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征与教化:中国古代牛耕图发展的多重性

2021-11-09 07:57夏恒
中国书画 2021年9期
关键词:时期画家

◇ 夏恒

在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中,牛的形象早在原始时期就已经出现,或是猎物标记或是图腾信仰,并在不断发展中衍生出多种与牛相关的图形,牛耕图就是其中较为重要的图示之一。从广义来讲,所有以耕牛为描绘对象的图样都可称为牛耕图。但从狭义上谈,牛耕图就是指伴随牛耕而出现的耕犁图,以描绘人与牛的合作关系为主要对象,并以此记录我国古代农耕的发展历程,本文以狭义上的牛耕图及其发展演变过程为研究对象。

牛耕图在秦汉两晋时期广见于各地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之中,隋唐之后,牛耕图跃然于纸本绘画,而发展至明清之际,则呈现多样化发展,绘画、陶瓷、木刻版画等都能见其踪迹。历代牛耕图基本图式虽大同小异,但其寓意与载体却大不相同,各个时期牛耕图背后的寓意以及影响牛耕图不同表现方式的因素,需要我们所深入挖掘,并以此表明牛耕图作为我国美术史中的经典题材与图示。

注释:

〔1〕 孙彦:《汉代“农耕图”题材寓意辨析——兼论壁画墓的起源》,《苏州文博论丛》2015 年第4 期。

〔2〕 夏亨廉、林正同主编,中国农业博物馆编:《汉代农业画像砖石》,中国农业出版社1996 年版,第2 页。

〔3〕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太白文艺出版社2006 年版,第560 页。

〔4〕 陈雪良:《春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第126 页。

〔5〕 黄勇主编:《唐诗宋词全集》(第5 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 年版,第2412 页。

〔6〕 韩丛耀主编,邵晓峰著:《中华图像文华史·宋代卷·下》,中国摄影出版社2016 年版,第634 页。

〔7〕 乐仁译注:《宣和画谱》,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年版,第227 页。

一、从身后世界到民间信仰:秦汉至隋唐时期

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东汉牛耕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盛唐时期莫高窟第23窟《雨中耕作图》

早在战国时,随着农业快速发展,导致了较多农业生产图像的产生,但此时多为耦耕制,牛耕图像极为少见。自西汉中后期至东汉,中国进入贵族制社会,土地兼并的加剧导致庄园经济快速发展,墓室中所出现的“农耕图”“升仙图”就是庄园经济发展、贵族地主精神生活的体现〔1〕。秦汉时期牛耕图多出现于画像砖石之上,虽在整幅画面之中处于附属地位,但却是统治阶层以此为介夸耀其养尊处优的富裕生活和拥有土地及依附奴仆众多的一种陪衬〔2〕,仍能看成是现实生活中牛耕农事的真实反映。

如出土于山东金乡县城东郊香城堌堆的“二牛三人”抬杠式牛耕图画像石,年代为西汉晚期至东汉早期。画面上部就绘有二牛抬杠式拉犁耕田图,三人操作,一人在前牵引,一人扶犁,一人在旁赶牛,还有一稚童在旁玩耍。画面左下方有一辆马车,车中坐人,随从跟随其后,右下方三人手持农具迎面而来。此幅图刻于墓棺之上,画风写实粗率,多为墓主人对死后美好生活的祈愿图。

因地域经济的差异,导致各地出土的牛耕图图示不尽相同。如江苏徐州睢宁双沟出土的东汉画像石,因有扶犁赶牛的形象,又被称为牛耕图。整个图像被分为三层,上层为神仙异兽图,中层为人物图,最下层则为牛耕图。牛耕图中雕刻的是“二牛一人”抬杠式,两牛并行,有一穿戴小衣小帽者,扶犁赶牛进行耕作,后随一小童提篮播种。远处一人挑着担子,另一人正在锄草或翻地。田边角落停有一辆双辕车,三鸟栖息车辕上。整个画面刻画生动,较西汉时期耕牛图刻画更加细致,庄稼农物开始出现在画面之中。在此图中,地中农夫的辛勤耕作与田边停滞的马车形成鲜明对比,反映了当时地主与佃农之间的关系以及当时地主庄园经济的发展。

自汉后,牛耕技术不断普及。北魏实施均田制,土地兼并得到抑制,农民逐渐在国有土地上稳定下来,农耕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此时耕牛图基本图式已经形成。因魏晋时期不同于秦汉时期的厚葬之风,开始以简葬代之,所以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石出土物较少,但画面内容与秦汉时期的画像砖石内容一致,多绘世俗生活,牛耕图也位列其中,墓室窄小逼仄,但在画工笔下却描绘了一个可容纳万物的大天地。如甘肃嘉峪关新城13号魏晋墓中的牛耕画像砖,一人一牛一犁,画面中农夫一手攥着缰绳紧握犁把,一手举鞭,耕牛前驱后躬,动态强烈,生活气息浓郁。从此幅牛耕图来看,魏晋时期绘画技术较秦汉时期有着长足的进步,画面中仍较少有背景的刻画,但人物刻画不断精细,情态生动,动态更为流畅,与该时期人物画的高度发展是相符合的。

同时,从牛耕画像石、画像砖的出土分布来看,牛耕的推广也是一个从北向南慢慢推广的过程。目前出土的牛耕图主要集中在北方,因牛耕最初在陕西、甘肃推行,后扩散至山东、江苏北部等地,并随着农业不断地发展,开始趋于完善。而江南地带则还存有“火耕水耨”的方式,《后汉书》卷七十六载:“(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3〕王景迁庐江太守已是东汉初年,此时江南一带仍有地区还维持着人耕的方式。南方牛耕推进速度缓慢,导致两汉至魏晋时期南方少有牛耕图的发现。

牛自商周以来多作祭祀品,远居于庙堂之高,牛耕的推行与其相悖,同时牛的价格在此时较为高昂,并非普通农家所能承受,以至于春秋战国时牛耕只是初始阶段,但此时在思想层面人们对牛耕的这种社会进步现象是十分认同的,如孔子就有学生直接以“牛”“耕”为名,其中一位“姓冉名耕,字伯牛”的学生还被后世尊为牛王。如《古今图书集成·卷五十四》中载:“有自中原来者,云北方有牛王庙,画牛百于壁,而牛王居其中间。牛王为何人?乃冉伯牛也。呜呼,冉伯牛乃牛王!”〔4〕此虽为民间故事传说,但也能反映出古人对牛耕的认同。而至秦时颁布秦律之后牛耕才得以推广,但范围并不算大,直至西汉末期汉武帝大力推行后,才较为广泛普及。牛耕的推广也带动了牛耕图的发展,秦汉至两晋时期画像石画像砖上的牛耕图层出不穷,画面多简洁无背景,表现图式较为丰富,用写实的手法将牛耕发展过程中的二牛三人、二牛二人、二牛一人、一牛一人等一一展现。目前牛耕图多发掘于陕西、山东、山西、内蒙古、江苏北部等地,为我国古代牛耕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条完整的脉络。

至隋唐时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以及江南地区,南方“火耕水耨”的粗放型小农经济逐渐被精耕细作型小农经济所取代,农业优势发生了南北易位。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牛耕图并不只在描绘北方旱地牛耕场景,南方水田耕作场面日益丰富,且农业体系成熟完善,使牛耕图像逐渐定式,同时牛耕图的载体也发生相应变化。唐代山水画的兴盛,使牛耕图从秦汉魏晋时期的画像砖石发展至墓室及洞窟壁画之中,如唐高祖李渊从弟李寿之墓中就见两幅牛耕图。同时该时期牛耕图样逐渐丰满,并不止于单纯牛耕活动描绘,还增添了画面背景的刻画。

[元]王蒙 谷口春耕图轴124.9cm×37.2cm 纸本墨笔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初唐以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地主租佃关系的确立,世族地主庄园经济趋于瓦解,导致了农耕这类表现世族地主庄园的生产、生活场面的画面题材在墓室中日趋少见。且隋唐时期上至天子,下至百姓,对牛耕都极为重视,唐代就有不少写牛耕的诗句,多描绘农家耕事以及普通农民的疾苦与欢乐,如晚唐诗人颜仁郁所作《农家》:

夜半呼儿趁晓耕,羸牛无力渐艰行。时人不识农家苦,将谓田中谷自生。〔5〕

在唐代以牛耕为题材的田园诗创作极为多见,诗人如此赞颂,也导致牛耕逐渐成为一种民间信仰,出现在佛教壁画之中。其中凿于盛唐时期的莫高窟第445窟北壁、中唐榆林窟第25窟上皆刻画了《佛说弥勒下生经》中一种七收的场面,画面中就有牛耕图的出现。此外还有盛唐时期莫高窟第23窟的《雨中耕作图》,画面所表现的是《妙法莲花经》序品中的雩雨场景,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农家从耕种到丰收的全部场景,图中乌云密布,空中飘着雨滴,画面右上角画“一人一牛”,农夫头戴斗笠,正在雨中挥鞭策牛。田坎上农民夫妇及儿子三人席地而坐,分食午餐。另一地上,农夫肩挑庄稼往家走。从此图可看出,此时牛耕图的描绘已不仅局限于耕者与耕牛之间,还扩充了背景图画,对环境情节进行描述,乡间景色写入画中。唐人多画牛,也不乏画牛名家出现,但是以本文所讲的耕牛图为创作对象的作品仍多见于佛教壁画之中。牛耕图发展到唐代时出现在佛教壁画中并非偶然,艺术源于生活,官方对于牛耕的大力推崇及普遍应用,使牛耕形象在佛教壁画中俨然成为一种符号,不仅代表中国小农经济的发展,还是民间信仰与佛教融合下的产物。

二、从文人雅趣到皇权教具:宋元时期

至宋元时,农业发展高度繁荣,南宋画家马远的《踏歌图》上就有宋宁宗的诗句:“宿雨清畿时,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6〕因牛成本降低,与隋唐及以前相比,此时牛耕已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牛耕代替人耕,成为普遍的耕作方式。在此背景之下,耕牛的重要性更为显著,《宣和画谱》中曰:“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坤象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7〕不仅如此,宋代还有众多文人写诗称赞,但诗的主要内容是表现对耕农的艰辛抱以同情。如北宋诗人梅尧臣《耕牛》:

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

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菽。秋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8〕

而此时画家对于牛耕的描绘日渐脱离墓室以及洞窟壁画之中,牛耕形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纸本绘画上,出现在文人画家笔下,且并不再局限于对农事的真实描述,而是以耕牛来寄托画家之思,并逐渐成为皇权的教化工具。

宋代是风俗画鼎盛时期,田园牧歌式的“牧牛图”大行其道,富庶的社会以及牧牛风俗的盛行为“牧牛图”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画面多描绘具有恬静娴雅、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是宋代经济繁荣、农业发展的诗意化的传达。而此时牛耕形象在宋元时期画家笔下,多处于画面附属位置,通过山林之间的耕作身影表达画家对世俗生活的关注。如宋佚名画家《春耕图》(2018年北京匡时国秋拍),画面中间一人一牛于乡间水田之中劳作,农夫挥鞭使牛负犁前行。画面后方画一枯树正冒新芽,生机盎然。整幅画面设色素雅,描绘细致,仿佛身处农家耕作场景之中。元代王蒙也曾画春耕题材,其《谷口春耕图》(又名《黄河草堂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描绘的是王蒙当年隐居黄鹤山在谷口读书耕田的情景,画中题款:“山中旧是读书处,谷口亲耕种秫田。写向画图君貌取,只疑黄鹤草堂前。”〔9〕崇山峻岭之下的一方农田之中,有农人挥鞭策牛。元代文人笔下的牛耕同样多置于画面微小之处,表达画家远离世俗的归隐之心。

注释:

〔8〕 李健,康金声编:《田园诗注析》,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第223 页。

〔9〕 徐邦达:《中国绘画史图录·上》,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年版,第405 页。

〔10〕 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十五《考史》,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子部·杂家卷)。

〔11〕 杨德忠:《大元气象——元代皇权意识下的书画活动及其政治意涵》,商务印书馆2018 年版,第223 页。

〔12〕 胡朴安:《中华风俗志·上篇》,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32 页。

〔13〕 隋斌:《中国古代农耕图像作用与分布探究》,《古今农业》2020 年第3 期。

〔14〕 王潮生主编:《中国古代耕织图》,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年版,第77 页。

〔15〕 〔清〕江浦寂园叟:《陶雅》,第19 页。

〔16〕 许之衡:《饮流斋说瓷》,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 年版,第149 页。

〔17〕 刘莹:《木版年画中的“春牛图”》,中国艺术时空2017 年第4 期,第24——29 页。

〔18〕 冯骥才主编:《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家埠卷》,中华书局2005 年版,第74 页。

〔19〕 曾雄生:《从江东犁到铁搭:9 到19 世纪江南农耕技术的缩影》,《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 年第1 期。

[明]戴进 春耕图轴 144.2cm×105.1cm绢本设色 浙江省博物馆藏

在皇权重农劝桑的思想之下,宋元时期还发展出来“耕织图”这一专门的图像体系。据史料载:“仁宗宝元初,图农家耕织于延春阁。”〔10〕以此所见在北宋宫廷之中就已经出现耕织图题材创作。耕织图最早见于南宋画家楼璹笔下,耕图与织图共45幅,描绘了男耕女织美好的小农经济图景。楼璹版的耕作图已无存,现存最早纸摹本为元代画家程棨所绘《耕作图》(现藏赛克勒美术馆)。《耕织图》皆绘农事,其中耕二十三事,从第二事至第五事皆为牛耕图。因南宋地处江南,此时江南经济已颇为发达,不同于以往牛耕图中黄牛形象,《耕织图》中多绘南方所特有的水牛,且水田不同于旱地,耕作更为细致,以至于在耕织图中出现耕、耙耨、耖、碌碡四个环节,由此可窥南北方耕作方式的差别。

在程棨所绘《耕作图》中,《耕》画一牛一农夫,农夫右手扶犁,左手牵绳以控制牛的方向,耕所指为用犁翻地松土,是耕作的第二步。《耙耨》画农夫右手持鞭,左手拉绳站于农具之上,被水牛拉着在田中耕作。《耖》画农夫双手扶耖,被牛拉着前行。《碌碡碌碡》绘一牛一人,农夫一手扶农具,一手拉绳,在水田中缓慢前进。此举是为将水田弄平整,以便进行下一步的布秧。程棨《耕作图》中的牛耕图刻画细致,人、牛、环境之间的处理得当,且较为细致地刻画了牛耕四步,将不同的农耕工具以及用法极为清晰地记录在册,是为后世牛耕图之范本。在此背后,耕织图的创作是利用图画记录来表达皇帝对农民稼穑艰辛的理解,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关心,这是中国传统的耕织、农桑绘画一贯的用意之一。此外通过描绘农民的安居乐业,亦可显示四海丰稔,天下治平的景象〔11〕。

牛耕图自宋元起就不再是简单的世俗农耕技术的记录载体,以及民间信仰的表达,其所寓内涵在宋元画家笔下不断丰富,不仅表达了对农耕艰辛的体会,还包含了画家自己的处世之思。两宋时期虽社会富足,但也动荡不安,至元时异族统治又导致汉人生活遭到压迫。宋元时期画家画耕牛虽多为表现自己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以牛耕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但宋时多为表达画家对宁静祥和田园生活的向往。而至元代,因异族统治,汉文人仕途不顺,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以至于画家通过画耕牛来表达自己的避世观念以及入仕无门的无可奈何。同时宋元时期产生的耕织图多为皇权所倡导,出发点基本一致,是为向世人表达对农耕及劳动人民的重视,以此发展小农经济,起到安内的效果。宋元时期耕牛图的绘制方式与其作用对明清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从天子三推到市井喜好:明清时期

牛耕发展至明清时已开始逐渐衰落,众多地区养牛也并不用来耕地,而是用以代替人力进行手工业生产。但牛耕伴随人们千年之久并非轻易就能舍弃之物,明清之际就有许多民间歌谣传颂,如民间流传的《农家月令》:“立春喂耕牛,雨水摅粪土。惊蛰河半开,春分种小麦,清明前后种扁豆。”〔12〕而牛耕图已经不再限于壁画以及纸本绘画之中,载体形式丰富多样,如陶瓷、版画、年画等,与世人的生活愈加紧密。市民文化的发展也让牛耕图不断地世俗化,变成一种喜闻乐见的民俗图案。

自明以后,文人绘画多绘仿古、拟古之作,对现实生活的描绘以及农家情趣的描绘少之又少。画面之中耕牛图像往往出现在画面的支配地位,为配合画家所传达的画面主题而出现。如明代浙派画家戴进所绘《春耕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画面右方绘一农人席地而坐于树下,犁具搁置身旁,不远处一只水牛伏卧地上,中间绘小溪,一孩童手提竹篮立于木桥之上,而在画面左边,一牛一人正在田间耕作,农人一手扶犁,一手持鞭挥赶着黄牛。戴进一生不安与闲适交织,画面中树下乘荫的农夫暗喻画家本人,孤独思忖,面对湍湍逝去的溪水,显出无奈寂寞的神情,淡淡的忧愁充斥着画面。同时“云间画派”之一的画家沈士充曾绘《山楼观稼图》(现藏故宫博物院)。此图描绘初春时节于高楼上眺望农夫驾犁荷锄耕作的田间情景,不远处的农田之中,一牛一人正忙时。沈士充为平民出身的职业画家,深刻了解农耕的重要性,以文人抒情笔墨描绘社会底层生活,画面充满了新意。

与此同时,承袭宋元之制,皇权对耕织图重农劝桑的教化作用极为重视,以至于耕织图在明清时期开始滥觞。据悉明代仇英、唐寅皆绘过耕织图,至清代多位皇帝都曾任命宫廷画家画耕织图,如康熙得宋版耕织图之后,就任命宫廷画家焦秉贞参照宋版耕织图进行重新绘制,并在序首钤印“佩文斋”印文。为了体现对农民的理解,康熙还曾御体亲耕,引来万人观看。雍正也效仿其父让人将自己和后妃的形象绘制入耕织图中。至乾隆年间宫廷画家陈枚、冷枚也曾受命绘制《耕织图》,还命工匠将元代程棨绘《耕织图》刻于石上,置清漪园中〔13〕。耕织图在清朝或是为政治作秀的工具,得到天子三推,以此来宣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劝民努力本业,从而巩固封建政权〔14〕。虽耕织图有过多次再版,但是从宋至清代多位画家笔下都未曾改变内容与形式,仍以描绘江南水乡为主。

康熙三十五年(1696),耕织图作为一种纹饰出现于瓷器之上,演变为后世的“农家乐纹饰”。清人陈浏在《匋雅》中称“康熙彩画精妙,官窑人物以耕织图为佳”〔15〕。清末民初,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也记载“康熙《耕织图》为瓷界可珍之品”〔16〕。故宫博物院藏康熙官窑青花耕织图碗,碗内壁绘牧牛图,外壁绘耕织图,并配以御制诗,名为《耙耨》。图中描绘水田之中水牛正拉一方形耙,农夫着斗笠、蓑衣,手执牛鞭站在耙上,正冒雨赶牛耙地。同样在天津博物馆内也藏有一件乾隆斗彩农耕图扁壶,绘耙耨和耕地两个场景。牛耕作为农事中的重要环节被记录于各个版本的耕织图之中,已不再停留于绘画中,还出现在陶瓷上,面向普罗大众。

牛耕文化在历代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众多农俗活动,在明清之前少见于图绘之上,多民间口耳相传。发展至明清,以桃花坞、杨柳青、杨家埠等地的木版年画为主要承载对象,其中以“春牛图”为主。春牛图主要源自唐宋时期“立春鞭土牛”这一民俗活动,即将耕牛牵至门前由专人进行鞭打。这一习俗是由官府通过鞭打土牛的这种形象手法,策励人们一年之始要勤于农事,是“催耕”之意,其中也包含着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17〕。在明清时,多地所产的春牛图呈现南北差异,南方以苏州桃花坞为首的春牛图,刻画繁缛、内容丰富,多侧重于表现赐福发财、热闹喜庆、寓意吉祥之类的题材。而北方所刻印的春牛图则较为简单,风格质朴,鞭春牛的主题更加突出,更具世俗化气息。

康熙官窑青花耕织图碗 故宫博物院藏

如山东博物馆藏清末民初桃花坞木版年画《天下太平春牛图》,“天下太平”四个字和十二月花神占据整个画面,暗八仙、花卉、蝙蝠、双钱、笔锭等图案环绕周边,在文字下面绘有春牛和芒神。画面视觉效果异常丰满,寓意吉祥。清代杨家埠年画《大春牛》〔18〕分上中下三段,上方写好收成、消灾、发财之类的吉祥语,中间绘天喜星下凡、送喜、马生双驹、三个农夫吃饼以及四把锄头,最下方则绘有春牛和芒神。与桃花坞木版年画《天下太平春牛图》相比,画面更真实表达出农民对丰收、无病无灾的祈愿。有关于牛耕的民俗故事在民间还有许多,如乞巧、春官说春、陇东南社火中的“务牛”等。这些古老的牛耕民俗自古流传,已成为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中的一部分。

明清时期牛耕图以多种艺术形式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但其实随着明清时期“铁搭”的出现,取代了过往的犁具,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力代表了畜力”〔19〕。人口密集程度提高,土地开发已达巅峰,农业生产规模不断减少,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明清牛耕普及程度较以往呈倒退现象,这从明清时期各类耕织图中的牛耕形象中也可一窥。其表现在于耕织图的图式自宋元以后就未曾发生变化,画面中的农具也不曾改变,依然是耕、耙耨、耖、碌碡四种,只在其绘画风格之中融入了西洋技法,以透视法呈现更加阔远的场景。同时市民阶层兴起,市民文化盛行,导致文学艺术不断地平民化、世俗化。耕牛图在宋元时期还多以卷轴画的形式出现,至明清时就多出现在版画,年画之上,更加贴近普通大众的生活。

结语

牛耕图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见证者,两汉时期,从绘于地下作为墓室中的装饰物,至隋唐之后,逐渐走向地面,绘于纸本之上,并在明清之际随着文艺作品世俗化的倾向出现于工艺美术品中,在不断更迭之中得到逐步完善。牛耕图从仅记录农耕活动的简单图示,到被寄予丰富内涵,成为既表达百姓对农耕丰收的美好祈愿,又传播统治者重农劝桑思想的教化工具。历代牛耕图表现图式虽大同小异,但在不同时期被赋予了独特的艺术含义,拥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并能从中亦可窥中国传统农耕的发展。

[元]程棨 耕作图(局部《耕》) 赛克勒美术馆藏

猜你喜欢
时期画家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优秀小画家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奇怪的小画家
文艺复兴时期的发明家
酷炫小画家
开心一刻
一战时期蛰豪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