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产业化背景下声乐教学现存的问题及思考

2021-11-07 04:28张剑雨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1年10期
关键词:考学产业化声乐

张剑雨

“产业化”一词被频繁提及,已经不算是一个新鲜词汇。产业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其可以创造价值,提供更多就业机会,提高行业的社会影响力。然而,在物质极其发达、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是否还存在一片未被“产业化”染色的净土呢?我们是否需要保持相对理性的心态去恪守一个行业的客观发展规律和成长系统呢?笔者据此提出以下问题:艺术教育是否应该产业化?艺术教育产业化的利弊在哪里?

一、从教育的纯粹性与系统性看声乐教学现存的问题

首先,教育是纯粹的。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而不是将教育过程“趋于利”地打造成产业化的“商品”。教师要恪守师道本分,尽职尽责地引导学生,教师教授一门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达到考学要求,还要让学生通过接受教育得到更深层次的学习体悟以及精神、灵魂的成长,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不应急于“罐头化”地开展教学工作,让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变成“流水线”的“考学工厂”。教育部门及教学工作者应勤勉思考、群策群力——如何更好地做到关爱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等教育要求,达到“立德树人”教育目的。以声乐教学为例,笔者经过多年教学考察发现“产业化”现象已经相当明显。诚然,辩证地看,不可完全否认其价值和成功案例,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部分学生为了应付考试,只能机械化地完成某一两首歌的演唱,并未得到声乐课学习的深层次感悟,无法体会音乐中的美好情致,做到以情带声。这种“产业化”现象显然威胁到教育的纯粹性。笔者认为,教育更加注重的是培养、熏陶、感化、提升、感悟,考学成功或者成绩提高只是教育的一个目的,但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核心目的。

其次,无论从事何种学科的教学工作,都有其客观系统性。这一系统性是经过历史考验的,即有科学的本质、理性的计划、感性的体验等,其内容是立体的。直观来看,教材就是一种系统。第一,如果教育者断章取义,那么将会造成学生学习时盲人摸象;第二,如果教育者只讲重点内容,那么将会导致学生学习片面化、碎片化,甚至因此产生对这一门课程的误解。文理科课程大多可以通过教材学习计划,使教学过程完成;而艺术类课程强调因材施教,考验教师的教育机制,教材以及学习内容也难以做到绝对统一。但是其系统性仍然存在,且十分严谨。就声乐课教学而言,笔者在一所师范类高校工作,每一年都要对入学新生进行观摩打分,很多新生入学时演唱的作品,开玩笑地讲“都是大赛决赛作品”,与其年龄、演唱能力、音乐素养等必要素质严重不符。每一年新生入学后,要做的几乎都是“正本清源”:把之前学的作品放下,从最基础的发声、呼吸以及咬字慢慢梳理、培养。此外,不尊重科学规律的“产业化”教学模式更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倦,降低学习效率。疲劳在许多时候让人感到是精神上的沮丧,而不是身体上的劳累。那并不是一种自身能量用尽后的疲劳,而是觉得能量被困住时感受到的紧张和无奈。

当然,这是相对的,也有优秀的新生基础牢固、完成了系统学习,有良好的歌唱习惯与优秀的乐感。但毕竟是个别现象。部分学生由于高中阶段文化课成绩落后,难以继续攻读大学及以上学历,选择突击艺考,这也是由来已久的客观诱因。教师应当坚持探究更加有效、周全的办法,在保证其遵循学习系统性的原则上,帮助学生完成考学目的。

二、声乐教学“应然”与“实然”的比较与思考

声乐教学在经年累月的发展过程中,无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都逐渐形成系统性。艺术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发展过程中保持着相对纯粹性。简单地说,过去的艺术教育更倾向于陶冶情操、培养艺术才能。过去,如果学习声乐,要么是家学渊源,要么就是兴趣爱好,不夹杂功利色彩。但社会发展不可逆,行业在不同时代背景下所表现出来的状况必将完全不同。这就是笔者提到的“应然”與“实然”的问题。

(一)声乐教学的“应然”

从“应然”角度来说,声乐教学“应当”呈现如下情况。

学生有音乐基础,可以完成一定难度的乐谱辨识与表达;学唱阶段,应放缓教学进度,从正确的站姿、呼吸、咬字开始,反复打磨母音的发声、即a、e、i、o、u/a、e、i、o、u、ǖ;多练哼鸣和打嘟,逐步科学地强化基本发声训练。笔者将其总结为6个字,即“重练声、轻唱歌”。教材与曲目的选择,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针对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布置歌曲,切不可揠苗助长,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唱不符合其客观情况和能力的作品。教辅方面应适当引入练声曲教学,如《孔空练声曲》《阿勃特声乐练习曲》《拉赫玛尼诺夫声乐练习曲》等,使学习更加立体,规避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随意性;利用网络资源适当地为学生引入优秀歌唱家的经典演唱录像或录音,了解歌唱家职业生涯励志故事、刻苦发愤精神,激发学生求学意志、形成高尚的艺术品格,通过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辅的选择需要合理、客观,不可随意布置。教学结果应避免学生成为考试“产品”、考试“机器”,通过声乐学习达到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育人目的。

(二)声乐教学的“实然”

从“实然”角度来说,声乐教学“实际”呈现如下情况。

学生音乐基础薄弱,考前突击培训,部分学生甚至存在识谱困难的问题;学唱阶段,章法较为随意,忽视小作品的演唱细致程度,忽略练声的打磨程度,执着于以大作品为目标,造成学生难以扭转的歌唱问题,养成不科学的歌唱习惯,更有甚者声带负荷过大,产生病变。教材与曲目的选择托大、托俗、多晚会型歌曲,旋律虽朗朗上口,但缺乏艺术性的培养和表达。教辅方面缺乏练声曲教材的适当引入,推荐学生观摩的录像、录音缺乏甄选。教学结果差强人意,成为考试机器、考试产品;更有甚者其审美出现问题,演唱“挤、抠、撑”,误以为是声音“响、大、壮”。

综上所述,当今声乐教学的“应然”和“实然”情况仍存在较大差异,这些年的舆论也是争议不断。如笔者所提,这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我们不应鲁莽地定性其良莠,做无谓的口舌之争。相反,我们应该更积极地思考和面对这一现状,秉持开放的思想态度,做到兼收并蓄。同时,家长和学生也应冷静、沉着地对待艺术学习,不要单纯地怀着投机心理踏上学艺之路。短时间来看,或许学生走上了所谓的“捷径”,然而如果学生不是发自内心喜欢艺术、热爱音乐、愿意投身于此项事业,难免会造成未来更大的迷失感,因而笔者并不建议盲目从众地加入“艺考大军”。

教育教学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大浪潮下,难免进入趋于“产业化”的大态势。艺术教育如何实现健康科学的产业化,为学生终身学习做好启蒙、打好基础,应是教育工作者共同为之开动脑筋、殚精竭虑的方向。违背健康、科学的教育模式难以站稳脚跟。声乐教学如果忽视教学中科学、必要的“慢”,将会造成难以挽救的“痛”。错误的歌唱习惯一旦养成,既耽误学习进度,又会对学生嗓音造成难以恢复的伤害。主观上学生要肯努力,客观上教师要提供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流程,二者缺一不可。条件一般却努力练声科学用嗓的人,音质往往可以超过条件好但不坚持练声不注重方法的人。

三、结语

回归到笔者一开始提到的教育不同于生产产品、商品,学生也不应该被“制造”成应付考学的样子,这是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塑造人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应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基金项目】2020年安徽省省级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地方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声乐课程教学研究”(编号:2020jyxm1082)。

参考文献:

[1][美]克利夫顿.韦尔.声乐基础教学法:演唱的基础和过程[M].罗抒冬,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4.

[2]彭莉佳.嗓音的科学训练与保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安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猜你喜欢
考学产业化声乐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系统产业化之路