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高职院校服务地方农业发展研究
——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1-11-08 06:17刘进华吴燕华
山西农经 2021年19期
关键词:农林江苏培育

□刘进华,吴 娟,吴燕华,黄 克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镇江 212400)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将以更有力的举措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推动江苏现代农业发展的“排头兵”,不断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式,实现培育、培训和服务的有机结合,成立现代农业职业师资团队,优化教育培训理念和培训模式,提升农村从业人员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为了在新发展阶段发挥高职院校的优势,采用SWOT 分析法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服务“三农”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以更好地服务地方农业。

1 优势(Strengths)

1.1 科技实力雄厚,引领农业产业产能升级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始终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视为己任,依托31 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成立草坪草、有机茶叶等18 个科技团队,深入乡村开展专题专项研究,共立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1 项,争取科研经费累计达2.14 亿元;育成农作物新品种39 个,研究创新技术140 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65 件,制定省级以上标准40 项;获得神农中华农业科技成果二等奖、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重大科技成果奖项54 项[1]。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将农业科研成果广泛应用于乡村实践,先后为镇江农村地区输送多个科研团队,提供科研技术支持,解决多个农业技术难题,为粮食生产、有机种植等现代农业项目提供科技支持,进一步引领农业产业产能升级。

1.2 面向多元主体,培育发展新型职业农民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解决区域农业人才短缺问题,创新培训模式和服务方式,向各级乡村输出规模性新型职业农民,为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经济提升作出重要贡献。

第一,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在校大学生培育未来农村家庭农场主,年均培养近2 000 名高素质、懂技术、懂管理的青年家庭农场主。与政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按照单位诉求“下订单”,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输送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所需知识和技能。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孵化多个青年家庭农场主实训基地,给予大学生优惠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与学生签订承包合同,选派专业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的创业项目,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第二,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面向村干部培育基层精准扶贫和脱贫致富领头人物。围绕当地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积极与政府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组织专家针对村级领导班子成员开展教育培训。与地方政府共促共育脱贫致富带头人,开办多个地级市成人学历教育班。

第三,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农业龙头企业主、家庭农场主、农村合作社带头人等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生产经营大户,鼓励农户承包集体土地开展农业创业项目。对创业农民实施一对一帮扶培训,引导农民开展现代农业项目,提高农业产业效能,促进农民自主收入提高,带领大批农民脱贫致富。

1.3 继续教育质量优越,招生规模逐步提高

2020年,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各系部、校外函授站紧密联系,全年招收各类学历教育新生1 836 人,其中函授本(专)科721 人、专接本994 人、远程教育121 人。目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成人在籍学生达5 273 人,其中专接本1 983 人、远程教育635 人、函授本(专)科275 人、函授专科2 380 人。

2019年,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在成人高考中继续开展面向艰苦地区的推荐考核择优入学改革,积极与徐州市委组织部、行业一线企业合作,面向基层干部开展推荐考核择优入学成考改革工作,顺利完成了439 名推荐考核招生任务。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将从规范各类学历教育流程入手,加强对各教学环节的督导和考核,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与学员的沟通与联系,使学员满意度有较大幅度提升,也使成人学历教育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2 劣势(Weaknesses)

2.1 教学机制陈旧,阻碍职业培育创新发展

第一,理论教学和工作实践相脱节,在具体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课堂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时间较少且多以参观考察为主,导致学生的实践水平无法衡量和能力提升。

第二,教学进度和理论掌握相脱节,存在重讲授、轻交流的现象。由于课程设计、教学进度、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原因,在有限的课内时间,大部分学生只能初略掌握基本内容,无法进行深入思考和具体应用。

第三,学习动力和工作方向相脱节。许多学生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现象。在校学生对人生规划较少,需要重塑工匠精神,重提以德树人、苦干实干发展专业及行业。参加培训的村、乡、镇干部等群体工学矛盾突出,用于日常学习的时间和精力较少,难以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2]。

2.2 理论知识更新滞后,专业发展水平与行业需求脱节

通过对校企合作企业调查发现,目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发展与企业及行业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在专业设置、科研水平和产学研协同等方面滞后于当前行业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企业及行业对新技术的应用速度已经超越了高校科研研发速度,导致高校教给学生的专业知识相对过时。高校无法引领企业及行业发展,处于非常尴尬的被动位置。

3 机遇(Opportunities)

3.1 校地共育共存,助力区域农村经济发展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先后与镇江多个县(市、区)建立校地合作关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培训体系。通过开展新型农民职业培训,不断向农村输送优质劳动力,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带动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项目创新,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助力地方打造江苏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等多个国家级别农业产业园,以及句容市鲜果小镇、溧阳市白茶小镇等多个省级农业特色小镇,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发展形式,加快农业与其他产业的相互融合。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独立自主研发形成的草坪草和彩叶苗木两大农业特色产业,被江苏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宁镇丘陵地区优势主导产业,带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为农业差异化赋能贡献重要力量。同时,学院带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土草坪生产技术推广,种植面积达0.6 万hm2,带动4 万多户农户独立发展;带动彩叶苗木生产技术推广至25 个省(市、区),推广种植面积0.67 万hm2,带动8 000 余农户独立发展。

3.2 校行协同创新,创建农业应用技术中心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省内外大专院所、行业企业合作,建成江苏省杂交水稻种质改良与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31 个省部级产学研平台。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出资2 200 万元,与学院共同开展科技研发。学院控股的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为江苏省首家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企业”,先后获得江苏阳光集团4 400 万元、中林集团及国家种业基金1.18 亿元投资入股。学院获批成立的江苏彩叶苗木育种与培育国家长期科研基地,是江苏省首个国家林业和草原长期科研基地。

3.3 校企合作突破,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联合66家院校、10家科研院所、54家龙头企业组建中国现代农业职教集团,最早建立起全国范围内农业领域的校企命运共同体[3]。该集团以“生源链、就业链、师资链、信息链、产业链和成果转化链”六链为纽带,坚持“共建、共享、共赢、共长”的原则,通过产业驱动、校企联动、平台带动、项目推动,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赢[4],集团化办学的集聚效应初步显现。成立中农职教(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创新了职教集团实体化运行机制。

3.4 院校培训驱动,带领新型农民脱贫致富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点、科研优势、人才资源、平台优势和产业优势,依托“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农业创新平台,成立以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团队,建立“专家—基地—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教育培训网络。

学院积极贯彻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致富服务的方针,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通过学院培训、“公司+农户”、与地方农广校结合、与专业合作社结合、与职教集团有关单位配合等渠道培训农民。采取现场教学、互联网教学、专家指导、样板示范、田野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先后深入多个农村地区开展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者、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职业教育培训,年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1.2 万人次,带动2 万余户农户脱贫致富。

4 威胁(Threats)

4.1 政策支撑匮乏,培育成效有待提升

目前,学院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方面缺乏政策体制支撑,相关资金不到位,得不到相关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在人口流动、户籍及土地政策方面缺少有力支撑。同时,学院尚未建立科学有效、满足不同层次培训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候补师资力量不足,严重影响整体培育成效。

4.2 农民经营落后,增收提档相当必要

目前农业主产区很多小农户已经不再下地操作,但这些农户仍然是土地承包户,造成大批土地荒废,限制了土地规模和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现代化水平较低,规模普遍较小,对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相当有限。农户科技装备水平总体较低,亟须建立高水平科技推广体系,让农民学习更多实用技术。农民社会认可度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和福利不健全。以上农户自身问题显著影响学院教育培训和人才引进工作的顺利进行。

5 SWOT 分析小结

采用SWOT 分析法针对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地方农业发展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较为清晰地认识到当下服务“三农”中存在的优势、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据此提出SO、WO、ST、WT 定性策略,为后续新型职业农民具体培育思路提供重要依据。具体分析情况如图1 所示。

6 对策建议

政府和职业院校两大主体拥有最丰富的培育资源和资金,承担着输出高质量、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责任,是新型职业农民最重要的培育主体。通过上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创建校地订制人才共育模式。农学结合,创新“农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人才订制,培养基层农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创教结合,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第二,创新校政行企共建共享机制。校地携手,共建科技产业园区;校行协同,创建应用技术中心;校企合作,组建农业职教集团。第三,农科教推并举,助力乡村振兴。科技推动,引领农业产业升级;产业带动,助力区域经济发展;培训驱动,提升农民致富能力。

猜你喜欢
农林江苏培育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浅谈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数读江苏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蟑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