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 邓 婵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平冈中学)
《经济生活》试题非常注重思维的严谨性,其中传导类选择题一直是历年高考的必考题型,对于此类试题的解题技巧众多教师都进行过深入探讨,并基本形成共识。然而,对于传导类主观题的解读目前没有太多人给予关注,学生更是反馈,尽管背了不少高频词汇、练了不少试题,但在解答相关类型试题时仍没有章法。有鉴于此,笔者设计了一节经济传导类主观题专题复习课,希望解答学生的困惑,并期待同行的指正。
本环节呈现2019—2021年全国Ⅰ、Ⅱ、Ⅲ卷的经济主观题,旨在通过让学生分析、比较七道试题的设问特点,引导学生归纳发现共性。
整个过程用时较短,学生通过独立审题、互相补充,形成最终结论:近年来,全国卷经济类主观题比较集中考查A(起点)→B(终点)的传导,因此深入研究此类题型的答题技巧具有重要意义。
本环节教师对一道例题进行解析,旨在通过引领示范,理顺传导类主观题的答题过程。
教师先提供试题,让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阅读、思考,并在关键信息点做好标记。
例1:(某地模拟试题,笔者选入时稍作改编)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求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发展服务型消费。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拓展投资空间,优化投资结构,推进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建设。
结合材料,分析扩大内需为何能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审读设问,学生很快找到本题的起点是“扩大内需”,终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解读情境材料,不难找到起点的“内需”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终点的“国内大循坏”即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畅通,投资拉动生产、生产带来就业、就业获得收入、收入影响消费等重点知识,并补充流通的含义(商品从企业生产出来后,从企业到消费者的整个过程)后,教师点拨:在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出发的两个传导过程中,都会带动流通行业发展,推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畅通,从而实现国内大循环。理顺思路后,教师可以先呈现直观的思维推导过程图,再展示试题的参考答案,让学生明白,答案的完成就是用完整的句子复述思维推导过程,只要思路理顺,答案的生成就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结果。
本环节提供一道2020年高考真题、一道2021年高考试题,给定时间让学生书写答题思路或思维推导过程图,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将教师传授的方法内化为自身技能。
例2:(2020·全国Ⅲ卷·38)
家庭农场是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组织形式。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发展家庭农场。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并再次强调要坚持家庭经营基础地位,突出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近年来,我国家庭农场发展迅速,数量已经超过87.7 万户。据2019年农业农村部信息:我国家庭农场大多由小农户升级而来,经营规模在20~200 亩之间;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种养结合,其中种植类农场有56.1%采用了喷灌技术,养殖类农场有近80%进行了粪便资源化、综合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在不少家庭农场中,父辈负责生产,子女负责营销,经营的农产品有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品牌;全国有36.9%的家庭农场加入了农民合作社,参与和分享农机、良种、技术、订单等服务。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知识,说明发展家庭农场对于激发乡村经济活力的积极作用。
在本题的设问中,起点是“发展家庭农场”,终点是“激发乡村经济活力”。起点“家庭农场”的概念教材涉及较少,仅在发展集体经济时稍有提及,需要学生从情境材料获取信息;终点“激发经济活力”贯穿整个经济生活教材,一般表现为产量增加、质量提高、竞争力增强等。学生回到情境材料,明确家庭农场的含义,找到其“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的特点;通过农业农村部的相关信息,从四个分句中找到对应的四个点:通过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从而提高生产率;通过使用先进技术,从而提高产量、质量、品质;通过专业化经营、树立品牌,从而增强竞争力;通过加入合作社,从而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例3:(2021·全国乙卷·38)
甲企业是我国知名民族品牌汽车制造商,2008年推出首款新能源汽车。经过多年努力,甲企业目前已拥有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电动机、电子控制系统等方面的自主专利,成为国内唯一一家掌握“三电”核心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企业。
甲企业最初在生产中坚持“垂直整合”模式:自行研发生产零部件,自行组装整车,自主开发汽车软件系统。甲企业由于坚持产业链自供体系,难以在细分市场保持优势,其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远低于行业平均增速。2017年,甲企业开始打破垂直一体化传统,聚焦核心技术与整车生产业务,引入优秀供应商,采取电池对外供应、部分零部件向外采购、边缘业务剥离等策略。2018年起,甲企业逐步全面开放汽车的341 个接口数据、66 项控制权限,向全球开发者提供一个多维的“供应链开放”平台,与供应商共同研究硬件整机集成与软件生态的本土化解决方案。
结合材料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甲企业从垂直整合模式向供应链开放模式转型的经济动因。
本题设问中的终点明确,为“甲企业从垂直整合模式向供应链开放模式转型”,但起点不明确,需要学生由果推因。终点中关于“垂直整合模式”“供应链开放模式”的概念教材中没有提过,需要学生从情境材料中获取信息;但设问主体“企业”却是学科的核心知识。学生通过对情境材料的解读,获知“垂直整合模式”即实现产业链自供,“供应链开放模式”即加强企业间合作,对比之后明确同一企业在不同阶段实行不同战略的必然性与优劣,更加深刻地领会到企业行为背后的目的指向: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强创新、提升品质、降低风险、增强竞争力等。
本环节先以学生的个人独立思考为基础,后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评,不断修改与完善,最后需要教师对小组合作形成的结果进行点评,再呈现试题的参考答案(包括国标版及省评分细则),让学生品味国标版参考答案的精炼,从省评分细则中增强答题的自信。当然,就例题2 而言,设问A(起点)→B(终点)指向明确,可以建议学生将参考答案的每个点再明确落到终点,回应设问的要求。
本环节要求学生面对新的情境材料,在梳理思路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答案,巩固与提升其面对此类试题的应对技巧。
例4:(某地模拟试题,笔者选入时稍作改编)
2020年11 月15 日,东盟十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正式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这是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自贸区,覆盖约30%的全球人口,GDP 总量占全球约29%。RCEP 旨在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一个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协议内容既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市场准入,也包括贸易便利化、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竞争政策等大量规则内容。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国际贸易投资萎缩,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加剧的背景下,RCEP 的签署将推动区域内生产链、供应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合作和世界经济复苏注入一针“强心剂”。
注:中国与RCEP 其余14 个成员国的双边进出口贸易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 31.2%,对外投资占我国实际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12%。
RCEP 自贸区的建成将为我国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巨大助力。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并结合材料对此加以说明。
本题设问起点为“RCEP 自贸区的建成”,终点为“我国的新发展格局”。通过日常的时政渗透与对情境材料的解读,学生能获得关税削减、放开市场准入、统一市场、贸易自由化、促进进出口贸易与对外投资等相关信息。稍加梳理可以整理为四条传导路径:通过削减关税、放开市场准入,有利于增加进口,供给增加必然加大市场主体间的竞争,带来消费与投资成本的下降,从而增加消费、投资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市场主体间的竞争加大,能够倒逼国内企业转型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从而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外出口的增加,有利于拉动国内生产,从而创造就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消费,助力经济增长。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所学知识,认识到:进入新阶段,我国的新发展格局其实是促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确保社会再生产环节的顺畅,实现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这样四条传导路经的结果就指向终点“我国的新发展格局”。
本环节教师展示前三道例题的思维传导过程图,让学生回顾和观察思维传导的过程,旨在总结经济传导类主观题的答题技巧与思维方法。
例1 思维推导过程图
例3 思维推导过程图
例4 思维推导过程图
通过师生合作,可以归纳得出如下结论:第一,设问的起点(A)一般需要发散(A1、A2、A3……),内容多来自情境材料。第二,发散出来的每个点(A1、A2、A3……)需要转化为思想政治学科的专业术语,并综合运用经济学知识向后传导(B1、B2、B3……)。第三,保险起见,每条传导路径最后需要聚合,落到设问终点(B)。图示如下:
简言之,从设问起点开始发散,推导过程完成后进行聚合,落到设问终点。由此,教师引入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聚合思维(从不同来源、不同材料、不同层次探求出一个能得出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的相关定义后,将本节课的价值升华到感受思想政治学科的思维之美,推动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