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三作文命题方向预测及原创试题展示

2021-11-08 13:03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伦理科学科技

方向预测一:弘扬科学精神,推动科技创新,培养创新人才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战略意义,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我国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在学生核心发展素养中,“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理性思维”特别重要,因此,要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高考试题尤其是作文试题,具有传递国家发展方向、引领时代发展潮流、标示民族前行道路的功能,对培养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价值。接下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将会更多地关注中国在科技发展、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精神等方面的体现和渗透。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并且顺利与“天和号”核心舱对接,上演“太空之吻”,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完成对接的国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和核心舱执行任务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亲切对话,令广大航天工作者备受鼓舞。大家一致表示永远做新时代中国航天事业的奋斗者、攀登者,不辱使命,继续奋斗,勇攀科技高峰,推动科技创新。“天地通信,需要空间站、天链中继卫星和地面站三者的共同参与,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载人航天工程任务中继终端研制负责人余晓川表示,“从神舟七号任务开始,我们研制的中继终端在我国历次航天载人工程任务的天地通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名参与者,我特别自豪。”

请结合材料内容,以青年学生的身份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社会学习:信息意识

责任担当:国家认同、社会责任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技术应用

【审题】

1.限制性:

(1)真实情境限制。材料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中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与“天和号”核心舱顺利对接;国家主席习近平同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亲切对话,令广大航天工作者备受鼓舞;中国航天科技工作者表示,虽工作难度大,但能参与到国家科技创新事业,感到特别自豪。其中后两部分的内容是构思立意的重心,这是材料提供的写作情境。

(2)典型任务限制。以一个青年学子的身份阐述对科技报国和科技兴国、科技强国的思考和认识。面对中国航天员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敢于拼搏、勇于挑战的航天精神和实践,你有怎样的认识?产生了怎样的感触?考生要基于典型任务谈思考和认识,并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争做祖国科技创新的后备力量。

(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对科技推动国家进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科技工作者勇攀科学巅峰给予高度赞誉,并且表达出作为一个科技者能够参与国家科技进步和发展、融入科技创新进程的骄傲和自豪,表达出对个人理想融入国家需要的高度认同。这是蕴含在材料中的价值判断。

2.开放性:

(1)立意开放。试题紧贴时代热点,主题设置鲜明,写作上可发挥的空间较大。考生只要围绕“心怀理想,科技强国,科技人才献身科技”这一中心要点,论述科技推动国家进步,国家重视科技人才,科技人才在创新过程中产生的喜悦感便为切合题意。可以写的立意包括:科技兴旺,国家发达,人民幸福;科技强国路上有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永远在路上;青春的底色是科技报国;等等。

(2)联想和思考开放。有关“科技报国,科技强国”的例子很多,神舟航天,蛟龙探海,中国高铁,中国天眼,中国北斗,港珠澳跨海大桥等,考生可选的素材广泛。写作时,可以选取任意一项科技工程取得成功的突出点和创新点,挖掘背后的创新精神;可以写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巨大成就和突出贡献。只要能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即可。

【解题】

本道作文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紧紧围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报国、科技强国这一核心主题,引导考生构思写作。审题时,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在国防建设、国家发展、保障民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国航天工作者不畏艰难奋勇攻关的创新精神,国家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支持,个人能参与到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中的骄傲和自豪等。写作时,要把握好主旋律,基调昂扬向上,体现出一个高中生对国家重大科技创新的认识与思考,表达出对国家科技创新的自信和责任担当。

【参考立意】

1.切题立意:

①心怀理想,科技报国。

②科技兴旺,国家发达,人民幸福。

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④不负青春,勇于担当,助推国家科技发展。

⑤科技创新,要敢为人先,敢攀高峰。

2.偏题立意:

①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不符合文题的要求,对科技没有完全持正向评价)

②在科技创新道路上绽放青春。(过于强调个人在科技创新中的突出作用,有失偏颇)

③航天精神引我成长。(突出的是科技的实际作用,精神引领不是主要表现点)

(作者单位、姓名: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第一中学 马富野)

方向预测二:全面发展美育,培养健康审美情趣

美育是指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也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美育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将学生天性中的慕美取向发展成道德的自律力量、艺术上的创新能力,学生精神上的成长规范和人生价值取舍的标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串学校教育各学段。通过美育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发展,是家庭教育、学习教育和社会教育需要担负的责任。而倾力于美育学习,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获得愉快的审美体验,在博见中从感性和理性角度认知深层次的美,进而建立自己的审美标准,拥有鉴赏和甄选美的能力。审美能力的丧失是精神层面的悲哀,而拥有能够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才会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颜值即正义”这句话从一开始的戏谑渐渐演变为一句“真理”,制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容貌焦虑,而河南《唐宫夜宴》选角却一反以瘦为美的时代审美标准,使唐宫小姐姐火爆出圈,令人惊叹。而作家许知远说“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的缺陷”,更给了我们关于审美的诸多思考。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审美情趣人文积淀

学会学习:乐学善学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

【审题】

1.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作文材料以“颜值即正义”、容貌焦虑、唐宫小姐姐火爆出圈和作家许知远的话为出发点,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审美偏颇现象提出思考,要求学生能够阐发自己的审美认知和对社会审美现象的思考。

(2)典型任务的限制。题干中有“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以上论述”限定了写作对象是如何审美,“启示”“感悟与思考”要求学生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产生的认识和想法,认识要具有积极的正向功能,要能够激浊扬清,正向引领,着眼长远,健康发展。

(3)价值判断的限制。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并对此表达自己的审美理解,体现自己的审美标准,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判断标准。

2.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材料的切入点是多元的,学生可以否定“颜值即正义”的说法,可以分析河南电视台节目《唐宫夜宴》一反以瘦为美成功出圈的原因,可以表达对许知远言论的看法,也可以就材料中的事实进行分析论述,对这一类社会现象进行更广泛的讨论。

(2)联想和思考自由。由材料出发,学生可以联系社会上存在的“颜值即正义”的事例,并对此进行评论;也可以对比唐宫小姐姐出圈的现象,对审美标准进行讨论;可以就许知远言论进行深入解读,对正确的审美追求展开讨论。

(3)文体自由。学生可以在叙述具体事件的基础上,表达对美的认识和情感,写成记叙文;也可以理性思考当前社会应该确立什么样的审美标准,写成议论文。

【解题】

试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主要考查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针对“颜值即正义”的容貌焦虑,对河南《唐宫夜宴》选角的审美标准进行思考讨论,并对许知远“审美的偏狭,是一种智力的缺陷”的观点进行深入解读。写作的重点应放在审美标准和美育的讨论上。

【参考立意】

1.切题立意:

①确立正确的审美标准,远离畸形美。

②培养审美能力,远离平庸。

③提高审美素养,创造美好生活。

④正确对待颜值美,构建健康人格美。

⑤以美育人,以情感人,以文化改变人。

⑥艺术之美不能离开真实之美。

⑦搞好美育,提高艺术素养。

2.偏题立意:

①不能以貌取人。(立意层面太浅,没有很好地针对“审美”进行构思)

②容貌焦虑是个大问题。(立意太狭隘,缺乏高度)

③美貌是一种资源。(没抓住关键词,立意跑偏)

④美育进入中考,要重视美育。(脱离材料,过度引申,立意跑偏)

(作者单位、姓名:吉林省长白山第二高级中学 安凤霞)

方向预测三:科技发展与伦理道德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深深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在科技创新度高、社会全面数字化的今天,探讨科学技术发展的应用及其影响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国的科技伦理研究方兴未艾,相关领域的伦理规制也不断推进,但是,较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态势,相关研究仍处于相对滞后的局面。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要求“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同时,提出“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这表明国家对科技领域伦理建设的高度重视。近几年的高考呈现不回避热点的趋势,随着创新在我国科技和经济运行中常态化,高考作文探讨“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这一问题可能性显然越来越大。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科学精神”这一维度强调了“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三个点,这三个点在“科学发展与伦理道德”这一话题下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是当代中国青年都应具备的素质,因为这既是国家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2021年,世界范围内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和分配使用也引起了人们对科研伦理的探讨,2022年高考很可能会直接或间接涉及这类话题。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中国科学家通过一些操作让雄性大鼠“怀孕”并顺利诞下后代,该实验系世界首例。消息发布后迅速引爆舆论。专家解释,上述研究不是让公鼠怀孕,而是让近交系大鼠的雄性共生体怀孕。

这其实是个很专业的研究,然而在互联网上很快被“降维解读”,网友态度的变化也很值得深思。一开始“公鼠怀孕”的新闻标题一出现,评论区几乎是一片支持,“让男性也感受怀孕的艰辛”。随着实验细节被一一披露,部分网友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这个实验牺牲的老鼠数量非常多,公鼠要经过阉割,同时还要牺牲三只雌鼠:供血的、供子宫的以及供卵的。有网友觉得该实验“过于残忍”,甚至不知其有无意义。

网友之所以大量围观,其实是把社会观感带入了科学领域,用一种公共价值来衡量一个专业问题。网友的这些认识,虽然未必是严谨的,也没有紧贴着科研逻辑,但却是一种道德的、伦理的视角;网友的看法乃至质疑未必有多少科学价值,但却有科学精神的价值。

对以上材料,作为当代青年,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人文底蕴:人文情怀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审题】

1.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通过技术研发,科学家让近交系大鼠的雄性共生体怀孕,进而引发网友的广泛讨论。这是试题提供的真实情境,也是考生思考联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具体包括针对“公鼠怀孕”这一新闻标题,网友由最先的拍手叫好到质疑这一行为的合理性,进而引出与之相关的评论,直到指出网友围观的原因是在用一种公共价值来衡量一个专业问题。对“科技发展和伦理道德”的思考,是考生联想和思考的依据。

(2)典型任务的限制。本题的典型任务是“对以上材料,作为当代青年,你有怎样的认识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需要以当代青年的身份,立足当前科技发展的社会背景进行表述,观点要结合材料,基于材料内容有感而发,文章中要体现自己对“科技发展和伦理道德”问题的感悟和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涉及科技评判和道德伦理评判。科技评判重在创新,道德伦理评判重在善。虽然网友的认识未必严谨、紧贴科研逻辑、具有科学价值,但作为一种道德的、伦理的视角,网友的看法乃至质疑却有科学精神的价值,从社会伦理方面是引导科技创新向着善发展。科技之美在于科技之善,要助推社会和谐发展,美好发展,这限定了科技创新的方向,也是材料中蕴含的价值判断。

2.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材料虽然有明显的情境限制,但可切入的立意角度却不是单一的。由材料中网友觉得“公鼠怀孕”这一实验过于残忍而怀疑这一实验的意义,学生可以得出科学伦理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讨论治理这一立意;根据第三段评述性的文字,抓住其中的关键词“道德的、伦理的视角”“科学精神的价值”,学生可以论述科学发展需要伦理道德规范的原因和意义;学生也可以重点论述运用伦理道德对科学发展进行限制和规范的具体做法;等等。

(2)联想和思考开放。在联想和思考时,学生只需站在当代青年的角度,结合材料即可。学生可以结合生活经验和自己平时积累的相关知识,阐述个性化的感悟和思考;还可以联想AI人工智能所引发的伦理问题,也可以联想人类基因改造的问题;等等。

(3)文体选择自由。这道作文题对文体没有限制。学生可以选用议论文体阐发自己的观点看法;也可以选用记叙文体通过感性故事的讲述表明自己的情感态度;还可以选用小说等文学类文体,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新颖的形式来表达主旨。

【解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质疑精神。材料由“公鼠怀孕”延伸到整个科学领域,落脚点却是“科学发展与科学伦理”的关系,意在引导学生思考“科学发展”不一定全是积极有利的,如何用“科学伦理”对其进行限制和规范的问题。当前,我国正走在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迈进的新征程上,随着创新在我国科技和经济运行中的常态化,伦理在科技事务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多多少少都能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利与弊,这则材料和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有话可说。写作时,联系生活现实,运用理性思维,谈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即可。

【参考立意】

1.切题立意:

①科学伦理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讨论治理。

②科学发展需要道德伦理加以引导规范。

③科学发展与道德伦理相辅相成。

④有了科学伦理的规范引领,科学发展才能服务于美好生活。

2.偏题立意:

①道德伦理阻碍了科学发展的步伐。(偏题,观点太狭隘,立场有失公允)

②科学发展对人类的影响极大。(偏题,没有抓全关键词,导致写作方向偏离)

③“公鼠怀孕”事件的利与弊。(偏题,抓住局部进行立意,缺乏对材料的整体把握)

④人们对信息的掌握不同会对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跑题,没有抓住关键词和写作重心)

(作者单位、姓名:云南省会泽县茚旺高中 刘兰儿)

方向预测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中国向世界其他国家出口技术,出口设备,但是要想提高综合国力,同样离不开文化“出口”。因此,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尤为重要。将“中国”和“故事”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为“中国故事”,有利于构建客观、全面、生动的中国观,为此,既要防止“有故事没中国”,又要防止“有中国,没故事”的现象,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

高考作为教学的指挥棒,近年来在弘扬“家国情怀”上下足了功夫,同时,学科核心素养也关注理性思维的培养,强调学生应理性思考个人与他人、社会、国家的关系,辩证地看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家国情怀”为命题导向的试题非常多,但层面非常单一,同质化严重。未来也许会另辟蹊径,不再直接考查家国情怀,而从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切入,要求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措施,体现个人思考。这些命题的最终落脚点都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热门话题的可考性非常强,备考时应重点关注。

【试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6月,一则罕见的大象北迁的新闻不仅在国内爆火,在国外也狂圈了一波粉。美国《纽约时报》、日本TBS、英国《经济学人》等多家外国媒体纷纷奔赴云南,观察并报告象群的北迁之路。《华盛顿邮报》对于西双版纳地区野生象群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做出肯定,“经过20年保护,西双版纳地区野生大象数量翻了一倍”。相比于习惯性地抹黑中国,不少国内网友表示:对国外媒体此次的不吝赞扬感到很意外。

象群北迁不仅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保护和尊重自然的努力和成果;云南地区的繁华热闹,也让他们看到了中国脱贫攻坚的成绩。

现报社就“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进行主题征稿,读罢材料,你有何启发?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过程中,如何审视自我与对待他人评价?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方向】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

责任担当: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勇于探究

【审题】

1.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为任务驱动类作文。命题人在外媒对西双版纳野生象群北迁报道的基础上,把情境设置在报社的主题征稿上,通过情境暗含写作的主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思考方向——“如何审视自我与对待他人评价”。考生应在对象群北迁思考的基础上,围绕限定主题和方向进行写作。

(2)典型任务的限制。“读罢材料,你有何启发?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过程中,如何审视自我与对待他人评价”是题目给出的写作引导语,交代了本题写作的典型任务。任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考生文章的观点需要基于材料,有感而发;二是考生要完成命题人设置的任务,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大方向上,解答如何审视自我与对待他人的评价;三是要体现个人的思考。

(3)价值判断的限制。命题者围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命题,将命题重心放在外媒对中国象群北迁的报道上,通过国外媒体的视角与中国网民的态度,侧面反映出在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考生在行文时要理性看待该事件,辩证分析“自我发展”与“他人评价”的关系。

2.开放性:

(1)立意角度自由。本题情境设置新颖,立意上也有许多操作的空间。考生可抓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自我发展、他人评价等关键词,将其进行有机组合。可确定的立意有:讲好中国故事,不应在他人的评价中找存在感;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自我提升是赢得他人良好评价的基础;客观对待他人评价,传播好中国声音;等等。

(2)联想开放。联想时对外媒评价需要理性看待。如新疆棉花事件,体现出西方媒体黑白不分的“假人权”、真挑拨的心理;香港暴乱扭曲警察形象的报道,体现出西方媒体恶意剪辑抹黑中国的丑恶嘴脸等。也可以从好的方面联想,如外媒对脱贫攻坚的报道,对象群北迁的报道等。因此,考生可引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把这些例子融进文章中,使文章更生动。

【解题】

试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题,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主题,把写作的要点落在如何正确对待他人(外媒)的评价、提升自我上。在立意时需注意,提升自我应该比外在的评价更重要,外在的评价只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可以侧面体现自我的发展程度,但如果一味沉浸在他人的赞美中,只会迷失自己前进的方向;如果过度在意他人的批判,只会妄自菲薄。因此,如何处理自我发展与他人评价的关系,对考查考生的思辨思维很重要。本试题符合高考考查要求,注重命题情境的设置,考生在写作时需要厘清材料逻辑,确定立意,体现自己的思考。

【参考立意】

1.切题立意:

①讲好中国故事,不应在他人的评价中找存在感。

②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自我提升是赢得他人良好评价的基础。

③客观对待他人评价,传播好中国声音。

2.偏题立意:

①文化交流需谨慎,莫让流言毁清白。(跑题,不是文化交流,是讲好中国故事)

②自信的姿态最美。(跑题,“自信”题目大而空,不扣本题的情境限制)

③他人评价是自我发展的决定因素。(认识错误,价值取向存在问题)

猜你喜欢
伦理科学科技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华语科幻电影中的“伦理性”想象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