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何钰婷
(作者单位: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新迎中学)
所谓:“考试如赛马,识之千里马者,非伯乐不可也”。考试可谓是中国的一大发明,最早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大英百科全书》中记载,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的制度。而最早在《尚书》中也有“试可乃已,试不可用,明试以功,三载考绩”等记载。纵观古今,中国考试具有极强的作用,不仅能让古人选贤任能延续至今,还能借助教学评价反观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设计、优化教学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笔者在结合2021年高考思想政治全国卷试题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原创试题的探索和程序化方法的思索和整合,为尝试试题命制的老师提供些许参考和借鉴。
2021年高考思想政治全国卷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法治中国、科技自立、绿色生态、传承传统、共促发展”选材,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凸显立德树人要求,注重考查考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复杂任务的素养,注重考查考生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突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进一步强化考生辨识与判断、分析与综合、推理与论证、探究与建构、反思与评价等学科关键能力,在落实立德树人价值引领的同时,更加关注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在研读高考真题的基础上,结合试题考查的必备知识范畴,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为命题依据和标杆,确保试题命制的信度、效度、适当的难度和较好的区分度,这是保障试题命制质量的前提。因此,试题命制必须具备科学规范的学科性,必备知识的准确性,文字表述的精确性,考查内容的一致性,题型结构的稳定性。试题难易程度按科学比例呈现,遵循从易到难的命题逻辑顺序。
基于此,模拟试题命制应紧扣立德树人价值引领和学科素养导向,例如在经济生活选择题第12 题中:围绕“建党百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行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纪念币。”在关注多频考点和必备知识的考查外,还引导考生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增强考生参与经济生活的科学精神和法治意识素养。例如选择题17 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记‘国之大者’”,通过情境描述,将习近平总书记对共产党的地位、初心和使命进行完美的诠释,增强考生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理解和认同,在思想情感上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选择题16 题中: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的政治选举现象”,引导考生了解和知悉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途径,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中,增强对我国法律体现全体人民意志的认识,加深对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工具的理解,深化对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理解和认同,培育考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素养。同样,在选择题18 题中:以“国际时政热点,习近平主席参与中欧视频峰会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情境,在提升考生国际视野、培养考生理性看待国际社会关系的素养上发挥了正确的价值导向作用。
试题命制的功效无外乎正确发挥考试的诊断加固、评价反馈、导向预测功能。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命题需紧扣时代性、探究性、综合性和教育性四个原则,引导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本次试题命制以建党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全国两会、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经济社会、国内国际社会热点等材料创设真实、复杂、贴近学生实际、顺应时代大势的情境,且评价情境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一方面为考生营造良好的答题氛围;另一方面为考生运用学科内容完成试题任务提供了背景和依托,从而达成了考查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试题立意。
命题立意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展开,立意导向学科素养的提升,同时注重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考查。例如非选择题38 题,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为背景,契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创新、绿色发展新理念的要求,结合微观必备知识“企业经营与发展”,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在增强考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认同、正确认识微观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科学精神以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治意识素养上,具有针对性的立意导向。
命题素材的选取强调新颖、精准、灵活、开放。所谓“新颖”,就是凸显强烈的时代性,以时政热点打底,选材新奇典型,与时俱进。命题者善于运用敏锐的政治眼光和学科思维,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社会形势发展的热点资讯,并能将其与教材知识点巧妙结合,使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凸显时代性、社会性、真实性。所谓的“精准”,即选取材料的有效性、科学性,背景材料的语言表述上要流畅准确、精简明了,突出立意和重点,符合考生的情感认知和阅读特点,在字数上要符合阅读数量的要求;同时材料立意和观点表述要严谨、科学,无知识性错误和逻辑性错误。所谓“灵活”,即材料要能以小见大,信息量丰富,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尝试突破过去单一的“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等直接设问模式,实现“知识立意”到“素养立意”的转变,突出考查考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理解运用和创新重构等能力,呈现试题考查的灵活性。所谓“开放”,即材料的选取建立在主旨之上,呈现多重关系、条件和影响因素交错形成复杂情境、国内国际重大社会热点话题或结果不明确的预测性情境,增加考生思考判断的空间和维度,引导考生用大视野、大思维、大逻辑加以整合辨析,做出正确的预测和选择。
在选择题形式上呈现多元化,增加考查的覆盖面,包括文字材料题、图表题、推论题、图文组合题等,设问灵活多变,知识覆盖合理,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关键能力、学科思维、核心素养,凸显了过程性评价的诊断功能。13 题选取紧扣社会发展热点的生活情境“文创雪糕”为材料背景,契合必备知识,考查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将文字与曲线图表结合,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坚持生活情境的本性原则,增强考生对情境的认知和感受。同时,借助复杂情境提升试题解析的复杂程度和试题评价的区分度。
思想政治学科是国家意志学习教育的关键性课程,学科教学有其专属的术语表达、术语模式和术语系统。因此,试题命制不仅要回归教材,还要关注考生主体的适应和发展需要。考试的评价和导向不仅要求考生落实必备知识,还要强化学科对考生能力的培养,养成学科思考的方法和路径,增强学科的认同感。比如,能否运用学科术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是衡量一个学生学科素养水平高低的基本前提;能否具有综合问题逻辑导向下的理论逻辑、材料逻辑、生活时政逻辑四者有机统一地对答案进行归纳演绎、分析综合、解构重组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生学科素养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能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维、基本方法观察、分析、判断、选择、解决问题,养成思想政治学科的思维方式,建构学科思想,形成学科素养,发挥学科价值,亦是衡量学生学科素养高低的根本遵循。例如,在选择题14 题中:围绕“智能养老”这个社会热点话题展开,考查考生运用“生产与消费关系”的相关知识进行逻辑推导,考查了微观经济原理的运用与宏观社会热点经济现象的关系,借助逻辑推导的形式,增强对考生综合学科必备知识、分析归纳材料信息、运用辩证思维方式加以分析判断、推理选择的综合能力的考查;同时,还增强了考生关注社会发展的积极性,提高考生理性认知社会人口发展和生育政策的实施。在非选择题39 题中:“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对加快形成高效法治实施体系的积极意义”“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引导考生理解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仍有待健全。在调用各政治主体参与社会主义法治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论证分析中,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思考方向和根本价值立场,即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党的领导下,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组织、公民个人协调一致,各司其职,从而推进我国法治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既有助于增强考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升描述和论证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政治意义的能力;又能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领导立法的认同,强化对我国依法治国的崇尚和理解,提升考生参与政治生活的法治意识素养。
因此,试题命制应致力于发挥其诊断加固、评价反馈、导向预测和激励选材的功能。在契合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改革的前提下,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青年,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和变革,促进教师素养和社会发展相适应。试题品质是发挥考试指挥棒作用的关键环节,命题能力的提升则是新时代教师的必备素养之一,加强命题能力和命题的质量,是思想政治学科教师的应有之义,也是适应新时代教育变革大势所趋之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