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刘小忠
2021年高考作文一共命制9道题,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4道,分别为新高考Ⅰ卷(供山东、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苏、河北使用)、新高考Ⅱ卷(供海南、重庆、辽宁使用)、全国甲卷(供四川、广西、云南、贵州、西藏使用)、全国乙卷(供河南、安徽、江西、山西、甘肃、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宁夏、新疆、陕西使用),北京自主命制2道,天津、上海、浙江各自主命制1道。试题紧扣“百年建党”的时代背景,与党史学习教育、优秀传统文化、全面发展目标有机融合,引导考生理解初心使命,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续写新的时代篇章。8道作文题的突出特点,就是立足传统文化,聚焦理性思辨,彰显中国智慧。试题材料亲切平实,写作指令清晰平和,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考生读懂中国文化,体会中国精神,领略中国智慧,实现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合、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2021年高考作文主题与传统文化对应情况详见下表:
卷别(2021年)主题传统文化理性思辨中国智慧新高考Ⅰ卷“体育之效”体育强身强弱易变强者不恒强,弱者不恒弱不逞强不示弱新高考Ⅱ卷“写人与做人”描红人字字如其人“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韬光养晦中庸之道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革命文化先进文化个人与时代小我与大我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全国乙卷“追求理想”“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弓硬”“矢正”“的明”,方能一发必中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北京卷①“论生逢其时”②“这,才是成熟的模样”个人与时代成长与成熟①是否有人生不逢时,有人生逢其时②真正的成熟到底是什么模样①生逢其时,时不我待;生不逢时,安分随时②真正的成熟指身体长成和思想成熟上海卷时间与价值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到底有何关系①时间会检验一切②个人要主动出击天津卷纪念日每一天,都有值得纪念的日子纪念日会不会消失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浙江卷“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如何正确对待得与失取舍由时,行藏在我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9道作文题无论是材料选取还是写作指令,甚至包括具体要求,都让考生有感可发,有话可说。既借鉴历史,回归传统,又观照当下,着眼未来发展,让考生在写作运思的过程中自觉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多年来,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材料多指向三个维度:传统文化、时政热点、个人生活。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许多传统文化素材进入命题人的视线,成了作文命题的首选材料。
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精心选取“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传统节日,把《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传统歌曲,以及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等革命烈士作为命题材料,将考生带入共同参与、共同记忆的同情共感的情境中,自然地将红色文化传承的重大问题转化为考生必然要思考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使其能够有切身体验,有感可发、有感而发。
全国乙卷作文“追求理想”以扬雄的“弓”“矢”“的”设喻,形象生动,且颇具普遍意义和启示作用。其中“弓”是基础,“的”是目标,“矢”具有方向性,射中目标需要其他要素共同起作用,而各要素所起的作用在不同人看来重要性是不同的,在传统文化中聚焦理性思辨,彰显中国智慧。
新高考Ⅰ卷作文的材料选自毛泽东《体育之研究》一文中关于“体育之效”的精短论述:“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说明了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赞扬体育精神,认识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社会重视体育,关注青少年身体健康,引导学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材料中关于强弱转化的理论、对于滥用其强终转为弱、勤自锻炼弱变为强的理性思考和“天之诱我以至于强”的一股子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对人们看待事物发展变化、判断全球时局以及正视人生命运都有启发意义。
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的漫画材料,文字内容语带双关,借“学写字”喻“学做人”,蕴含着古代“为人之道”,包括儒家的“中庸”思想。任务要求“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意在引导考生对材料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进行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材料,体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正确态度,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
北京卷作文“论生逢其时”,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背景,引导考生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结合在一起,响应时代召唤、肩负时代使命;天津卷作文“纪念日”以富有意义的时间点为切口,让考生体味岁月的厚重、初心的可贵,激扬奋斗精神。
这些传统文化和纪念节日都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自然也为当代青年的成长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精神滋养。命题选材与试题设计既体现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融相通,也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对新时代人才发展的要求。
与2020年相比,2021年的高考作文试题淡化情境设计,聚焦理性思辨,改变了实用写作方向,突出考查考生内在的辩证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体到全国乙卷,试题材料指出,古人追求理想会涉及基础、方法等,再以扬雄的观点进行举证,任务驱动则是自然延伸到考生对理想的追求、自身发展的思考上。任务中的“自身发展”,引导考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其思辨性可从三个方面体现:
一是针对“基础”“方向”“行动”等要素与“实现理想”的关系展开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孤立地谈“追求理想”;
二是要把自身的发展与民族复兴大业结合起来,把“个人理想”与“中国梦”结合起来论述;
三是辩证地看待“知”与“行”的关系,重视学习与基础,更要身体力行,做实践者、奋斗人。
再看新高考Ⅰ卷作文,试题材料共五句话,可以分五个层面去解读。第一层,“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这是交代材料文字背景,此时正处在新文化运动前期,也是一场山崩海啸式大变革的酝酿过程,所以《体育之研究》不只是在谈体育,而是在谈体育所能带来的变化。第二层紧接着变化而来,“体育之效”不仅能增强人的体魄,还能使原本不明变明、不聪变聪、不强变强、由弱转强,直接改变了事物的性状。第三层说强弱可以互相转化,“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天赋不能决定一切,后天努力奋斗、不断超越自我,倒是能够绘就人生的灿烂星河。至强也许会转为至弱,弱者也会变强。第四层讲心态与状态问题:“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强者不应骄傲自恃、得意忘形,而要时时保持警醒,让生命处于不断自我超越的状态方能对得起这天赋异禀;“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弱者恰有更高的反弹性,有更多的提升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可能。最后一层,“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字里行间流露出不服输、不认命、天生我才不自弃的倔强以及乐观无畏、勇于作为的自信豪迈。生而为弱,怕什么,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材料自始至终充满了辩证思想,对考生的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进行全方位的考查和区分。
浙江卷作文“得与失”“终点”“起点”“过程”提供多维视角,引导考生在多重、多种关系中确立观点进行思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精彩人生赋能,实现了对考生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这个题目的立意可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厘清得与失的关系,第二个层次是判断得与失是起点还是终点,第三个层次是论述得与失是一个过程。视得与失为终点,就缺少对未来的憧憬;视得与失为起点,不免忽略了历史的经验;视得与失为过程,既有对过往的省思,又有对当下的珍惜,更有对未来的憧憬。
新高考Ⅱ卷作文“写人与做人”漫画材料,谈的是书法中“人”字的运笔技法,要求考生根据其内容和寓意写文章。具体理解为: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描红。相对应的处世之道便是:逆向思维,从常人想不到的地方落子,并且低调潜行;做事做人,走中道,光明正大,不偏激,不入歪门邪道;不要在实力不足的情况下急于出头,即便实力允许,也要徘徊观望,然后再缓缓出头,让人不易察觉,以免招来嫉妒围攻;先模仿然后形成自己的风格。相对应的策略便是:不轻易随风起舞,而是悄悄地在新的领域布局;走中道,行正轨,获得绝大多数人的认可和支持,占据舆论和道德的制高点;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模仿先进,形成自己的特色。这道作文题结合传统与现实、艺术与人生,将细微的书法之道和宏大的治国之道合二为一,可谓张力十足。
这道题不仅蕴含着中国智慧,而且彰显着中国策略。结合新高考Ⅰ卷的作文题会发现,这里谈的实际是一个发展中的“韬光养晦”的策略。如果说新高考Ⅰ卷侧重于“自强不息”,那么新高考Ⅱ卷则是侧重于“韬光养晦”,这两者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总结出来为人处世的智慧。分析这两道题,固然要谈书法、谈体育,更是要谈人生、谈发展,谈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大格局和“韬光养晦”的大智慧。
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等省市自主命制的5道作文题也在不同程度上凸显了中国智慧。如北京卷题目(1),要求考生针对生不逢时、安分随时、生逢其时三种不同的人生境况来论述自己的个性化选择,题目(2)要求考生将自然界“成熟的模样”与人类“成熟的模样”对举,根据自身的成长和阅历来描绘自己心目中的成熟到底是一种什么模样;天津卷以“纪念日”为抓手,启发考生聚焦重要历史节点,激励考生要铭记“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的前人智慧;上海卷作文“时间的沉淀与事物的价值”强调在“时间”背后所体现出的人在认知过程中的艰辛付出与收获多少;浙江卷作文围绕“得与失”提出了三个观点,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辩证地思考“得与失”这一结果对自己成长的意义,在“得与失”中凸显国人“取舍由时,行藏在我”的人生智慧和“得之我幸,失之我命”的豁达胸怀。
高考作文或许是我国高考所有学科、所有试题中最能承载国家意志的命题。历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指向也很清晰地反映了这一点。为此,年年作文备考,都需要观清大势。虽然水无常势、兵无常形,但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始终是高考作文备考的第一任务。那么,高考作文的大势是什么呢?
一是教育大势。高考作文涉及“培养什么人”这一教育命题,因此,每一年的高考作文都离不开“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宗旨,命题总是关乎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文化、人与历史等问题的讨论。譬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目涉及人与他人、人与自我、人与国家的强弱转化与个人意志培养;新高考Ⅱ卷的作文题目以“写人与做人”为主题,涉及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历史;全国甲卷作文“可为与有为”与全国乙卷作文“追求理想”都涉及人与自我、人与国家。在2022年高考作文备考时,可以按照这些内容、主题分门别类地训练,加强备考的针对性。
二是语文大势。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往往反映语文学界的学术主流意见。譬如近几年学界大力呼吁的理性思辨以及文化自信,都充分体现在2021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例如全国甲卷作文材料有“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其中《为人民服务》号召学习张思德同志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沁园春·雪》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评古论今,指出人民是真正的风流人物、历史的主人,充分显示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荷花淀》表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坚贞勇敢的性格;《红岩》讴歌了革命烈士的牺牲精神。这些考生曾经学习和熟悉的作品,一方面可以引导考生回归教材,回归课堂;另一方面引导考生深入体会革命志士和人民群众英勇奋斗、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自觉接受这种精神的洗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样自然而然就可以领会作文试题的命意指向——“可为与有为”。由此可以预见,理性思辨、文化自信特别是中国精神与中国智慧,势必还会作为2022年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方向,备考时要予以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