱼,常在蒲河岸边消磨时光,还说之前见过马嫂一次次在岸边徘徊……

谢谢,要不是您我可能早没命了。

言重了,妹子,谁见了都会搭把手的,不要在意。遇事往开处想,没有过不去的坎。

嗯!嗯!您喜欢钓鱼?咋没见鱼?

哈哈,退休后闲着没事,就恋上这里,起初我是钓上来鱼就放生,后来干脆改成喂鱼了,我的鱼竿没有钩的。

我当过兵,脾气坏,我本来是为了蹾蹾性子,可渐渐地就喜欢上了这里。

你天天出来,又没带回去鱼,家人不会说你吗?

唉,老伴前年得病走了,女儿在国外读书,我老哥一个,自个管自个。

哦,老哥这么善良,女儿一定差不了。

别夸我了,你的事我可听说了。哈哈,老哥服气。

一句一句的,搭起话来一个下午过去了。鸟儿归巢时,他们的背影,随着夕阳滑入蒲水。

从此,老马的头顶多了把遮阳伞。马嫂本来像蒲水一样平静的心,泛起涟漪。

马嫂来去的路上,耳边常响起鸟儿的歌声……

好心人劝他们一起取取暖吧。

日子久了,老马看马嫂时眼睛眯成一条缝,蚊子都飞不进去。马嫂一见到老马,就感觉自己飞进树林,身体里有种说不清的东西在跳。

马嫂与老马的事很快在小镇传开了。

蒲水结冰了,鸟儿丢下垂钓者与马嫂,唱着歌飞向了远方。

春天再来时,垂钓者如清淤的河床瘦了许多,整个人清爽欢快,哼着小曲,边垂钓边用余光勾着扭着腰身走来的马嫂,河水中映出他们的剪影。

路上没人。天空,鸟儿又飞回来了。

(节选自《小小说月刊》2020年第11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写丈夫马哥出事后,马嫂“舍不得”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一方面是因为这两人是她的“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马嫂主动承担起了家庭责任。

B.马嫂因在梦里马哥说“非要看她穿旗袍的样子”,一反常态穿上旗袍,受到街头好事者“背后指指点点”,甚至质问,这说明了人们对她的行为不理解。

C.小说设置了马宏强用没有鱼钩的鱼竿在江边垂钓这一情节,表面上看起来这情节可有可无,其实作者独具匠心,目的在于写马宏强钓的不是鱼,而是心。

D.“马嫂与老马的事很快在小镇传开了”,他们的“事”不仅让马嫂从失去马哥的“空落”中走了出来,获得了幸福,而且焕发了春天般的生命活力。

2.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采用了插叙的手法,介绍了马哥和马嫂的恋爱经过这一情节,这样写既回应上文马嫂退休后“空落”,也为下文马嫂和老马的“事”做了铺垫。

B.为了塑造马嫂这个人物形象,小说采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借助马嫂前后变化的对比以及“街头好事者”和老马的衬托,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

C.小说明暗线交织推进,作者巧用明线“鸟儿”的歌唱和暗线“幸福”把小说的人物和事件串联起来,情节集中紧凑,结构完整严谨,作品浑然一体。

D.作者采用了反复这一手法,多次提到“春天”,不仅赋予马嫂的爱情如春天般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意在表达马嫂晚年生活充满了春天般的幸福。

3.文中画线句“渐渐地马嫂喜欢上了恋床,夜长梦也长”中“长”字韵味无穷,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长”的理解。

4.小说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全文,请从言和意的角度分析这样的结尾有何妙处?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A项,丈夫马哥出事后,面对一岁的儿子与年迈的婆婆,马嫂都“舍不得”,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塑造马嫂作为母亲和儿媳的这种伟大形象,而不是“体现了马嫂主动承担起了家庭责任”,何况,马嫂承担家庭责任是被动的,并不是“主动”。B项,在梦里,马哥“非要看她穿旗袍的样子”,马嫂“翻出当年压在箱底的旗袍,左看右看穿在身上”,可以看出马嫂对马哥的思念之深。在好事者的眼中,马嫂穿旗袍,确实反常,他们即便是在马嫂说了实话之后,仍然“指指点点”,这不是简单的不理解,而是对马嫂带有世俗的偏见。C项,作者别具匠心地设置了马宏强用没有鱼钩的鱼竿在江边垂钓这一情节,在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救了马嫂,又为下文两人的故事做了铺垫,从而把情节推向高潮,这才是作者安排这个情节的目的,选项“马宏强钓的不是鱼,而是心”的理解过于牵强附会。D项,小说马嫂和老马的“事”“在小镇传开了”,一方面呼应了前文退休后马嫂的“空落”,另一方面小说的主题呼之欲出:马嫂重获幸福,晚年生活有了依靠。所以说“鸟又飞回来了”,深化了主题。

2.A【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A项,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删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删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马哥和马嫂的恋爱经过”这一情节是故事推进的必要补充,采用的是补叙而不是插叙。B项,小说的主人公马嫂在马哥出事后特别是她退休后的表现和遇到老马后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化了主题。另外,好事者和老马这两个人物形象,作者也刻画得栩栩如生,从侧面衬托马嫂,全方位地塑造马嫂的人物形象。C项,小说明暗线交织推进,在叙述马嫂的故事的同时,引发读者对老年生活这一社会问题的思考,正是巧用这两条线索,让小说“情节集中紧凑,结构完整严谨,作品浑然一体”。D项,小说多次提到“春天”,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反复强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小说的主题也更加深刻。

3.①“长”体现在时间上,马哥早早离世,“二十二个春天”让马嫂感受到时间的漫长,精神上也更加空落;②“长”体现在情感上,马嫂“恋床”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这是因为只要做梦,就能让马嫂见到让她无尽思念的马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画线句在小说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上文儿子长大读研离开了马嫂、婆婆去世以及马嫂退休,“多少个春天”让她精神上“空落”,无依无靠,自然而然地想念马哥,突出的是时间的“长”,也开启了下文和马哥在梦中相见的场景,她希望在梦里能和马哥永远在一起,借希望梦“长”来写思念的“长”。另外,“夜长梦也长”,“夜”体现在时间上,“梦”体现在情感上。

4.①从言的角度,小说以不见“鸟儿”影子开篇,又以“鸟儿又飞回来了”结尾,一语双关,使马嫂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同时又首尾呼应,使情节更加完整、动人。②从意的角度,小说开篇写蒲河河床“衣带渐宽”,不见“鸟儿”;结尾写“路上没人”,只有“鸟儿”,作者写景意在写人,把读者带入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世界中,主题表达更加深刻,更加含蓄。

【解析】本题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小说结尾“路上没人。天空,鸟儿又飞回来了”,“鸟”作为一种物象,包含着一定的象征义,丰富了小说的内涵,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了很多的思考空间。同时,“鸟”一语双关,使马嫂这个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鸟儿又飞回来了”与题目呼应,与开篇呼应,情节也就更完整、更动人。作者写“鸟”目的在于写人、写情,这样主题表达也就更深刻,更含蓄。另外题干“请从言和意的角度分析这样的结尾有何妙处”,要求从“言”和“意”两个角度组织答案,“言”主要从小说结构或表现手法的角度,“意”则可以从小说内容或主题的角度,整理并分条作答即可。

【命题依据】

1.学科型专业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的现代文阅读板块的“文学作品”包含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四种体裁,其中文学类文本考查较多的是小说,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石门阵》和全国乙卷的《秦琼卖马》,都是基于此而选择命题材料的。关注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鸟又飞回来了》这篇作品正是基于此提出作者自己的思考,体现了《课程标准》对学科素养的要求,也展现了中华民族爱老、尊老、敬老的文化内涵。本试题试图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社会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本命题材料也是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角度阐发,以关注孤寡老人晚年生活情境为载体,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进行综合性考查,实现与高考真题的衔接和学科素养的情境呈现。

2.教学经验型依据

易错点易错原因教学导向第1题误选C对C项涉及对作者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和以次要人物来烘托主要人物这一创作目的的误读回归教材复习,利用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相关联来解读作者的创作目的第2题误选C对C项涉及小说线索明暗线如何交织理解不够深入,或者只是解读出小说的明线,不能解读出小说的暗线回归教材复习,加强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关于情节这一专题的复习第3题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读不当,回答时脱离文本对于词语的含义,不能放在具体语境解读,常出现重表不重里的现象以教材为导向,重视对教材中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的含义的复习第4题对文学作品结尾的作用归纳不全,或是追求面面俱到对文学作品结尾的作用类试题作答思路不清晰,脱离文本,泛泛而谈以教材为导向,强化文学作品结尾部分作用的复习,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文章主题等角度,结合具体文本进行有针对性的归纳复习

【命题思路】

1.选材理由

选择《鸟又飞回来了》这篇作品作为命题素材,首先是基于《课程标准》中对学科素养的要求和“立德树人”的总要求,其次是立足于新高考对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同时也意在通过本试题引导学生关注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这一社会问题,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关注并服务老年人的晚年生活。

2.试题说明

试题的命制主要立足于近几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命题的六个方向,即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文章主题、表现手法、语言修辞。第1题侧重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第2题侧重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第3题侧重考查理解文本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第4题侧重考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学类文本,特别是小说六个考查方向的逐一落实,提升学生的阅读、鉴赏和评价能力。

3.命题意图

(1)教学/复习导向应用

感受试题的类型和特点、厘清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考向;审视高考复习教学问题,在高考复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借助试题、答案以及试题分析,为高考复习教学提供一些建议。从试题切入,能客观地感受高考语文小说试题的考查方向,了解常规试题或创新试题的设题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教学工作。

(2)教学应用建议

结合这一道小说阅读的特点,教师在指导小说这类文学类文本复习时,应引导学生关注小说阅读的方法技巧、试题特点和答题规范,建议重点关注四个问题:

①分析作品结构,赏析艺术构思,概括作品主题。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去读懂一篇小说,关注小说“写什么”“怎么写”,提升对小说情节结构与内容主题的分析理解。

②品味语言,鉴赏形象,分析艺术手法。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从品味语言入手,将语言、形象、主题、艺术手法运用等统一起来,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③把握小说作者的苦心孤诣之处。捕捉小说最具艺术个性的地方,品读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的苦心孤诣,尤其要关注小说的“虚构”和“叙述”。

猜你喜欢
鸟儿试题考查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鸟儿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