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锋 严伟祥
摘 要: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增强党性修养和政治认同,提升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完善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会出现重术轻道、缺乏课程思政深度、过度西化减弱中国文化自信、过多量化弱化学生德法培养等问题。金融学教师需要与时俱进提升对党的方针政策领悟能力,因事而新增强对时事的中国立场阐释能力,德法兼修增进对现代的规则意识引领能力。
关键詞:课程思政;金融学;高校教师;思政能力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加强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这是培养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的关键环节。这就需要金融学教师不仅要明确金融学课程思政目标对自身思政能力的要求,还要清楚自身思政能力不足可能对金融人才培养产生的不利影响。
一、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对教师思政能力的要求
(一)增强党性修养和政治认同
金融学课程思政首要任务是增强金融学党员教师的党性修养和普通教师的政治认同,这是关系“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金融学是应用性学科,关注经济金融领域重大现实问题。金融学教师需要从金融形势变化和政策导向上,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运用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分析数字金融发展规律并应用于金融理论的创新发展;结合自身金融相关实践,分析党的经济金融政策带来的积极影响和变化,在鲜活的经济金融发展实践中,增强自身的党性修养和政治认同、坚定立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加强政治自省和体察,这样才能提高金融学课程思政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和带动学生,提高学生对党的认同感、自豪感。
(二)提升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经师易得,人师难求”。金融学教师不仅要讲好金融理论逻辑,而且要熟悉金融发展史,了解最新金融动态,加深对金融发展史背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理解,悟透金融制度政策变化和金融发展规律之间的关系等,变“经师”为“人师”。比如,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试点的数字货币,是进一步升级的货币形态,不仅货币本身的价值进一步消失,而且作为价值符号的作用也更加弱化。站稳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能提升金融学教师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思政能力,也能进一步通过课程思政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人文素养。
(三)完善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
相对于思政专业教师,金融学教师在法制意识和道德修养上的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对学生的影响更大。金融学教师不仅要熟知金融法律和职业道德具体要求,而且要思考金融负面事件背后的成因机制,从正反两方面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深刻领悟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收益与风险等金融概念之间的关系,提高对各类社会热点的金融事件、经济现象的分析解释能力,这样才能在授课中发挥主动性,引导学生遵纪守法,严守道德底线,从而加强课程思政实效。
二、教师课程思政能力不足对金融人才培养的不利影响
(一)重术轻道,缺乏课程思政深度
传统上的高校教学以学科、专业分工为基础,学科分类越分越细,会出现思政课和专业课“两张皮”,金融学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的现象。在科研论文、课题的职称评审导向下,有些教师会忽视专业课教学,进一步弱化课程中的思政内容提炼和传授。在这种环境下,多数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不透、人文素养积累不够,为了避免教学错误只能就专业谈专业。这使得课程思政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体的偏好、意识和能力,随机性、随意性较强,不系统、不固定,缺乏课程思政应有的深度。目前,相对于系统化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金融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时间不长、模式不固定,课程思政资源的开发有限,和专业课程内容的融合仍在探索中。金融学教师缺乏对思政教育方法的学习及课程思政经验的交流分享,对金融学课程思政的价值理念、知识结构和呈现方式的理解都有待加强。
(二)过度西化,减弱中国文化自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基本上沿用西方的学科专业培养体系,在短期内建立了基本完善的学科、专业、课程、教材等人才培养体系,但其弊端近年逐渐显现。就金融学教材而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晚,金融发展慢于西方发达国家,早期国内自编的金融学课程配套教材过于抽象、空洞,中期弃用国内教材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金融教学,造成思维模式西方化的现象,这也导致金融学课程教学弱化了中国金融发展史的内容,使学生对西方发达的金融市场从业人员高工资、高福利产生不加思考批判的向往,金融学高层次人才国外留学、国外就业的现象突出。
(三)过多量化弱化学生德法培养
2000年以来,随着金融市场复杂化、金融风险多样化,利用金融工程进行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产品创新,使得金融领域的量化、模型化趋势显著,尤其是互联网金融、金融科技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对金融人才的信息技能的需求。以金融机构对金融技能的需求为导向,学生也不免热衷于考证,更多考虑提升自己的技能。金融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缺乏思政意识以及法制道德方面的思政教育,学生就会缺乏相应的法制思维和道德修养的培养,缺少敬畏法律之心、金融伦理之念,走上工作岗位后可能就会只注重金融产品创新的收益而漠视可能存在的违法违规风险。
三、提升金融学教师思政能力的有效路径
(一)与时俱进,提升对党的方针政策领悟能力
金融学教师要做好课程思政,必须与时俱进,提升对党的方针政策的领悟能力。一是要提高思政意识,党员教师要以先锋模范为榜样,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而普通教师要理解社会主义价值观,强化对党的领导的政治认同。二是要提高对党的各项政策的领悟和解读能力,以2021年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积极参加“百年党史”讲座、培训,使用各种网络资源,提高政治敏感性。三是要提高对党的方针政策的阐释能力,金融学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感悟以讲座、讨论会等形式讲给学生、同事,在讨论中发现新的认识视角,深化对党的政策的领悟,进而提升自身的思政能力。
(二)因事而新,增强对时事的中国立场阐释能力
金融学教师需要和学生建立师生共同体。新时代需要新思维,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与沟通,通过两种渠道、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进行理性沟通,注重金融专业理论知识和逻辑的阐释与反馈,树立学生心中的“良师”形象;二是利用好微信群等社交软件辅渠道进行情感沟通,加强对社会热点的解读,分享人生感悟,解答学生价值观困惑,增进师生人际关系,建立学生心中“益友”角色。在沟通交流中,金融学教师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中国利益为基础,讨论社会热点,引导、启发、深化学生爱党、爱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课程思政潜移默化的实效。
(三)德法兼修,增进对现代的规则意识引领能力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转型变革,在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人治”向以法律法规为基础的“法治”的转变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因矛盾冲突而引发的热点事件。一方面,金融学教师要结合金融监管、金融法律的相关理论知识剖析金融领域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加深对法治的理解和敬畏。另一方面,金融学教师要结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结合中国金融发展历史,将古代金融伦理道德的精华和现代的职业道德意识融会贯通,引导学生理性批判地分析和把握金融科技带来的多元化价值取向的主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只有德法兼修,金融学教师才能培养出人格健全、遵纪守法、惩恶扬善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优秀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蔡爱芳.课程思政融入文学类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与探索[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1(1).
[2]陈始发,张丽.论全面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建设能力[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0(5).
[3]何源.高校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表现及其培育路径[J].江苏高教,2019(11).
责编:莞 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