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智,邱志强,李皖陇,张 坤,刘 念
(1.徐州市东方人民医院影像科,江苏 徐州 221000;2.徐州市儿童医院医学影像科,江苏 徐州 221006)
器质性精神障碍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类型,指的是因患者脑部出现血管病、感染、外伤、肿瘤、变性等所诱发的精神障碍问题,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健康均造成不良影响。据临床统计显示,我国器质性精神障碍患病率高达1.73%,尤其以老年患者居多,由于老年人群身体各项机能不断衰退,发生器质性精神障碍后可能存在安全风险[1]。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MRI(磁共振成象)技术逐渐发展且完善,被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中,凭借其操作简单、结果准确、影像清晰等优势备受认可。通过MRI 诊断器质性精神障碍疾病可通过分析患者脑内影像,判断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有效制定防治对策,保障患者生命安全[2]。本文针对2018.3-2021.7 我院收治56 例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简述MRI 诊断的影像表现及疾病相关诱因,内容具体如下。
选择2018年3月-2021年7月我院收诊治疗器质性精神障碍老年患者56 例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9 例,女性患者27 例,年龄范围60-84 岁,平均年龄(72.11±1.31)岁,病程范围1年-5年,平均病程(3.11±0.24)年。选择同期于我院接受资料的脑器质性病变无精神障碍老年患者56 例作为对照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28 例,女性患者28 例,年龄范围61-85 岁,平均年龄(72.12±1.30)岁,病程范围1年-5年,平均病程(3.12±0.23)年。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结果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
两组患者均接受MRI 诊断,按照患者住院顺序对其进行检查,均采用MRI 扫描方式,所使用的设备为同一型号(SIEMENS 3.0T,MAGNETOM Spectra),检查的影像科医生为同一人。检查时设备参数调整如下:1、T1WI:回波时间(TE)9.7ms,重复时间(TR)1880ms,层厚5mm,矩阵230×230;2、T2WI:TE100ms,TR4500ms,层厚5mm,矩阵230×230;3、扩散加权成像(DWI):TE87ms,TR3100ms,层厚5mm,矩阵240×240。4、FLAIR 序列:回波时间(TE)97ms,重复时间(TR)8000ms,层厚5mm,矩阵230×230;在开展扫描前由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平静情绪,可选择健康宣教转移注意力结合深呼吸的方式,并帮助其去平卧仰卧位,在双目微闭的情况下利用深呼吸适应周围环境,待心率稳定后开展检查。扫描过程中患者双臂自然放于身体两侧即可,无需任何体位更换,评估脑结构的改变情况。
对比两组患者磁共振成像表现,分析观察组患者MRI 影像诊断结果,同时检测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包括TG、HDL-C、hsCRP,分析可能诱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相关因素。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SPSS 26.0 对结果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计数资料采取%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取(±s)形式表示,分别通过卡方与t值检验,P<0.05 反映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患者MRI 成像中,脑萎缩、脑白质病变、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 MRI 成像表现对比分析
观察组56 例患者经MRI 影像诊断,脑萎缩患者明显可见脑组织减小、脑室扩大情况,信号分析结果显示: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脑白质病变患者明显可见脑室周围、白质区域呈对称性白质病变情况,信号分析结果显示:T1WI 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多发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信号分析结果显示:T1WI 延长为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
检测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TG、HDL-C、hsCRP 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TG、HDL-C、hsCRP 均为相关诱因,具体见表2。
表2 诱发器质性精神障碍相关因素分析
器质性精神障碍主要指的是以颅脑原发性病变为诱因导致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也有少部分患者是由于原发性躯体器质性病变诱发,因此前者也被称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3]。引发该精神障碍的疾病包括机械性损伤、组织感染、肿瘤、脑神经性癫痫、组织坏死等,同时部分内分泌异常症状也可能引起器质性精神障碍,且颅脑损伤和躯体损伤所引发的精神障碍间的界限较为模糊,也可能出现相互诱发的情况,因而临床在讨论是并不会将其完全独立分开。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国外研究者就针对19 例患有慢性精神障碍病症的患者进行颅内检查,发现其中共18 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脑室扩大的病变,且同时针对病程平均超过15年的精神障碍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后发现,其中超过95%的群体均具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萎缩症状[4]。自MRI 技术诞生后,医学界对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研究便可更加深入,国内医学研究者在应用MRI 技术诊断精神障碍患者时,发现其中接近1/4 的群体具有脑结构异常的情况,由此怀疑这种异常改变和患者精神障碍病变有着紧密联系。
精神疾病的诊断难度相对较大,因为大多数精神疾病在发病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障碍,此时与其交流的困难性便会进一步提升,导致很多病变的发病机制无法准确掌握,而理化方式的诊断手段存在明显的局限性[5]。因此传统诊断方式依赖于临床症状观察,确认患者精神状态后,再与既往病史、家族遗传史、疾病发展特点等相互结合进行诊断。但这种诊断理念相对固化,容易导致临床医生更加注重患者的精神状态,从而忽略对其躯体、神经系统等的物理检查,使得部分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被诊断为普通精神障碍,在治疗时无法针对其器质性病变予以治疗,影响整体预后效果。目前国内诊断精神障碍性疾病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标准,不仅需对临床症状给予观察,还需进一步确诊患者生理指标数据,并开展影像学、神经生物电等指标的检测,提升了临床诊断的准确性[6]。
MRI 技术本身是针对处于静磁场中的人体释放特定频率的脉冲波,刺激体内氢质子后产生磁场共振效应。当这种脉冲停止释放后,质子便会进入到驰豫状态,继而产生MR信号,再对信号进行收集和空间编码,从而获得完整的图像。将其运用在器质性精神障碍诊断中时,可以在无创的条件下确认颅脑、躯体的脏器损伤程度和类型,进而判断引起精神障碍的大致原因,为后续治疗方案的拟定提供了准确的参考数据[7]。
从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脑萎缩、脑白质病变、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普通脑器质性病变患者。与此同时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T1WI 信号呈低信号特征,而T2WI 则呈高信号特征,脑白质病变同时具有脑室白质样影像特点。综上所述,利用MRI 可以有效诊断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并将其和普通精神障碍、普通脑器质性损伤等病患进行区分,值得在临床实践应用中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