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婷
(宁海县梅林第二小学 浙江 宁波 315609)
回眸凝视,多少文人墨客挥笔写下动人的诗词,演绎历史的精彩,诉说时代的风韵。古诗词的吟唱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具有极强的音乐感和节奏感。古代音乐和诗词本为一体,音乐是诗歌的灵魂。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每首古诗又包含诗人丰富的情感。把握诗词的情感,是读懂诗词的关键。对于小学生来说,掌握古诗的情感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但是通过音乐的渲染,孩子们就能很快走进古诗的意境中。那么,在教授古诗新唱歌曲时,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进入诗境之中显得尤为重要。音乐课作为一个多元化的课堂载体,将吟唱、诵读、演绎、创造等方式有效地结合,在传承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更追求真善美及对生命的感悟。《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在音乐课堂上,如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歌唱与欣赏这些中华民族的瑰宝,真正感受古诗词带给我们心灵深处最美的享受和感悟?笔者试图通过曲调、力度、速度三方面来探索诗词之美。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古人在数千年前就告诉我们,如果我们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内心的感受,那就用歌声将它唱出来;如果歌声还不够表达情绪,那就跳起来吧……所以,唱诗并不是今日兴起的一种潮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与音乐自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音乐课堂中大量的古诗新唱歌曲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在音乐中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与情感的共鸣,可达到学习音乐与语文的双重功效。音乐与诗歌的结合其实是一种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文字还未出现之时,原始歌谣就是人类口头流传的文学,而《诗经》是民歌的源头,然后就有了遵循声律格式的唐诗和被广泛谱曲传唱的宋词、元曲……所谓诗歌,就是把诗谱成歌;唱诗的传统就是我国诗、乐一体化的传统。
随着课改的深入,我们的音乐教材中出现了更多的古诗词歌曲,这也说明古诗词越来越受到关注。有很多作曲家都致力于古诗词歌曲的创作,尤其是音乐艺术家谷建芬老师。谷老师退休后,专心为优秀的古诗词谱曲,《春晓》《明日歌》《相思》《咏鹅》《长歌行》《静夜思》等这些耳熟能详的古诗一跃成为了孩子们的“新学堂歌”。这些歌曲的诞生,使孩子们能更愉快地学习和传承我们祖先的经典,在歌曲的演唱中,孩子们更好地培养了音韵感和节奏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曲调也称旋律。高低起伏的乐音按一定的节奏有秩序地横向组织起来,就形成了曲调。它是完整的音乐形式中最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它的进行是变幻无穷的,引发无限想象。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游子吟》的歌词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府诗。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谷建芬老师分别用四个乐句,用前后两段不同的旋律,并重复最后一句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将三句小诗《游子吟》呈现了两遍。第一乐段“中低音”的旋律像是游子诉说着心中对母亲的思念。相对平稳的旋律走向,就好似母亲手中饱含爱意的长长的线,如泣如诉。所以这一段要求学生用亲切、温柔的声音进行深情演唱;随着间奏的过渡,旋律来到了第二乐段的“中高音”。变高的音区,起伏增大的旋律可以让学生明显感受到音乐情绪的推动。一句“意恐迟迟归”(上行走向),道出了母亲对游子不知道归时的无尽担忧。随即达到了全曲的最高潮,变化重复于一、二两个乐句的旋律,不断涌动,将母子间难以割舍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一段的演唱中要求学生用自然、连贯、圆润的声音,将激动的情绪化为最真挚的情感从心底流淌出来,仿佛回到了千百年前,听到了诗人深情诉说。
音乐的力度就是我们常说的强弱,它是音乐表现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掌握好力度的变化,才能准确地塑造音乐的形象,引导孩子声情并茂地演唱,唱出诗词的意境,得到情感的升华,那么认识力度记号、体验力度记号、唱好力度记号是非常重要的。
人音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花非花》是黄自先生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一首杂言古诗谱曲而成。此诗短小精悍,意境朦胧,表达了对人生如梦似幻,若即若离的感慨,展现诗人对过往美好事物的追思。
在音乐中,速度就是这首歌曲进行的快慢。当我们学习演唱一首歌曲时,如若掌握不好歌曲的速度,那么就会让音乐失去灵魂。同样的旋律,用不同的速度演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在人音版一年级下册第一课中有一首作品《春晓》,这既是一首欣赏作品,也是一首要求学生会唱的歌曲。
《春晓》这首歌曲是谷建芬老师创作的《新学堂歌》之一。她通过对诗词内容的深刻理解和精心艺术创作,使作品中的文学形象和音乐形象水乳交融。在教科书中,《春晓》有两个版本——聆听与演唱。作品的歌词、旋律几乎相同,但是音乐的速度不同,于是笔者打算在课堂上将速度的变化作为一个重点。
《春晓》聆听对比:
两种音乐速度带来的不同的听觉冲击,会让学生产生迥然不同的感受,从而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因不同速度而产生的音乐美,让学生在充分聆听中感受诗歌中的美丽春光,感知古诗带来的意境美。
音乐的速度决定了一首作品所传达的情绪,营造了一种意境美。但有时候突破这一传统的思维,为音乐注入新的生命,尝试着用另一种速度或者其他的演唱、演奏形式去表现同一作品,会有别样的风味。在上课前,教师可以整理同一首歌的不同版本,在课上供学生欣赏。比如在欣赏人音版六年级下册第一课《但愿人长久》这首歌曲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另一个合唱版本《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虽然这两首歌曲的词都来自苏轼的《水调歌头》,但是在演唱上有着各自独特的美感。学生在比较聆听中感受着古诗词的文字美,更享受着音乐的曲调美,浓浓的思乡情绪溢于言表。
谷建芬老师说:“唐诗宋词是老祖先对我们的谆谆教诲,我愿为它们插上音乐的翅膀播撒你们的心田,滋润你们心灵,愿你们读它,唱它,思索它……”音乐作为一种媒介,为古诗词注入了鲜活的生命,通过读它、唱它,从而思索它,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义,体验它不同的美。在音乐教学中,我们更要注重学生对于美的感受,从音乐要素入手,鼓励学生融入古诗词音乐,大胆探索与创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其更好地感受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